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各民族服飾的大交流
中國曆史上的遼、金、元時期公元年四百年間,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服飾相繼占有服飾霸主地位,雖然它也受中國傳統服飾影響,但總的說來,占有當時服飾的主體地位,這是史無前例的少數民族服飾繁榮期。遼代公元年,約有二百多年,初居我國北方沙漠草原,屬契丹族,五代時入主後晉,此後不斷擴張領土,占有長城內外的廣大土地。遼的衣冠製度,有其本民族的服飾,又采用漢族的服飾即五代時後晉的遺製,自重照元年後,凡大禮都改用漢製了,遼的祭山為大禮,祭服為金衣金冠,白綾袍,紅帶懸魚,錯絡縫烏靴,小禮戴便帽,紅刻絲黽文袍,官員常服稱“盤裹”,為綠衣窄袍,多用紅綠色。貴者披貂裘,以紫黑色為貴,青較次,一般服貂毛、羊、鼠、沙孤裘。戴氈笠,以金花為飾,或用翠毛珠玉,服紫窄袍,以黃紅色條裹革為帶,飾金玉、水晶、碧石,另一種冠式如紗帽,無簷,繡金花,或隻裹幅巾。遼俗又以“賈哈”圍肩背上,其形如箕,兩端皆尖。清代披領即其遺製。遼婦又以黃色塗麵為習俗,叫做“佛妝”。遼代的冠巾製度不同於曆代,一般中小官員及平民百姓不能戴冠巾,隻能光頭露頂。契丹男子傳統發式多作髡發,做法是將頭頂部分頭發剃光,隻在兩鬢或前額留少量餘發為裝飾,有的前額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鬢發,或將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成各種形狀,下垂至肩。婦女發式一般作高髻、雙髻或螺髻,也有少數披發的,額上紮巾帶,多是結一塊帕巾。
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婦、上下都一樣,式製為左衽、圓領、窄袖,有紐襻,紮袍帶,於胸前係結,下垂至膝。顏色一般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墨綠等等。紋樣素樸,但貴族長袍較精致,如遼寧出土的羅麵棉袍,在棕黃色羅地上,通體平繡龍紋、簪花騎鳳羽人及桃花、蓼花、水鳥、蝴蝶紋樣等,可看出漢族服飾的直接影響。袍內有衫襖、套褲,女亦可穿裙,長靴男子都用。出土實物有:年遼寧建平縣張家營子遼墓曾出土鎏金雙龍銀冠,年遼寧朝陽富戶村遼墓出土鎏金雙鳳銀冠,皆為正方帽式,冠頂五曲,外麵繡三爪金龍、鳳等,為遼上層貴族男婦所分戴。年內蒙古奈蒙旗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藏墓出土高翅鎏金雙鳳銀冠,金花鳳鳥鎏金銀冠,皆兩邊有高翅、鏤空雕鳳,冠頂有小的佛坐像,乃仿菩薩冠式,為契丹公主、駙馬所用。另外,吉林哲裏木盟庫倫旗一號遼墓出土壁畫所繪髡發、留鬢發穿圓領袍的兩名契丹族騎士像。《卓歇圖》傳為契丹族著名畫家宋時胡所作,“卓
歇”為契丹俗語,乃支帳幕休息之意。傳世長卷後一段為狩獵後在帳中休息宴飲場麵:在大氈毯上,並排坐貴族夫婦,圍站著帶弓箭的侍臣,有侍女奴仆持壺托盤,作跪敬酒。並有奏樂歌舞者,圖中男子全部髡發少數有辮,可能夾有女真人,因當時女真為其屬國,位尊者裹有巾、帛,僅一人戴高圓帽,服裝男女皆交領、左衽,與史籍記載相符。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裏村遼墓為遼右班殿直官漢族男子之墓,四周壁畫各色人物,大多為漢族裝束,男子束發髻,或戴頭折上巾,穿圓領長袍。女子
梳髻上插飾物,有耳飾,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長裙,左側垂綬帶。此即史載的“南班漢服”。
南宋人繪題遼程汲之戲作《便橋會盟圖》中契丹將士形象,髡發或戴巾,氈帽、圓領或皮領小袖袍、長豄靴錯絡縫靴。慶祝的馬技部分,在馬上作驚險動作的雜技藝人,男髡發露頂,女戴皮帽、著短窄衣褲。“會盟”指北宋真宗澶淵之盟,每年用二十萬絲綢、銀、糧等禮品給遼,以求苟安一時。後來女真族強大起來,公元年滅遼,後攻陷汴梁,在華北建立金政權,與偏安杭州的南宋政權對峙,宋朝加倍給金幣帛禮物,求得和好。金代服飾,基本上保留女真形製,法定服飾,繼承遼代。取得宋人北部地方後,參酌宋代禮製,略有改變,至大定三年冠服製度基本完備。金代服飾與遼代大致相同,《大金國誌》載:“金俗好衣白,辮發垂肩,與契丹異。垂金環,留顱後發係以色絲,富人用金珠飾。婦人辮發盤髻,亦無冠。”男人有辮是女真人的特點。服裝多以皮製,不過黑裘、狐貉。建國後大致承襲遼製,自侵宋後,漸有文飾。婦人或裹逍遙巾、頭巾、衣帽、褲襪靴都用毛皮製成,婦女團衫、直領、左衽,在掖縫二傍作雙折襇,前長拂地,後裾拖地尺餘,用紅綠色為之,垂至下齊。用黑紫或黑、紺等色。
裙,本遼人服飾,式樣為六折襇。裙之左右各缺二尺,用布帛裹細鐵絲為圈,使之擴張展開,外用單裙籠罩。一般婦人不準用珠玉,奴婢隻許服、絹布、毛褐等。金人統治中國北方一百多年,傳世繪畫及出土文物中多有其服飾的形象資料:河南焦作金墓出土伎樂、人像俑,一手執響板者,前頂髡頭,後腦二側長辮垂肩,另一拍手者髡首,雙辮垂兩肩前;另一戴有頂額,雙辮垂腦後,皆著方領窄袖短袍或長袍,束腰帶。另一舞蹈俑,戴氈笠,梳雙辮垂直肩,著長袍,胸有護胸,腰束帶。金張作《文姬歸漢圖》,圖中番人除戴貂帽因蓋住頂部外,餘皆
髡發,左右垂兩發辮 ,著長,革幼尖頭靴。其中漢蔡文姬,頭戴貂帽,長辮、圍雲肩、著直領長袖上衣,腰束帶,足有長,革幼尖頭靴,全是金人服飾。
山西繁峙縣岩上寺壁畫,東壁《宮中圖》,畫中金主戴朝天襆頭,著窄袖盤領,腰係玉帶,足登尖頭靴;執扇宮人束帶綠靴;旁二人,一戴貂嬋籠巾,插貂尾,頸下垂方心曲領,前係蔽膝,有黻文;另一人,戴直腳上頭,盤領寬袖袍,皆執笏,服飾皆屬宋製,可見已完全漢化。山西沁源正中村金墓壁畫,山西博物館藏,乃一般家庭宴飲圖,男皆著窄袖盤領袍,戴巾,女作高髻尖額,服窄袖背子,說明也已漢化。金代服飾裝飾圖案喜用禽獸,尤喜用鹿。《金史輿服誌》載:“以熊鹿山林為文”,這乃直接來源於遊牧生活、自然環境,鹿的圖案被大量采用,也和它與漢字“祿”同音,與吉祥意味有關,後並流傳全國,和福、壽字配合一起,組成服飾的吉祥圖案。宋人繪《騎士歸獵圖》,中繪女真貴族騎士頭戴翻皮胡帽,有大簷,身穿窄袖胡服,領、袖處露出一寸長短皮毛,此即後世所說“出風”。腰間佩有箭囊,下穿套褲革靴。套褲乃不用褲腰、不縫褲襠,兩隻褲腿單獨分開的一種褲式,每隻褲管上端,有帶,穿時係於腰上,男婦都用,穿於袍、裙之內,此圖所繪服飾,與金人服製符合。在元人雜劇中,也有不少女真人的服飾資料,除了前文所引《調風月》女真婦女服飾外,女真人雜劇作家李直夫蒲察李五所作《虎頭牌》一劇,老千戶銀住馬新奉命把守夾山口子,回到渤海寨提取家小,遇見已破落的二哥金住馬,談起往日榮華:“往常我便打扮的別,梳妝的善,乾皂靴鹿皮綿團也似軟,那一領家夾襖子是藍腰線。則我那珍珠,豌豆也似圓,我尚兀自揀擇穿。頭巾上砌的粉花兒現,我係的那一條玉兔鶻是金廂麵。”戴著砌有粉花的頭巾,穿著有腰線的家夾襖子,飾有珍珠、係著金玉鑲的帶子,腳踏鹿皮皂靴。且胡須也講究:“則我那銀盆也似寵兒膩粉鈿,墨錠也似髭須著絨繩兒纏”。往常時香吊掛、“幔幕紗櫥,在繡圍裏眠,到如今枕著一塊半頭磚,土坑上,彎著片破席薦”,老千戶找了“一領綿團襖子”送給他。
元無名氏雜劇《貨郎旦》寫長安漢人李彥和在洛河邊遇見拈各千戶女真人:“一表儀容非俗,打扮的諸餘裏俏簇,繡雲胸雁銜蘆。他係一條兔鶻海斜皮,偏宜襯連珠,都是那無瑕的荊山玉。整身軀也麼哥繪,髭須也麼哥打著鬢胡。走犬飛鷹,駕著
鶻。”穿著繡有雁、雲紋的袍子,係著連珠玉帶兔鶻即束帶,連鬢胡,描寫的很仔細。以上雖元人所寫,但反映了女真人服飾風習是明白的。在宋時西北地區,還有黨項羌人所建的西夏國可稱一時之盛。回鶻人所居的甘、涼、瓜、沙諸州及部分秦、燕即今甘蕭
、寧夏大部分與陝西、內蒙部分地區等皆屬其治,男女服飾和唐宋兩代中原衣著有相通處,雜有回紇衣製。
如宋人繪《射獵圖》中二馬上騎士,戴皮帽、著貉袖、佩豹皮箭囊,無辮發,所著貉袖即短袖及肘上褂,與宋代旋襖相似,明代叫“對襟衣”,為清代馬褂前身。所佩箭囊,乃遼金製度,象征等級。敦煌窟西夏貴族供養人像中,男子著有後披冠子、圓領小禪在袖錦繡衣,佩蹀躞帶,安西榆林窟壁畫西夏貴族供養人像,一男子著交領長袍,蹀躞帶,加腰袱,同上窟壁畫,西夏貴婦供養人像,著金花冠、金步搖、交領長衣、百褶裙、佩綬,男著短靴,女翹頭鞋,男子所戴巾子,遠取法於古代皮弁,近受晚唐氈帽影響,和宋代東坡巾相似,僅平頂改為尖頂,頭部無髡發、結辮,與金人不同。黨項人固有發式為禿發、穿耳、戴環、著氈帽、毛織布衣、皮衣、皮靴、束革帶,後因漢化較深,留發普遍,元昊為開國主時,曾下禿發令,改披發為削發、穿耳、戴環,違者處死。但崇宗即位年後重儒學,取漢製,又漸行漢俗。上層多著錦繡衣,男子團花錦袍,婦女綠花翻領長袍,頭戴花約金線冠,內著白衫裙,開始以白布為衣料。足踏尖鉤鞋,服裝種類也多,據西夏《字說》載男服二十六種,女服十九種,可見其豐富多彩。南宋洪皓,身居漠南多年,其所著《鬆漠紀聞》記回紇人卷發深目,白眼睫,多虯須。“婦人類男子,白皙,著青衣,如中國道服然。以薄紗幕首而見其麵”“善結金線,相瑟瑟為珥及巾環”“又以五色線織成袍,名曰絲,甚華麗。又善撚金線別
作一等背織……”,善織綿緞,鏤金工藝。可見衣著有自己特色,不同於遼金,近於漢裝。遼、金、西夏、元時期,是中國曆史上又一民族大融合時期,也是各民族文化包括服飾大交流的時代,遼、金雖時間較長,但僅處中國北部、西北部,未能與元一樣建立統一全國的政權,加以契丹、女真、黨項人等原來文化較落後,故對曆史悠久、較為先進的中原漢族文化,直接接受與影響就較多,所以在服飾上在其統治地方雖處於統治地位,有利於推行本民族服飾,但受漢製影響仍大,而在上層、貴族服製上不少就直接采用漢製了:這在契丹、金、黨項人那兒表現得很明顯。
當然交流一向是雙向的,也有部分漢人接受遼、金、西夏的文化並融合於其民族中去了,而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也在漢人中風行一時。在服飾上此風也很明顯,宋,範成大《攬轡錄》曾記述他親見當時北方漢民,“亦久習胡俗,態度嗜好與之俱化。最盛在衣裝之類,其製盡為胡矣。自過淮以北皆然,而京師汴梁尤甚”。這樣三百年下來,胡服影響自然可觀了。元朝是蒙古人所建立的統一中國的帝國,它隻是蒙古大帝國之一部分,其所征服之地,幾乎包括整個亞洲,並跨有歐洲的一部分。蒙古本鮮卑室韋部落,後來和韃靼混合,所以蒙古人亦自稱韃靼,是原居黑龍江上遊的遊牧部落。元初立國時,冠服並從舊俗,遠法漢、唐,近取金、宋。元仁宗延元年為改變尊卑混淆,僭禮費財的現象,頒定服製,立服色等第,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雖蒙古人等不在禁限,但不得用龍鳳圖樣,這就造成後來蒙古人服飾日趨華麗,仿效漢族貴族服飾,甚至隨意使用龍鳳圖案,製度比較混亂。元代蒙古男人的發式較為特殊,雖與女真人同為髡發、有辮,但式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