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人無誠信不立(3 / 3)

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什麼話說出來就不能咽回去,做人的信譽時刻不能丟。口若懸河未必能夠承擔大任,真正有能力的人從來不說廢話,但是,一開口能切中要害。他們拒絕草率,力圖使任何一句話都具有對你而言的參考價值,這是一種很基本的做人的素質,因為不這樣就無法讓人對你信任,不信任會帶來很多連鎖反應,這種反應往往令人應接不暇。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特別是在做決策的時候,確定的事不能輕易更改,決策可以說是做人做事的核心要素,左右著個人的長遠發展。運籌帷幄方能決勝千裏,但是,這運籌如果不穩定,那麼,你的發展就會前景不妙了。

世界上所有聞名於世的領導或成功人士,無論他來自工業、農業生產一線還是機關的幹部,或是企業的總裁,他們都知道言語的金貴,君子說話是講究準確的,那些說話通篇狂妄之言的人素來為他們所鄙夷,人的信譽樹立起來難,砸倒是非常容易的。

有時候,你可能是說時無心,殊不知聽者有意,他們把你天南海北的話當做真事,繼而企盼憧憬。當失望的時候,那是雙重的痛苦,然後就是對你一萬個不信任。

鬱達夫說得好,語言是極為必要的,但是“言語的溝通靈魂,遠不如沉默來得徹底,沉默的嚴肅便是愛和死和生命的嚴肅。”誠哉斯言。

說話算數,即使誠信是直接和人的品性聯係在一起的。人無信,則無以立。誠信是做人的一項原則。

7.做人當以信為先

萬事信為先,做人也一樣。信用好自然能打開局麵,贏得眾望。必須養成講信用的習慣,才能得到成功的眷顧。

不管你在什麼情況下辦什麼事,總要對自己所說的話負責。你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服別人的異議,讓他們看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算數的。這樣,你就給人留下可信的印象或看法,接下來你的工作就順利多了。

公元前350年,商鞅積極準備第二次變法。

商鞅將準備推行的新法與秦孝公商定後,並沒有急於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難以施行的。為了取信於民,商鞅采用了立信的辦法。

這一天,正是鹹陽城趕大集的日子,城區內外人聲嘈雜,車水馬龍。時近中午,一隊侍衛軍士在鳴金開路聲引導下,護衛著一輛馬車向城南走來。馬車上除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外,什麼也沒裝,有些好奇的人便湊過來看個究竟,結果引來了更多的人,人們都弄不清怎麼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馬車後麵一直來到南城門外。

軍士們將木杆抬到車下,豎立起來。一名帶隊的官吏高聲勸眾人說:“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給黃金10兩。”

眾人議論紛紛。城外來的人問城裏的人,青年人問老年人,小孩問父母……誰也說不清怎麼回事。因為誰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事。有個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試一試,被身旁一位長者一把拉住了,說:“別去,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給10兩黃金,咱可不去出這個風頭。”有人跟著說:“是啊,我看這事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人們就這樣議論著,看著,沒有肯上前來去試一試。官吏又宣讀了一遍商鞅的命令,仍然沒有人站出來。

城門樓上,商鞅不動聲色地注視著下麵發生的一切。過了一會兒,他轉身對旁邊的侍從吩咐了幾句。侍從很快奔下樓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麵前,傳達商鞅的命令。官吏聽完後,提高了聲音向眾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誰能將此木杆搬至北門,賞黃金50兩!”

眾人嘩然,更加認為這不會是真的。這時一個中年漢子走出人群對官吏一拱手,說:“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來搬,50兩黃金不敢奢望,賞幾個小錢還是可以的。”

中年漢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群又跟著他來到北門。中年漢子放下木杆後被官吏帶到商鞅麵前。商鞅笑著對中年漢子說:“是條漢子!”拿出50兩黃金,在手上掂了掂,說:“拿去!”

消息迅速從鹹陽傳向四麵八方,國人紛紛傳頌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見時機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變法就這樣取得了成功。

《周易》中說:“天之所助也,順也;人之所助也,信也。”由此可知,對人誠信的行為可以追溯至殷商時代。孔子曾就此問題問過他的學生子貢:“足食,足兵,民信三者哪個更重要。”子貢想了想,卻反問孔子,去二留一怎麼辦。孔子想了想說:“去兵,去食,唯民信不可去,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足。”可見,誠信才是為人、立身、處世的最可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8.失信一次,傷人一生

一個人失去信譽之後,很多人就再也不願與之結交。因為失去信譽的人,會讓人覺得不負責,與一個不負責的人交往,自然是心裏感到很懸乎,不踏實。

某縣新任的縣長是基層出身的科班官員,他有豐富的行政經驗,有熱情而善良的心,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文人氣質。上任時,他的施政演說可謂激情昂揚。大家也熱切地期盼有一位真正為民辦實事的父母官。他的確是一身正氣的好人,但由於政界錯綜複雜的關係,而他是新官上任,還未站穩腳跟,他的“宣言”無法實施。老百姓有事找他,他具同情心,簽上了他的大名,讓某某部門辦理。由於他的“簽單”太多,且缺少魄力,也就很難生效。老百姓戲稱他為“簽字縣長”。從此,這位“簽字縣長”再向別人許諾什麼,人們也不再相信他了。

在社會上有失去誠信之後,別人就不敢再輕易相信你,因而也不敢輕易與你來往,這就造成了與人相處的尷尬,你的事業支柱就有傾覆的危險。

曾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商人臨死前告誡自己的兒子:“你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記住兩點——守信和聰明。”

“那麼什麼叫守信呢?”焦急的兒子問道。

“如果你與別人簽訂了一份合同,而簽字之後你才發現你將因為這份合同而傾家蕩產,那麼也得照約履行。”

“那麼什麼叫聰明呢?”

“不要簽訂這份合同!”

這位商人指明的道理不僅僅適用於商業領域。不管在何種情況下,如果你已經許下諾言,那麼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情,你都不能反悔。假如你已經作了某個承諾,而你卻言而無信,最終必然導致糟糕的局麵。

這就是輕諾寡信或言而無信的後果。

講信用並且維護信用,那麼對自己的事業而言是明智的,對為人而言是值得的,是不會有過不去的困難的。

奧斯曼,全名奧斯曼·艾哈邁德,出生於埃及伊斯梅利亞城,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

1940年,奧斯曼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開羅大學並獲得了工學院學士學位,重新回到了伊斯梅利亞城。貧窮的大學畢業生想自謀出路,當一名建築承包商。但當時奧斯曼身無分文,隻得在舅父的承包行裏暫時棲身。1942年,他離開舅父,開始了實現自己成為建築承包商的夢,雖然手裏僅有180埃鎊,卻籌辦了自己的建築承包行。

奧斯曼相信事在人為,人能改變環境,不應成為環境的奴隸。根據在舅父承包行所獲得的工作經驗,他確立了自己的經營原則:“謀事以誠,平等相待,信譽為重。”創業初期,奧斯曼不管業務大小、盈利多小,都積極爭取。他第一次承包的是一個極小的項目,他為一個雜貨店老板設計一個鋪麵,合同金隻有三埃鎊。但他沒有拒絕這筆微不足道的買賣,仍是頗費苦心,毫不馬虎。他設計的鋪麵滿足了雜貨店老板的心意,雜貨店老板逢人便稱讚奧斯曼,於是,奧斯曼的信譽日益上升。奧斯曼的經營原則使他獲得了顧客的信任,他的承包業務也日漸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海灣地區大量發現和開采石油,各國政府相繼加快了本國建設的步伐。他們需要擴建皇宮,修築公路等。這給了奧斯曼一個曆史性的機會,他以創業者的遠見率領自己的公司開進了海灣地區。他麵見沙特阿拉伯國王,陳述自己的意圖,並向國王保證:他將以低投標、高質量、講信譽來承包工程。沙特阿拉伯國王答應了奧斯曼的請求。後來工程完工時,奧斯曼請來沙特國王主持儀式,沙特國王對此極為滿意。

奧斯曼講究信譽,保證質量的為人處世方法和經營原則使他的影響不斷擴大。隨後幾年,奧斯曼在科威特、約旦、蘇丹、利比亞等國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為享譽中東地區的大建築承包商。

1960年,奧斯曼承包了世界上著名的阿斯旺高壩工程。這個工程的地質構造複雜、氣溫高、機械老化等不利因素給建築者帶來了重重困難。奧斯曼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克服一切困難,完成了阿斯旺高壩工程第一期的合龍工程。但隨後卻發生了一件奧斯曼意料不到的事情,讓他吃了大虧。

納賽爾總統於1961年宣布國有化法令,私人大企業被收歸國有。奧斯曼公司在劫難逃。國有化後,奧斯曼公司每年隻能收取利潤的百分之四。這對奧斯曼和他的公司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奧斯曼沒有忘記自己的諾言,他委曲求全,絲毫不記恨,繼續修建阿斯旺高壩。

納賽爾總統看到了奧斯曼對阿斯旺高壩工程所做的卓越貢獻,於1964年授予奧斯曼一級共和國勳章。奧斯曼保全了自己的形象與自己的處事原則。他並沒有白吃虧,1970年薩達特執政後,發還了被國有化的私人財產。奧斯曼公司影響擴大,參加了埃及許多大工程的單獨承包。奧斯曼本人到1981年擁有4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馳名中東的億萬富翁。

奧斯曼講究誠信的為人方法,不僅使他在商界獲取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使他在政界大放異彩,其關鍵在於他牢固地樹立了自己的誠信形象。

奧斯曼進入內閣後,成為薩達特總統的得力幹將。1977年,奧斯曼的兒子和薩達特的女兒結成伉儷,奧斯曼與薩達特成為兒女親家,來往更加密切。1981年,薩達特任命奧斯曼為主管人民發展事務的副總理,負責製定全國發展計劃總綱要。奧斯曼同時被民族民主黨人民發展委員會選為主席。

奧斯曼講求誠信,因而做事對人都是直言不諱。1981年奧斯曼出版了《我的經曆隨筆》,書中直接指控了已故總統納賽爾,抨擊了納賽爾執政期間的做法。這引起了納賽爾親信們的不滿,埃及議會準備成立調查委員會,對奧斯曼進行調查。薩達特總統急忙會晤奧斯曼,商討對策,最後決定:為了平息風波,息事寧人,停止該書的發行,奧斯曼被迫辭去副總理職務。穆巴拉克任總統後,鑒於奧斯曼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的影響以及他擁有雄厚資金,仍讓其擔任民族民主黨人民發展委員會主席。1984年,他當選為人民議會議員。

講究誠信使奧斯曼成為巨商,並因此而馳騁政壇,可以說,誠信是他一輩子的財富。

講信用是做人的一項原則,因此,做人一定要講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