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服飾的完善和鼎盛(3 / 3)

下麵再談談士紳、民服男裝,它們皆為繼承前代傳統而有所發展。民服:巾、帽以兩種為主,束發為成年人標誌,用網巾黑色或馬尾、棕絲編成網狀以籠發,“六合一統帽”,由六片瓜瓣形布、帛拚接縫製,頂綴一珠,是洪武新製,類似後來清代的瓜皮帽。服裝有盤領衣、高圓領、窄長袖,缺胯大襟,從腰下開啟分兩片。衣長離地五寸,以藍、赭、皂、白、雜色綢絹、紗、素、布製作。罩甲:即背心,春秋時外穿,冬絮棉。至於衫、襦、裙、褲,承襲宋代式樣。裙子此時乃為男女都束,外衣內有的內亦著裙。馬尾裙裙式下折,蓬蓬張大,可能來自朝鮮盛行於成化年間。儒士服裝,頭戴四方平定巾,以墨色紗、羅製成的四角方巾,式如頭上加前後兩塊褶片,即古時角巾,唐宋時純陽巾。明時方巾有的做得高,有人形容它像頭頂一個書櫥。明曾鯨所作《顧與治小像》肖像畫,即戴此巾,又稱飄飄巾,前後都有披一片。純陽巾為道巾傳唐李純陽所製,前片上有雲紋,而此綴一玉,無雲紋。《清宮珍寶百美圖》中人物像,此兩種雲巾、純陽巾都有戴的。儒巾:前高後低上扁下圓,式樣方正,揚州曾出土實物,為紺色軟巾,後垂長帶。遮陽大帽,即古代笠子,圓頂寬沿,科舉貢生入監生時方許用此。衫:盤領、圓領都有,大致與前代同。鄉紳服裝

寬袍大袖,以戴高士巾,穿直綴為雅。道袍又曰直綴,又稱程子衣。差役服裝,圓頂巾,皂衣黑衣窄袖短衣,長隻到膝,又有平頂巾:前高後低的平頂帽,左邊垂黑線流蘇或插鳥羽,俗稱皂隸巾。

下麵看明代話本小說所寫到的幾例男裝,《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難逢夫》:由於京劇《三堂會審》長唱不衰,玉堂春故事已家喻戶曉了。這是正德年間南京金陵城的故事,王尚書之子王三官,開頭是貴公子打扮,在玉堂春眼中是“眉清目秀,麵白唇紅,身段風浪,衣裳清楚”,中間落難穿著破衣破帽,住孤老院,打夜更度日。後得王銀匠幫助,“買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絨襪、瓦楞帽子、青絲絛、真州扇,皮箱騾馬,辦得齊整”。再去春院,才得到玉堂春資助去趕考。所謂瓦楞帽,明嘉靖時生員初戴之,為棕所製,或用牛馬尾編結而成,後來民間富有者亦戴之。明代小說名著《金瓶梅》中,寫代各色人等服飾相當細致多樣,真實可信,可謂了解明代服飾的形象化資料。如第一回寫西門慶幫閑應伯爵,“頭上戴一頂新盔的玄羅帽兒黑色羅紗做的,身上穿一件半新不舊的天青夾縐紗褶子長衫式,腳下絲鞋淨襪”。西門慶因送禮為蔡太師上壽,被賞了個“列銜金吾衛衣左所副千戶,山東等處提刑所理刑”,在當地清河縣山東提刑所,做理刑副千戶,是個武職小官。他於是耀武揚威起來:“每日騎著大白馬,頭戴烏紗,身穿五彩灑線揉頭獅子補子圓領官袍,四指大寬萌金茄楠香帶腰帶,粉底皂靴,排軍喝道,張打著大黑扇,前呼後擁,何止十數人跟隨,在街上搖擺。”第三十一回這裏所用補子,大體合當時服製,因武職品官,明初尚服虎豹補子,後則補子概用獅子,也不加禁止;何況他這官職來路不正,官衣與玉帶皆是自做的。第四十九回寫梵僧印度和尚裝束:“生的豹頭凹眼、色若紫肝,戴了雞蠟箍兒,穿一領肉紅直裰,頦下髭須亂柞,頭上一溜光滑。”生動再現了一個形容古怪的外國羅漢樣兒。

明代女裝,多承襲宋代式樣,長襖、長裙為新時尚,間色淺淡常用。士庶女服,頭紮“遮眉勒”頭箍,是用紅藍色羅、帛製成的圍額巾,由“包頭”演變而來,後變窄繡上小花,或裝飾金銀珠翠。因習用,在夏天也用烏紗做的,最後用烏絨、綾、紗等製作成頭箍,又稱“烏兜”,就更方便了。《金瓶梅》第七十七回,西門慶“急急鑽進賁四嫂家中,見他勒著翠蘭銷金箍兒”。假髻,又稱鬏髻,也為明代婦女常用。時裝為:窄袖衫、襦、背子、長裙、團衫盤領窄袖金緣邊為主,明初流行窄瘦長衫,弘治時興小巧短衫,正德時漸大,嘉靖時又長至膝。背子大體與宋代相同,用途更為廣泛。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馬甲,較後來馬甲長,本為元代服飾,到明代後期為青年婦女的時裝,下身全穿裙,外單穿褲者少見。初用六幅,後逐漸增多,腰間有細摺,即成“百褶裙”。“鳳尾裙”乃用綢緞裁剪成大小規則條子,上繡花鳥圖紋,另在兩邊鑲金線、間綴飄帶,下垂彩色流蘇。貴族女裝,有薄飾金銀珠翠的高冠、後妃命婦有鳳冠、霞帔。北京定陵出土有萬曆時九龍四鳳冠,翊龍雙冠、九翠四鳳冠、鸞鳳冠等,乃以龍鳳、珠翠裝飾、金銀絲編框架,表裏敷以紗羅。雲形博鬢左右各三扇,金銀絲編的龍、鳳、翠、鳥綴其上,側插金釵,釵頭鳳銜珠串,珠花垂肩。玉步搖乃玉簪外端高挑珠串。霞帔:由深青色緞上繡雲霞禽紋,按官品定不同紋樣,為上賜貴婦專用。雲肩:為金繡紋飾的披肩,另有長衫大袍、背子、長襖、長裙等,各有定製。

試看《金瓶梅》中對衣裝的生動描繪,第二回潘金蓮的打扮:“頭上戴著黑油油頭發鬏髻,一經裏墊出香雲,周圍小簪兒齊插。斜戴一朵並頭花,排草梳兒後押。難描畫柳葉眉,襯著兩朵桃花。玲瓏墜兒最堪誇,露來酥玉胸無價。毛青布大袖衫兒,又短襯湘裙碾絹綾紗。通花汗巾兒,袖口兒邊搭刺。香袋兒,身邊低掛。抹胸兒,重重紐扣香喉下。往下看,尖金蓮小腳,雲頭巧緝山鴉。鞋兒白綾高底,

步香塵,偏襯登踏。紅紗膝褲扣鶯花,行坐處,風吹裙誇。”這是初為當時賣大餅武大的俏媳婦的裝束,也表現了她的愛美追求。到了第十五回,潘金蓮成了富商、武官西門慶的小老婆,在正月賞燈時,就盛妝異常了:“吳月娘大老婆穿著大紅妝花通袖襖兒,嬌綠段裙,貂鼠皮襖。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都是白綾襖兒藍段裙。李嬌兒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樓是綠遍地金比甲,潘金蓮是大紅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那潘金蓮一經把白綾襖袖子兒摟著,顯他那遍地金襖袖兒,露出那十指春蔥來,帶著六個金馬鐙戒指兒”,出盡風頭,被下麵看燈人議論是哪家貴戚王孫的豔妾,內家宮廷裝束。同一回還寫了妓女李桂姐:“家常挽著一窩絲杭州攢,金縷絲釵,翠梅花鈿兒,珠子箍兒,金籠墜子,上穿白綾對襟襖兒,下著紅羅裙子,打扮的粉妝玉琢”。這服飾也是明顯違犯定製的。

洪武初年定庶人婚嫁,方準許服用九品冠服。洪武三年後規定士庶穿雜色盤領衣,不許用黃。用六合一統帽,不準用頂。畢裹網巾,庶民即使身為鄉中正,仍不能服冠,隻許耆老幅巾。還明文規定,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繡、錦綺、絲、綾

羅,隻許用綢、絹、素紗;靴不得裁製花樣,金線裝飾。農民隻許穿用綢、紗、絹、布,庶民不許穿靴。除官民界限,還有良賤之別,商賈之人隻許穿絹布,而且規定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全家人不得穿綢紗。金珠翠玉頭飾除官宦貴婦外不得用,民婦限用紫、綠、桃紅等淺淡顏色,大紅與金綠閃光的錦羅絲緞嚴禁使用,違用者本人、家長和工匠都要治罪《明會典》。教坊司樂工隻準戴方字巾或綠頭巾,以示下賤;樂妓隻準戴明角冠、皂背子,不許與庶民妻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勢變更,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起、壯大,明王朝上下日趨腐敗,法製鬆弛,世風日趨奢華,而人們服飾又因愛好、審美需求、經濟條件、職業、節令、風習等等關係千變萬化最難一致。

立製之初,即有違製現象發生,而且越演越烈,以致原有服製形同虛設。晚明之時,即萬曆以後,明人的服飾便發生劇烈顯著的變化,服飾更新快速,百餘年間日趨新異、華貴,突破貴賤嚴禁,流風波及社會各階層,成為大家的違製與僭越,社會輿論不再譴責,法製也無法約束了。例如龍紋,曆代以來為至尊君王的專用象征,明初廖永忠因僭用而被處死;但到明末,團龍、立龍已成了尋常百姓服飾常用花紋。曆來卑賤的樂工倡家,公然仿效士大夫,服裝上繪以禽鳥,穿戴與朝臣同樣,妓女也滿頭珠翠金玉,招搖過市,小康之家非繡衣大紅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衣不穿,難怪士人哀歎:“男子服錦繡,女子飾金珠,是皆僭擬無涯”,“人皆誌於尊崇富侈,不複知有明禁,群相蹈之”《鬆窗夢語》卷八。從上述《金瓶梅》中所寫到的服飾華麗、逾製,可見一般。由於經濟的發展,宮廷、貴族、士民大量需求的刺激,絲綢紡織工藝空前高度發展,使明代絲綢刺繡工業達到封建時代繁榮的高峰。明中期起,金鏤工藝與精湛的傳統織繡技術進一步融合,用來發展大件高級宮廷服飾、各種妝花錦緞、宋錦、雲錦等。宋代起即有正則緞紋的新品種,緞的經緯絲中隻有一種顯現於織物表麵、外觀光亮平滑、質地軟軟、厚薄皆有,適用性強,是絢麗華美的高級絲織品。明代起,緞織物提花工藝高度發展,明代織花緞有暗花緞、閃緞、妝金庫緞,織全妝花緞,遍地金妝花緞,孔雀羽織金妝花緞等,成為高級服裝最流行的衣料。而織錦自明代中期以來,蘇州、成都、南京等地發揮傳統的地方特色,更新換代也有重大發展。明末以來,江南地區刺繡服裝商品生產極為繁盛,這都為社會上下服飾用料提供了有利條件。

嘉靖皇帝曾賜權相嚴嵩以南京織造的閃黃麒麟、仙鶴等。明代《天水冰山錄》一書記載嘉靖晚年抄沒嚴嵩在江西分宜財產,在一萬四千餘疋絲綢中就有大批大紅妝花五爪雲龍過肩緞,青織金妝花鳳通袖緞、青織金過肩蟒羅、紅妝花鳳女裙羅等違禁衣料,還有絨衣天鵝絨等件,其中金彩絨織成衣料占,金彩擺花絨衣占,可見奢侈豪華之極。宮廷工藝與民間工藝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轉化、促進的。民間喜慶節日、迎神賽會、服飾打扮都需要大量工藝品,這不是那些陳規、禁令所能局限的,婦女、兒童等服飾更無法限製,因為愛美、趨新、逢時是人之天性。雖然補子是官階的代表,而廣泛的吉祥圖案紋飾,如石榴象征多子,牡丹、龍、鳳象征富貴,鴛鴦象征愛情,端午節用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蟾蜍紋飾可以辟災的民俗,麒麟表仁,鬆、竹、梅、蘭、芝比喻正人君子,八仙慶壽、孔雀開屏,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燈籠等等,皆上下通用,社會上層高級服飾也廣入民間,美入民家,這是前所未有的。如織金妝花,本是宮廷、貴族專用之物,至明後期“商賈工農之家一概穿著已為僭份。又是混戴珠冠及金銀鬏髻四圍花,通袖刻絲捺紗,挑繡袖口入領、緣等服。而倡優妝飾金珠滿頭,至於床門幃帳,渾身衣服,俱用金銷。一套銷金工價,可買一套衣裳。”衙市遊民,“綾緞手帕濫作裙褲雜色,寬帶直與衣齊。”呂坤《實政錄》卷一婦女服飾變化更大:“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襪之寬狹修短,花鈿之樣式,演染之顏色,鬢發之飾,履纂之工,無不易變。”

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初為高髻,三十寸許,二十年後僅高六、七寸,髻式菜桃心髻、桃尖頂髻、鵝膽心髻、墜馬髻等,明末樣式更多,有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刻枕鬆等名目。服飾上的追求華麗之風,以都城為首,全國各地亦競相仿效。明代中後期“上海生員,冬必服絨道袍,暑必用巾綠傘,雖貧如思丹,亦不能免”。鬆江“寒

酸貧者必用綢絹色衣,謂之薄華麗”,“女裝皆踵娼妓”。“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與士宦漫無分別,而士宦亦喜奴輩穿著,此俗之最惡也”範《雲間據目抄》卷二。山西婦女“戴金不戴銀,有一簪重一兩二錢者”呂坤《實政錄》卷三。四川婦女簪花滿頭,“稍著鮮麗,醜嫫出汲,赤腳泥塗,而頭上花不減”《鬆窗夢語》卷二。農村寒家亦追逐時髦:“家才儋石,已貿綺羅,積未錙珠,先營珠翠。”《客座贅語》卷二這些都說明當時社會風習奢華,上下一律追逐服飾時風,追求美觀。這樣不僅衝淡了服飾上的等級限製,也使當時社會服飾絢麗多彩、豐富多樣,使中國的古典服飾,到明代達於頂點,使之在世界服飾史上亦是一大高峰,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