話本小說《碾玉觀音》中就記有因南安郡王韓世忠在轎裏看到十八歲的秀秀“身上係著一條繡裹肚”,秀秀即被買入王府作為養娘,專做“繡作”。婦女下身多穿裙,上層婦女,更有用鬱金草染裙,使之散發香味。裙子色彩一般較上衣鮮豔,裙幅多長六幅以上,中間施襇,是後世百襇折裙的前身。裙身修長,腰間束綢帶。不穿裙,也有直接穿褲到外邊,是較為開放的時俗。在發式上,梳高髻,戴花冠為時尚,高髻甚至以假發做成套在頭上,稱假髻。高冠因後妃、貴婦製式有高高花冠,民間爭相仿效,朝廷雖有嚴令禁止,但未能徹底實行。花冠材料有羅絹通草,也有金、玉、玳帽的,製成桃花、杏花、荷菊、杏、梅等樣,有時將他們合在一冠上,稱之為“一年景”。宋政和間命服服製有花釵冠。冠有兩博鬢加寶鈿飾,服翟衣,青羅繡之。皇後用大、小花各十二枝,冠飾以九龍、四鳳。南宋周《清波雜誌》卷八載:“皇初,詔婦人所服冠,高毋得
過七寸,廣毋得尺,禁鹿胎玳瑁,以角為之。先是宮中尚白角冠,
號內樣冠,下垂肩、等肩,至有長三尺者,登車簷肩輿皆側首而入。梳長亦尺。議者以為服妖,乃禁止之。”周兒時曾見之,名為“大梳裹”,為當時婦女時尚,上行下效,屢禁不絕。曾有一金銀花作“王母隊”,上加天樂伎,達百餘人形,總重二十八兩。今存南薰殿歸藏《宋仁宗後像》中,即有戴“一年景”花釵冠、圓領小簇花錦衣、白玉裝腰帶、彎頭鞋的宮女二人,皇後則著龍鳳花釵冠,交領大袖花錦袍服。
另一《宋神宗後像》,所戴龍鳳花釵等肩冠更大,身著交領大袖花錦袍服。這是當時婦女最高級的裝飾,而一般從貴婦到歌伎舞女,普遍穿著繡領、繡衫、繡褲和繡裙,下等娼女還喜穿褲。《都城紀勝》載:“中秋節前後酒肆開沽新酒,用妓弟乘騎作二等裝束,其第三等冠子、衫子、襠褲”。名妓中流行團冠、肩、花冠等
頭飾。團冠乃編竹為團,塗之以綠,演變後以角為之,長者屈四角下至肩,即是肩。《宣和遺事》中寫名妓李師師就是“肩高髻垂雲
碧”。綿繡絲織業在宋代非常發達,織錦進入全盛時期,產地眾多,在蘇州織造的稱“宋錦”,南京的稱“雲錦”,四川的稱“蜀錦”等,花樣眾多,有八答暈錦、六答暈錦、盤球錦、葵花錦、翠池錦、獅子錦、雲雁錦、天下樂、大寶照、小寶照等百十種名目。從出土實物看,品種繁多,絹紗多為素織,羅綾則以提花,大花圖案達直徑十二厘米,基本擺脫漢唐盛行的提花細小規格,這都為服飾發展提供極好條件。《清平山堂話本》有《快嘴李翠蓮記》,說的是宋時東京汴梁城外李員外鄉下財主之女李翠蓮的故事,當她嫁與城內張員外之子時,結婚時的打扮是:“鋪兩鬢,黑似鴉,調和脂粉把臉搽,點朱唇,將眉畫,一對耳環墜耳下。金銀珠翠插滿頭,寶石禁步身邊掛”。可見當時一般平民婚時的新娘盛妝,後來被休回家,娘家也住不得,出家做師姑:“身披直裰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身披一領棉袈裟,常把數珠懸掛”。
六、《水滸傳》中的英雄裝
《水滸傳》中的英雄,出身三教九流,衣著各有特色,僅舉幾例:第二回華陰縣史家莊莊主史太公,“那太公年近六旬之上,須發皆白。頭戴遮塵暖帽,身穿直縫寬衫,腰係皂絲絛,足穿熟皮靴。”史進“頭戴一字巾,身披朱紅甲,上穿青錦襖,下著抹綠靴,腰係皮搭膊抱肚,前後鐵掩心”。這是在與強人作戰時的武裝。第五回小霸王周通山寨強盜頭打扮:“頭戴撮尖幹紅凹麵巾,鬢傍邊插一枝羅帛象生花,上穿一領圍虎體挽絨金鏽綠羅袍,腰係一條稱狼身銷金包肚紅搭膊抱肚,著一雙對掩雲跟牛皮靴”,喜孜孜去迎親去了。第三十五回寫石將軍:“裹一頂豬嘴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金不換紐絲銅環。上穿一領皂衫,腰係一條白搭膊抱肚。下麵腿,並護膝綁腿,八麻鞋”。第三十八回寫神行太保戴宗江州兩院押牢節級,下級官吏:“皂紗巾畔翠花開戴花,黃旗書令字,紅串映宣牌。健足欲追千裏馬,羅衫常惹塵埃,神行太保術奇哉”。第一百十八回寫草頭王方臘:“頭戴一頂衝天轉角明金頭,射穿
一領日月雲肩九龍繡袍,腰係一條金鑲寶嵌玲瓏玉帶,足穿一對雙金顯縫雲根胡靴”。這位農民起義領袖,大膽使用宋王服飾,徹底破壞了所有禁令。
七、“美入民家”的明代服飾
明太祖朱元璋率領廣大人民起義軍,驅逐了蒙古族元朝統治者,建立了統一的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封建帝國,首先的措施就是禁胡服、胡語、胡姓,下詔衣冠皆複唐代形製、“漢官威儀”,即指恢複中國曆史上漢族統治者的王朝的服飾製度,依漢民族的古製,“服以旌禮”,嚴格區分等級、貴賤。中國服裝發展到明代,綜合了傳統式樣自成體係,為中國曆史上“漢官威儀”的集大成者,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代表者。京劇戲裝,多采用明代式樣,也可說明這一問題。清代服製另用滿族習俗改變明代服製,但仍未能全部改掉,可見漢族服飾的強大生命力。洪武元年明太祖初登皇位,便“詔複衣冠如唐製”,因為元朝均以胡俗變中國原有服製,辮發椎髻,深簷胡帽,短窄胡衣、胡袍,婦女窄袖短衣,不複裙裳,全無中國衣飾之舊。服飾製度作為明統治者治理天下的一個重要措施,受到明朝統治者重視。明代服製的製定,循序漸進地用了三十年,可見用力之巨。元代雖然統治時間短,但其先中國北方早已被遼、金統治二百年,少數民族服飾在社會上下層影響都是相當大的。
如蒙古袍當時俗稱團衫,一直較流行,蒙古語詞也流行社會,以致今天讀者在看元、明雜劇時,語言障礙較大。如關漢卿所著劇本腳本《詐妮子調風月》,寫金朝洛陽地方貴族家裏侍婢燕燕,被這家親戚某小千戶欺騙,先許他做小夫人,許她包髻、團衫、袖手巾夫人裝束,做第二個夫人,她自述:“過今春,先交叫我不係腰裙,便是半簸箕頭錢撲個複純。”“係腰裙”原是當時婢女裝束,也是漢人一般著裝。下半句全是口語,“複純”難解,似是撲空意。劇中還有“阿者”、“阿馬”、“雙撒敦”等稱呼,便是女真語。明代一般服裝中,有不少直接襲用元代衣名,如褡護,屬於半臂一類的衣式,直至清初王士禎《居易錄》仍說:“今謂皮衣之長者為搭護”。元代搭護,本是一種皮衣,有表有裏,較馬褂長些,類似半袖衫。它在元代官服製中名“比肩”,俗稱襻子忽,元鄭思肖南宋遺老的詩有“鬃笠氈靴搭護衣”,即是元時裝束,到了明代,已有所變化,為一種比褂子略小的短袖衣,明人著《三才圖會》中亦言半臂“今俗名搭護”。明太祖初製中,內臣服飾中有曳撒一式:長袖,兩旁有擺,前襟兩截,其下有馬牙褶,褶從兩旁起,有紅、青兩色。外廷亦有服之,後期士大夫不交際宴會時常有穿著,其衣式即元代質孫服製式。此服在元代乃元親王及功臣侍宴者所賜之衣,明太祖命值駕校尉服之,即儀從所穿的團花質孫,以示輕賤之意,後來亦為寵幸者服用。
明代一般男子衣式中又有“程子衣”陳子衣,與曳撒類似,《觚不觚錄》載:“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下豎褶之,則謂之‘程子衣’。”此即是明官製內臣服飾中的大折下截前後作三十六或三十八折不等,上截間有綴本等補子的,與一般人穿的,旋子旋褶式樣相同。此衣在民間稱為“程子衣”,為一般士大夫所日常服用。宋代理學名家程頤、程顥,被尊稱為程子。程子衣實際上帶有元式服裝的特點。明代徐墓出土實物南京博物院藏即有此衣,袖較寬,前束口。明代褲褶,式樣有短袖或缺袖,上截有橫折,而下截作豎折,和曳撒類似,隻是袖式不同。乃馬上戎服,與北朝時的褲褶同名,實際隻與腰線襖類似。腰線襖子乃元代服裝,《三才圖會》中有圖,為圓領,腰部有多重橫線摺,下部為豎折。四川博物館藏明代典服正魏墓出土俑人,所著即明之褲褶服,交領、無袖,橫線不明顯,下豎折較多。它雖原為馬上胡服,但明時士紳仍有服之。中國曆史博物館藏,明人畫《憲宗元宵行樂圖》中,畫有明代皇帝盛服坐像,頭戴短簷有頂帽,帽頂有頂珠,實乃沿襲元代帽式稍變之。
《大明令》中對職官帽頂帽珠所用珠玉等寶物有明確規定。此處服飾與飛魚服相同,隻是織繡龍紋,紋在肩、背、胸前後,下裾膝下作橫,織二龍相向。上下相連,上身寬大,下有分幅,二帝有襞積褶折,式樣與曳撒有類似處,僅稍有變化:可見受元人服飾影響較深。飛魚服是明代官衣中次於蟒衣的一種貴重服飾,初僅為二品高官所服,至正德年間,武弁自參遊職以下都得用飛魚服,嘉靖隆慶年間,這種服飾也頒及六部大臣及出鎮大帥等,飛魚類似蟒形而有魚鰭、魚尾,非真作飛魚形。所以明代張瓚為兵部尚書服飛魚服,被皇帝錯認為蟒服而發怒,責問他:“尚書為二品官,為何服蟒?”張瓚道出所著乃欽賜飛魚服,才免罪。《憲宗元宵行樂圖》中所繪三個內使正在放花炮,所著衣稱為“貼裏”,服飾亦與飛魚服式同,僅織金線紋。宦官魏忠賢當權後,亦有上貼補子,於膝下加
一並用蟒紋。山東鄒縣明墓曾出土織金緞龍袍,上衣繡三處龍紋
腰間有細縫折襇,下有豎折,似為曳撒。這些衣服式樣,上下相連,源於古代上衣下裳的深衣製,但又帶有明顯的蒙古衣式特點,可說是近源於元朝而改製成的。並且它們在明代上下通用,也可為明代服飾集中國曆代服飾之大成之一證。洪武元年起,選定皇帝禮服,繼承周朝以來傳統樣式,起初規定除祭天地、宗廟時用袞冕服外,其餘場合不用。後來在冊立、登位、正旦、冬至等大典時亦用之。冕服自皇太子、親王、郡王用之,公侯以下品官皆不用。常服用烏紗折上巾、龍袍。山東鄒縣曾出土烏紗折上巾實物,為二圓頂,前低後高,雙角向上豎起。北京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的金冠,即金絲編製的折上巾,頂飾二龍戲珠,極為精美,龍袍為黃色綾羅做成,盤領窄袖,襟、肩部繡團龍紋,袖繡翟紋,裾左右繡十二章紋依古製,定陵出土傳世實物龍袍有織金兼繡長衣、灑線繡朝服。皇帝便服傳世實物有:纏枝寶相花紋錦袍,白色領,赭色地五彩織金寶相花紋錦製成,帝服規定為皇家專用。
文武官服:禮服上朝、祭祀用為梁冠,紅羅衣裳等。公服:展腳
頭、長袍、革帶,黑色皮靴,長袍為盤領、右衽,大袖寬口,服色規定:一至四品緋色,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綠色。洪武二十四年定製,用補子分別品級,即在官袍前後各綴方形彩繡,紋樣以文官禽樣,武官獸樣裝飾之。公侯、伯、駙馬用麒麟、白澤,一品用大獨科花錦袍,文繡仙鶴,武繡獅子,二品用小獨科花錦袍,補子繡錦雞、獅子,三品用散花錦袍,補子繡孔雀、虎豹,四品小雜花飾袍,補子繡雲雁、虎豹,
五品小雜花錦袍,補子繡白鷳、熊羆,六品補子繡鷺鷥、彪,七品繡、彪,八品繡黃鸝、犀牛,九品繡鵪鶉、海馬,這些都有封建倫
理道德的象征意義。上海出土豫園第一代潘元征服用的七品、八品文官補子,上麵除規定的禽紋外,還有雲、花、水紋。各式補子雖是明朝官服特色,但這也是從唐代的以繡文字、紋樣區分官階高低直接變化而來。
山東省博物館藏《戚繼光畫像》中畫戚戴烏紗帽,著團領大紅蟒衣,深暗紅雲紋,白內領。蟒身作淺黃色加黃色鱗,鬣綠色,須白色。藍、綠、黃雲紋與水紋,紋有深淺,玉帶青,腰懸牙牌有垂。所繡為行蟒,可見四條。戚繼光以平倭有功而被賜
蟒衣。又《岐陽世家文物圖像冊》內有臨淮侯李邦鎮畫像,其官服補子乃坐蟒鬥牛式樣。皇帝冕服的十二章紋,自舜帝時起即為皇帝專用,經數千年不變,是皇帝最高權力的象征。龍紋為皇族的象征,唐代帝服,四個大團龍裝飾胸、背、兩肩,宋代發展為蟠居整個袍襟的大龍。明代龍紋分得更細:龍為五爪,蟒:四爪以下,飛魚:四爪龍身、魚鰭、尾,鬥牛:四爪龍身魚鰭牛角。蟒又分坐蟒與行蟒,前者正身,後者側身,以坐蟒為貴。另外還有大龍與小龍玩耍圖案,稱為“子孫龍”,大龍領小龍衝浪飛天的“教子升天”等。統治者還不斷加強對服飾紋樣的控製,明正統十二年朝廷下令凡有私自織繡蟒龍、飛魚、鬥牛者,工匠處斬,家口充軍,服用之人,重罪不宥。另外封建統治者對皇後妃嬪、王親國戚、文武官員、內使宦官、儒士生員、庶人、農民、民女、樂工、舞士、教坊伶人、軍士、皂隸、僧道的服裝用料,色彩紋樣,都有明確規定,各等級人士服飾都受著嚴格約束。當時的服飾文化理論是建築於中國傳統禮教之上的,而服飾又使封建等級製更加合法化,並在被統治者心目中更具神秘感與威懾性,借以強化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