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發通令
辛亥革命後,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立即發出《剪發通令》,全國各界聞風而動,二百多年的辮發陋習,終被明令禁止,衣冠服飾也發生巨大變化。首先二千多年“服以旌禮”的封建禮俗服製及規章被廢除,接著又頒布了新的服製條例。當然這一變革過程並非一蹴而成,初期尚有反複,數式並存。三十年代後變化較快,而邊遠山區、邊疆,少數民族服飾習俗仍保持相對穩定,形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服飾特有的多采風貌。早在民國前,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康有為就上書皇帝,建議變法,包括改革服飾製度,說“以數千年一統儒緩之中國裒衣博帶,長裙雅步而施之萬國競爭之世……誠非所宜”,要求“皇上身先斷發易服,詔天下同時斷發,與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聽其便”。變法失敗,所議不行。然而清政府又不得不在軍服、警服上因時製宜地稍加改革,傳世圖照中即有仿外國軍服製式的近代軍服形象,有的在著近代軍服時還戴清式翎帽,成了中西合璧。宣統初年,外交大臣伍廷芳又懇求“朝廷明降諭旨,任官商士庶得截去長發,改易西裝。與各國人民一樣,俾免歧視”。清廷雖立案議會,仍未能實施。民國成立後,政府剪辮令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全國迅速形成剪辮熱潮,然在邊遠鄉村,消息閉塞,文化落後,仍視剪辮為畏途。魯迅小說《風波》就寫因進城被剪掉辮子的農民七斤,聽說皇帝又坐了龍廷,惶惶不安,受到家人埋怨,還受到茂源酒店老板趙七爺的恐嚇:“辮子,這倒是要緊的事。你們知道,長毛時候,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長毛”指太平軍,這裏把清兵錯說成“長毛”了。在剪辮熱潮中南方大城市領先。據報道,廣東一日有二十餘萬人剪辮。北京政界、軍界、警界中人均已一律剪發;工商界、勞動界也有剪了的;但也有人抱消極或抵製態度。如浙江海寧有人辮子被剪後抱頭痛哭、破口大罵;在上海有人把辮子藏於帽內,不小心露出,引人圍觀,以致爆發衝突。前翰林梁鼎芬公開說:“吾頭可斷,辮不可剪!”就全國說,民國初期,多數人已陸續剪掉辮子,而北京,到年留辮者僅占。
二、男女禮服製式
民國服製曾陸續頒布,民國元年七月參議院公布男女禮服製式,男子禮服一種用西式,分大禮服、常禮服二種,中又分晝、晚二種;常禮服一種用西式,與大禮服略同,一種用中式;長袍馬褂。民國二年三月公布地方行政官公服,外交官、領事官服製。民七年公布警察服製,比如陸軍服製、海軍服製推事、檢察官、律師、監獄官以及礦警、航空等服製,民初皆陸續頒行,主要規定男女禮服和公務人員製服,一般日常便服,不作規定。可見初期服製多直接采用西式,如大禮服即用西式禮服,晚禮服即用西式燕尾服。女子禮服,上衣式樣定為下與膝齊,有領、對襟,左右、後下端開衩,周身加錦繡。下著裙子,前後中幅平,左右打襇,上緣兩端用帶。學生有操衣、操帽的規定等。
三、國產中山裝
年代末,民國政府頒布《服製條例》,定男子禮服用國產的中山裝,夏用白色,餘用黑色。常服用長袍、馬褂,中山裝乃民國國父孫中山所創製,他是根據日本的學生裝加以改革而成,式樣為單立領,前麵大襟九個扣子,左右上下四個明袋,袋麵有“胖襇”袋褶外露,後身有背、帶縫,中腰處有一腰帶。這是最早的樣式,後來據先秦的《易經》和民國的政治製度,使製式具有特定意義,如據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定前襟四個口袋。據國民政府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定前襟為五個扣子,又據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而定袖口必須三個扣子,改單領為複立領,這就在西裝的基本式樣上注入了中國的傳統意識、文化內涵。
四、學生裝和西裝
學生裝大致與日本學生裝類似,式樣為單立領,前身下有二個暗袋,上麵一個明袋。多為大學生穿著,一般中小學生穿的不多。西裝多在青年中盛行一時,但也時有反複。年月魯迅寫過雜文《洋服的沒落》見《花邊文學》,其中說,辛亥革命後,采用的是洋裝西裝,“這是因為大家要維新要便捷,要腰骨筆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裝,還厭惡別人穿袍子”。聽說有人竟去責問清遺老樊樊山,為什麼要穿滿洲衣裳,他反問少年,並答道:“我穿的也是外國服”這是強詞奪理,滿洲並非異國。後來洋服終於和華人漸漸地反目了,不但袁世凱朝,就定袍子馬褂為常禮服,五四運動之後,北京大學要整飭校風,規定製服了,請學生們公議,那議決的也是:“袍子和馬褂!”這洋服的遺跡,到了年,“隻殘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恰如辮子小腳,不過偶然還見於頑固男女的身上一般”,但有時竟會被人偷灑鏹水,成了消除它的催命符!一般長袍、馬褂用於正式禮儀場合,平民多用於交際。禮帽,分冬、夏二式,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絲葛,式樣為圓頂,下有寬闊帽沿。穿著中西服裝都可戴禮帽,為男子最莊重的服飾,便帽有多種,式樣豐富。周振鶴《蘇州風俗》中寫道:“男子普通瓜皮小帽,獺皮、絲絨、直貢呢、紗緞、紗、棕等,皆隨氣候而更易。夏季戴草帽、呢絨等帽,以及鴨舌便帽,以學生為多,反帆布圓形圓邊帽,男女學生於夏季戴之。夫役農人,常戴粗薄草帽,冬戴氈帽,雨則戴笠帽,披蓑衣。朔風時戴風帽,或羅鬆帽一作羅宋帽。”徐國楨《上海生活》,記上海年代的服飾概況說,上海社會上穿西裝的男人極多,不過大多是青年人,其中以各學校的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和各機關的辦事員等為主,老年人、商店中的店夥以及一般市民很少穿著西裝。總的說來,穿西裝雖時髦,仍不及穿中山裝的多,而馬褂已不再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