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學習是終身伴侶(2 / 3)

參加研討會也是個很好的嚐試。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與人溝通、交流,通過溝通交流可以直接地形成觀點的對碰,交換經驗,交換心得,進而獲得啟發和動力。交換經驗和交換具體的物品是不一樣的,兩個人交換物品之後,物品就不屬於自己了。但是經驗交流之後,每人都擁有了兩個人的經驗。

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走出去,參加相關主題的討論、研討班,與別人分享經驗,交換心得,開闊眼界,開闊思路。

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我們需要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從而實現理想。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達成目的方法在於學習,在於正確的學習。良好的方法能更好地發揮一個人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他才能的發揮。

宋代大詩人梅堯臣,此人滿腹經綸、出口成詩,有人對他橫溢的詩才感到驚訝,便留心觀察他的“秘訣”何在,後來發現他無論走路、吃飯,還是遊玩,手裏常常拿著一支筆,時而在一張小紙條上寫幾下,然後就把小紙條裝進一個布口袋中。有人打開他那口袋細看時,上麵寫的全是一聯、半聯的詩句。原來,梅堯臣的秘訣就在於“積”。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是江蘇鬆江的一位鄉村教師。《明史》上說他教學之暇,親躬耕耘,想的時候,每每把自己的治學心得和詩作、見聞寫到伸手摘下的樹葉上,然後把它們放進一口甕裏,滿了,就埋在樹下。10年過去了,裝滿樹葉的甕有了幾十個。一天,他讓學生們把那些甕都挖出來,再將葉子上的文字加以抄錄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今天尚可看到的長達30卷的《輟耕錄》。

程硯秋年輕時身材不錯,中年後發胖了。這時他給自己提出的練功目標是:一要繼續保持自己身體的靈活;二設計更優美的舞姿,使發胖的身體得到遮蓋。他很講究使自己的轉身加快速度,講究以正麵對觀眾的時間盡量縮短,而把側麵對觀眾的時間拉長。這樣,較胖的身體就被他“遮蓋”過去,人們往往把他看作是個身段優美的旦角。

周信芳的嗓子,青年時並不帶啞,後來變得帶啞了。在這種情況下,練功可以起到一定的好轉作用,但唱圓可能,唱潤難辦,於是他就把功夫放到唱得清晰有力、聲情並茂上,終於成了一代名角。

勞倫斯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是美國南科他州人。193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回旋加速器的發明者,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領導者之一,也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應用於醫學和工業上的先驅。勞倫斯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凡事都愛刨根究底。

幼年的勞倫斯有一雙藍色的大眼睛,總是不停地眨動思索著,或是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談話,他尋根究底的問話,常常使他的父母不知所措,無言以對。這不,他又盯住了壁爐上的一盒火柴。

“媽媽!那是什麼?”他想把那盤神秘的東西拿到手。

“放下!”媽媽一把奪了下來,隨手放到圍裙的口袋裏,“那是火柴,點火用的。”

“媽媽,火是什麼?”

“火嗎……就是亮的熱的,你看,就像壁爐裏的一樣。”說完,媽媽又到廚房忙碌去了。

“火是亮的熱的。那麼,電燈也是亮的熱的,那也是火,太陽也是亮的熱的,也是火。”勞倫斯自言自語地說著,隨手拿起一根木柴,在火上點著了。他想,木柴可以點著,那其他東西能不能點著呢?對!先試試我的衣服。他邊想邊點著了自己的衣服,看著衣服燒著了,他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但無情的火並沒有隻讓他試試就完了,繼續嘩嘩啪啪地燒了起來。

勞倫斯慌了,大聲哭喊起來。媽媽從廚房趕來,撕下了他身上正在燃燒的衣服,熄滅了火焰,才免除了一場災難。為此,勞倫斯的嘴角留下了一塊傷疤,成為永久的紀念。這是勞倫斯兩歲生日的前一周發生的事。

知識的價值在於運用它,如果不用,知識隻不過是一堆廢物。然而,獲取知識在學習、勤奮而又正確的去學習。

學習是取得知識的鑰匙,知識是永恒的財富。

6.學習分出人高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最初的起點都是差不多的,正是由於後天養成學習的習慣使人逐漸有遠近高低之分,養成好習慣,會充實自身,提高自身。

清晨早起讀書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麵的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後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聞雞起舞,那才是誌士奮勵的榜樣。

時間就是生命。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著,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時間學習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麼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常聽人講起“消遣”二字,好像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其實人生短促極了,哪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陸放翁有詩雲:“待飯未來還讀書”。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古人所謂“三上之功”,即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多多學習。

刻苦學習和鑽研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古聖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吃苦能耐寂寞,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誌的人能耐清寒,惡之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抓緊時間學習,從來不參觀那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這是很值得令人欽佩的。

“勿以善小而不為”。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養成愛學習的習慣,是完善自身和提高自己,使自己成才的必經之路。

7.學無止境當終身踐行

許多人以為,學習隻是青少年時代的事情,隻有學校才是學習的場所,自己已經是成年人,並且早已走向社會了,因而再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除非為了取得文憑。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有害的,知識是無止境的,學習也應該是無止境的。

學校裏學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當多的知識和技能,課本上都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給我們,這些東西完全要靠我們在實踐中邊學邊摸索。

如果離開了學校就不繼續學習,那麼就無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識,無法使自己適應急速變化的時代,不僅不能搞好本職工作,反而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

有些人走出學校投身社會後,往往不再重視學習,似乎頭腦裏麵裝的東西已經夠多了,再學就會脹破腦袋。殊不知學校裏學到的隻是一些基礎知識,數量也十分有限,離實際需要還差得很遠。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隻有以更大的熱情,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業中。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調查,半數的勞工技能在1至5年內就會變得一無所用,而以前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別是在工程界,畢業後所學專業還能派上用場的不足四分之一。

知識經濟的時候,學習已變成隨時隨地的必要選擇。

“用學習創造利潤。”這已被管理學界和企業界公認為當今和未來“贏”的策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是聖人,也有短處,也有不知道的地方。但明智的人一旦知道自己特長何在便努力學習,善加運用,使其掩蓋了自己的短處。

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一天,他來到一個地方,見有個孩子用泥土圍了一座城,坐在裏麵玩耍。

“你看見馬車過來為什麼不躲開呀?”孔子問孩子。

“從古到今,隻有車子躲開城,哪有城躲車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走下馬車,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項橐。”

“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裏沒有魚兒?什麼車沒有輪子……”

“您老人家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

孔子一連提了十幾個問題,都難不住孩子。

“現在輪到我來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麵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

“鵝和鴨能浮在水麵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

“不對!魚鱉能浮在水麵上,難道也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嗎?青蛙善於嗚叫,它們的脖子長嗎……”

孔子佩服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隻好拱手連聲說:“後生可畏!後生可畏!”說完,孔子就駕著車繞道走了。

學習是你改變自己的關鍵所在。隻有學了,你才懂得運用,也才會用知識、用學習改變自己的一生。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使我們豐富和深刻起來,傑出的人物幾乎都是學有所成之士,隻有無知的人才會輕視學習。

8.永遠學習,及時充電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於長久的積累,這就需要每一個有誌於成功的人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尤其是走出校門後的繼續學習,這是成功道路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托夫勒說過,力量有三種表現形式,即暴力、財富和知識。

早在16~17世紀,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就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他寫道:“人類知識和人類的權力歸於一點,任何人有了科學知識,才可能駕馭自然、改造自然,沒有知識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

這一論斷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後來馬克思發現,科學知識首先獲得了名副其實的“力量”的使命,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從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別是知識經濟即將來臨的今天,如果不繼續學習就會被淘汰。可以說,知識不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終極力量。

暴力有限,財富有價,而知識無限又無價。反之,知識的“暴力”才是最大的暴力,看看當今的各種高精尖武器就用不著更多解釋,另外,知識不僅創造財富,知識本身就是財富。

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即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時代,所有經濟行為都依賴於知識的存在。在經濟生產的要素中,知識占主導地位,其他生產要素都要靠知識來更新、來裝備、來衡量。知識在其生產、傳播和應用的過程中,無不挾帶著滾滾的財源。市場競爭已從產品競爭延伸到工作間的創意和實驗室中的交鋒;勞動生產率的競爭已變成了“知識生產率”的競爭。即生產率和經講增長,取決於技術進步和知識積累的速度,取決於創造知識(創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效率。對此,李嘉誠先生曾深有體會地說過,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裏,如果你有資金,但是缺乏知識,沒有新的訊息,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拚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都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現在跟數十年前相比,知識和資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

我們在學習裏的確能學到前人的經驗,能學到很多的知識,但是,由於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知識有一定的距離,現實感很強的學生就學不進去,而老師的視野裏又常常有一個誤區,似乎這些學生就不是好學生,其實,我們都有一個體會:那些隻會讀書的學生不見得就有出息,相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往往有所作為。

現實感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會如魚得水。他們的成功率要比書呆子們高出很多。

很多人離開了學校之後,才知道了讀書,他們還有成功的機會。不幸的是有些人隻是發出歎息,說什麼悔之晚矣。

走出校門學習,你的學習就有了針對性,因為這時要學習的內容與你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你是帶著問題來學習的,所以,你就會覺得學習的效果特別好,你一學就見到了效果,就會進一步激發起你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