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方巾,自在嚴禁之列,《研堂見聞雜錄》載:“功令嚴敕,方巾為世大禁,士遂無平頂帽者,私居偶戴方帽,一夫窺,目閑,慘禍立發。琴川二子,於按公巡按行香日,方巾雜於眾中,按公瞥見,即杖之數十。題疏上聞,將二士梟首斬於市。”就在發之令下後十年,順治十一年還因議論剃發
而被處死的事件。這實際上是一種民族壓迫,不少明遺民為逃避剃發,往往逃入深山古寺,出家為和尚、道士、隱士,消極抵抗。有個故事說:明亡之後,有個遺民攜仆從二人,因穿明代衣冠被逮下獄,被去網巾衣冠。主人說:“衣冠者,曆代各有
定製;夫網巾,則我太祖高皇帝創為之也,今吾遭國破即死,豈可忘祖製乎?汝曹取筆墨來,為我畫網巾額上。”於是三人天天互畫網巾《畫網巾先生傳》。順治三年十二月定官民服飾之製,強迫軍民人等一律改服滿族服飾,並有嚴厲法律約束;隻是婦女、孺子、奴隸、伶人、婚、喪等不在此限。由於長期嚴格推行,曆時二百多年,這種大規模的改冠易服也就在漢族廣大官民中漸被接受,並形成習慣了。清朝的冠服製度,由於在入關以前就已陸續有所規定,定都北京後,又經多次修訂。順治九年,飭禮部製定《服色肩輿永例》,欽定頒行全國。對文武官員朝服、常服樣式、色彩、質料、紋樣都有詳細規定,他如耆老、兵民、商人服飾也都一一定明,以後即長期遵行,不輕易改變。因為這和鞏固其統治地位,便於騎射行動直接關連。崇德元年十一月清太宗集合親王、百官,命讀《金世宗史》,宣諭道,先時儒臣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製度,朕不聽,非拒諫,“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以異耶”!“朕發此言實為子孫萬世之計也”。崇德三年又下令:“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重治其罪。”乾隆三十八年帝諭有:“衣冠必不可輕言改易”,“所願奕葉子孫深維根本之計,毋為流言所惑,永遠格遵朕訓”等話。
三、頂珠和花翎
清代雖然廢除了明代冠服製度,一改新製,但在有些地方,還是沿用明製的,最明顯的是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清代乃用於補服上,僅式樣略小,明代以靛染天鵝翎綴於紅笠帽上,以一英、二英、三英分等級,清代也以羽翎孔雀尾垂於帽後,也以單眼、雙眼等來區分。他如帽頂用珠玉、金銀等皆相同。頂珠與花翎,是清代男子禮帽上的品級標誌。禮帽俗稱“大帽子”,冬天謂暖帽,夏天為涼帽。暖帽,為圓形,周圍有簷邊,多用皮製,也有用呢絨、緞、布的。多用黑色,帽中間裝有紅色帽緯,絲緞製成。帽頂有珠,稱頂子,多用寶石: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無頂珠,即無品級,乃“未入流”者。涼帽是無簷的,形如圓椎,初一般扁而大,後來高而小。用藤、竹、篾席等編成,外裹綾羅,多白色,也有湖色、黃色的。頂綴紅纓頂珠,與暖帽同製。禮帽一般在頂珠下有短翎管一支,用白玉翡翠或料器做,以便戴翎。翎以孔雀翎毛製成,稱“花翎”,以“眼”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紋如眼數為等級,三眼最尊貴,戴時拖於腦後,與明分枝豎插帽頂不同。藍翎以,曷孚羽做成,無眼。便帽,俗稱“瓜皮帽”,至今仍有小兒戴者,實為明六合帽,質料夏用紗、春冬用緞,多黑色、紅黑色。富者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其邊緣。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等形式。帽頂有結,用紅色絲線編成,喪時用白色,後來也有用珊瑚、水晶、料珠等代之。帽緣前正中,綴方形“帽準”,多為玉製。
四、蟒袍和龍袍
袍褂為主要禮服,清代長袍多開衩,官吏士庶開兩衩,皇族宗室開四衩,一般市民不開衩。開衩之袍,也稱“箭衣”,袖口裝有箭袖即馬蹄袖,袖似馬蹄,平時袖口翻起,行禮時放下,是滿裝特色之一。這種服裝便於騎射,是滿族原有的傳統習俗。袍服中以蟒袍為貴,又稱“花衣”,為官員及命婦有品級官員的母親、妻子所專用服。穿於外褂之內,其顏色及紋樣皆有詳細規定,一至三品,繡五爪蟒九條,四至六品:四爪八蟒,七至九品:四爪五蟒。不繡蟒紋的袍服,除顏色有限定外,一般人皆可用。另有缺襟之袍,在右襟裁下一塊,用紐扣綰住,便於騎馬行走,多用為行裝。清服製雖廢除明代冕服,但皇帝禮服仍用龍紋及傳統的十二章紋等,如故宮博物院保存的一件清乾隆帝在夏季大典時穿的龍袍,為明黃直經紗地,五彩加金戳紗繡,十二章彩雲金龍朝袍,仍為上衣下裳連結製。袍上用大紅、粉紅、水粉、藍、淺藍、月白、綠、淺綠、湖色、雪青、葡灰、煙色、香黃、明黃、白色絲線、赤撚金線、淡撚金線等繡出各種姿勢的金龍四十三條《大清會典》原定應為三十八條,製作時考慮到穿時會露出掩襟,在掩襟的襞積部位加繡四個團龍,掩襟裳的部位加繡一條行龍。袍子上半部衣部繡十二章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雉雞、黼斧子、黻亞形八章:袍的下半部裳部繡宗彝銅杯形,左杯上飾長尾猴紋,右杯上飾虎紋、藻水草、火、粉米米粒等四章,輔以彩雲、金壽字,山石水浪紋等,名為“海水江涯”。據清宮檔案記載,織繡這樣一件朝袍共需九百十八個工,真正精工之至!乃集錦繡、鏤金工藝之大成。帝服四季用料也有同,夏季穿紗,春秋穿綢或緙絲,冬季穿緞、緙絲裘等,披領、袖緣、裾擺緣的鑲邊用料也不同,各有定製。皇冠冬以薰貂或黑狐皮製成,頂飾三層金龍,綴東珠產於東北鬆花江下遊的珍珠四顆,並披飾朱緯紅絨繩,夏季用玉草或藤竹編製。皇帝所掛朝珠以東珠或珍珠製成,共一百零八顆。朝帶以龍紋金圓版或方版為飾,明黃色,係於腰間。皇帝吉服是較朝服次一等的禮服,繡金龍九條,式為圓領、大襟、箭袖、四開衩的長袍,即常說的“龍袍”。
五、馬褂、馬甲和披掛
褂子多穿在外麵,稱“外褂”,為圓領、齊袖、對襟短衣。顏色用多石青即黑中透紅的紺色,有單、夾、裘、皮等,禁用亮紗、羊皮。職官外褂,在胸背正中綴補子,稱補褂、補服。紋樣與明代略同。傳世實物有一品文官補子,方形青緞地,繡有白鶴補子,上有丹鶴黑尾白鶴,紅日蘭雲、綠水、白浪、淺藍山石,四邊水紅花朵,四角有回文。另有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鵪鶉、練雀等紋樣補子。傳世一品武官補子實物,為方形青緞地,繡金麒麟,綠鬃尾,紅日藍石,黃水白浪。另有獅子、豹子、虎、熊、彪、犀牛、海馬等補子,各按品級綴補子。禮褂為對襟,胸前補子就一分為二。另有一種行褂,又稱馬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多缺襟,又叫琵琶襟馬褂,便於騎馬、行動。黃馬褂最尊貴,為皇帝特賜服用。大襟的馬褂,多作常服,穿在袍外。馬褂除用絲綢外,還用毛皮,清代諺語“頭品猞猁二品貂,三品四品穿紫貓”,即說明大官用高級毛皮做褂。馬甲坎肩、背心也有對襟、大襟、琵琶襟不同式樣。一般穿在裏麵,晚清時多穿在外。有一種多紐扣馬甲,稱“巴圖魯勇士坎肩”,四周鑲邊,胸前橫一排紐扣,共十三粒,俗稱“十三太保”,成為一種半禮服。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在袍上另加硬領,稱“領衣”,俗稱“牛舌頭”。另有“披肩”形似菱角。服飾有披掛製度,定五品以上官員佩朝珠,大串掛頸垂胸,附小串左二右一叫“紀念”。單串稱“背雲”,垂於後。民俗好掛飾品荷包、褡褳、折肩套、緙絲眼鏡盒等於腰間。
六、《紅樓夢》中的服飾描繪
《紅樓夢》中服飾描繪真實地反映了乾隆中期服飾的華麗多采,是其很好的形象說明。這和曹雪芹祖先三代世襲江寧織造專辦禦用衣料事務的官員親身見聞有關。如前引第三回王熙鳳著銀鼠外褂,第六回劉姥姥所見:“鳳姐家常帶著紫貂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穿著桃紅灑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其中披風、皮裙都是清代有特色的貴婦服飾,昭君套乃是貂皮抹額,貂毛露外,為北方清人所戴。第八回薛寶釵在炕上作針線:“蜜合兒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線的坎肩比甲兒,蔥黃綾棉裙”,穿著較為樸素。第四十九回,李紈與眾姊妹賞雪作詩,“都是一色大紅猩猩氈與羽毛緞鬥篷,獨李紈穿一件青哆羅呢對襟褂子,薛寶釵穿一件蓮青鬥紋錦上添花洋線番耙絲的鶴氅”,所用料皆是高級甚至來自外國的。同回林黛玉換上“插金挖雲紅香羊皮小靴,罩上一件大紅羽紗麵白狐狸皮的鶴氅鬥篷式,係一條青金閃綠雙環四合如意絛,頭上罩了雪帽”,大家在爭奇鬥豔,而她的小靴又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