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門學習,就不會受到什麼限製,就能隨心所欲的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你覺得什麼對你有用,你才學,所以就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這更有利於你在某一方麵取得很快的進步。
有誌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會放棄學習,因為他知道要實現自己的誌向,就必須掌握必要的知識。他就會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去學習知識。
很多人走出校門後,首先被謀生的問題所困擾,一天到晚疲於奔命,慢慢地就會放棄了自己的學習,而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堅持不忘自己的使命,因為他們知識掌握了一定知識之後,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人們認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於缺乏力量和金錢,而是由於缺乏想象和觀念。
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就斷言:“知識是一切能力中最強的力量。”
高爾基則認為:“隻有知識才是力量。”
雨果甚至在《悲慘世界》裏提出:“人類隻應當受知識的統治。”
物質財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隻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價值越低;知識財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識使用的人越多,其價值越高。
知識作為商品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酌獨一無二性和不可取代性。知識的供方是壟斷的,知識產權和知識保密使得知識成本十分昂貴。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最新知識,誰就掌握了巨大的財富。因此,掌握現代知識,並具創新和運用能力的人成為知識經濟中的決定因素。財富的再定義和利益的再分配取決於擁有的信息、知識的多少及創造力的高低。
克林頓的首任勞工部長羅伯特·希賴在其名著《國家任務——迎接二十一世紀》中寫道:“我們正經曆一場轉變,這一轉變將重組下一世紀的政治和經濟。將會沒有一國的產品或技術,沒有一國的公司,沒有一國的工業。至少將不再有我們通常所知的一國的經濟。存留於國家界限之內的一切,是組成國家的公民。每一國家的重要財富將是其公民的技能。”
日本管理顧問大前健一在《無疆界的世界》中也強調:“如果你看看當今繁榮的國家——瑞士、新加坡、韓國和日本,你會發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國土小,沒資源,接受良好教育的勤勞人民都有參與全球經濟的雄心。擁有豐富的資源確實減緩了一個國家的發展,因為那裏的官僚們仍然以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在真正相互關聯的全球經濟中,成功的主要因素從資源轉移到了市場,為了繁榮,你不得不在市場上參與。這意味著人是創造財富的唯一真正的工具。”
原始社會,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人的存在是以自然的存在來解釋說明的;在農業社會,土地、勞動力是社會發展的關鍵的經濟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標;在傳統的工業社會,貨幣資本、自然資源成為社會發展最關鍵的經濟因素;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與經濟的一體化,使知識、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關鍵的決定因素,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人及其知識才真正成為全社會的主體與核心,成為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第一資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知識經濟時代,是徹底的“以人為本”的時代。高智慧的人才將決定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產業的興衰,企業的競爭將集中在人才上。“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管子·霸言》)。反過來說,“一個人的知識越多,就越有價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勢所必然。
這又從另一個方麵突出了學習的極端重要性,正如國際經合組織在關於知識經濟的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在知識經濟中,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可以決定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經濟命運。”
古人曾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今天看來,這似乎是陳腐的觀念,但其中的道理卻值得借鑒,即:學習卻是永不過時的真理。隻有學習才會提高,隻有不斷的提高才會成功。
9.學習是一生的需要
學無止境,“學不可以已”,成功需要終生學習,信息革命的時代,學習將成為終生的需要。
當今世界,知識、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讓人目不暇接,要使自己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要不斷地學習。
荀子就說過:“學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學習,就會停滯,就會退步。從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來說,一旦停止學習,也就到頭了。
如果停止學習,你就要落伍,就要被時代淘汰,你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就談不上發展,更談不上自我實現。
1994年,楊瀾從一個學生成為《正大綜藝》的節目主持人,把一個有著良好家教和較高文化素養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和富有女性細膩情感的職業婦女的形象統一在一起,為我們創造了一種既高雅又本色,既輕鬆又令人回味的主持風格。
在完成了《正大綜藝》200期製作之後,楊瀾跨越太平洋去了美國,攻讀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碩士學位。
當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為楊瀾已經取得了成功,已經成為世界級的著名節目主持人,她完全可以在她的地位上享受她已經獲得的榮譽。但是,越是有功底的人越能體會到功底和學識的重要,越能產生在功底和學識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渴望,所以楊瀾離開了眾人羨慕的主持人位置,去美國讀書,又成了一名學生。
當楊瀾再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時,她的形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境界提升了,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又上了一個台階。
人的潛能是很大的,成功沒有止境,學習也是沒有止境的。
不斷地學習,你才會有不斷的進步。
隻有那些不斷進取,不滿足不斷超越自己的人才值得我們敬仰。
過去,我們也愛說這樣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
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是很快的,一個人一旦停止了學習,就會成為社會的落伍者,他將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會找借口說:“我已經太老了,學不懂了。”或者說:“我有一大家子人等著我去養活,哪有時間去學習?”這實際上是人性中不可救藥的弱點。人都有這個弱點,就是得過且過,苟且偷安,貪圖享受,安於現狀。
人生有很多個層次,要想達到上層境界乃至最高層次的人生境界,人就必須用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去努力。滿足現狀,就等於自己宣告自己生命的結束。
人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
學會學習,你就會有收獲的一生。
學會學習,你就會有成功的一生。
學會學習,你的一生就有了意義。
隻有學習才是人終生的事業。
10.每天學習一點,充實一生
持之以恒,堅持每天學一點東西,才能有助於一個人最後達到成功。
每天都堅持學一點東西,就始終不會被快速發展的時代拋到後麵,也使他有足夠的智慧應對各種危機和風險,使自己充實起來。
許多人想在頃刻之間成就豐功偉績,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其實,任何事情都是漸變的,隻有持之以恒,每天堅持學——點東西,才能有助於一個人最後達到成功。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盡管他們的資質很好,卻一生平庸,原因是他們不求進步,在工作中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薪水。因此,他們前途黯淡,希望渺茫。
無論薪水多麼微薄,你如果能時時注意去讀一些書籍,去獲取一些有價值的知識,這必將對你的事業有很大的助益。一些人盡管薪水微薄,但他們工作很刻苦,尤其可貴的是,他們能乘著每天空閑的時候,如晚上或周末時間,到補習學校裏去讀書,或是自己買了書來自修,以增進他們的知識,最終他們也不再會是原來的水平,乃至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個人的知識儲備愈多,才能愈豐富,生活愈充實。
有一位年輕人,他出門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還要多,有時乘火車,有時坐輪船,但無論到什麼地方,他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本書籍,以供隨時閱讀。一般人浪費的零碎時間,他都能用來自修、閱讀。結果,他對於曆史、文學、科學以及其他各國的重要學問,都有相當的見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從而促成了自己一生的成功。但是,大多數人卻在浪費自己的寶貴零碎時間,甚至在那些時間裏去做對身心有害的事情。
自強不息,追求進步的精神,是一個人卓越超群的標誌,更是一個人成功的征兆。
一個人,隻要能利用有限的零碎時間去讀書,總會取得很大的成就,可恰恰相反,很多人卻浪費了這些空閑時間,到頭來等待他的肯定不會是成功。
當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生活更顯艱難。這就更要求人們善於利用時間,來增進自己的知識。
大部分人無意多讀書、多思考,無意在報紙、雜誌、書本當中盡量汲取各種寶貴的知識,而是把寶貴的時間耗費在無謂的事情上,實在是一件最可惜、最令人痛心的事情。他們還不明白,知識是無價之寶,能使人們獲得無限的財富。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就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所以,我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識。
古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學習獲取知識誠然重要,但實踐獲真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知識就是力量。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誰擁有了知識,誰就擁有了追求成功的第一要素。
人們已經認識到:知識與能力並不完全是相等的,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不管時代怎樣發展,都應使頭腦保持清醒,必須清晰明了地理解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知識就是力量,但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
有很多的知識但卻不知如何應用,那麼所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因此,學習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學習時,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黃金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和作用。
所以,每個人不僅應該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通過閱讀“有字之書”,你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學以致用的經驗,並從中加以借鑒,避免走岔道、走彎路;通過讀“無字之書”,你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倘隻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與有肝膽人共事,須從無字處讀書。”
重視“讀世間這一部活書”,讀“無字之書”,是魯迅先生的主張。
魯迅少年時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農村度過,而且也樂於與農村少年為友,喜歡到農村看社戲。他從農村少年、農村社戲中了解了很多農村生活,也因此增長了不少見識,他後來創作的《故鄉》、《社戲》等短篇小說的生活素材都是在那時積累的。
魯迅一生寫了很多針砭時弊的雜文,其犀利的語言,也來自對“無字之書”的知識積累。如果不注意讀社會現實這部“無字之書”,隻知閉門做學問,他又怎麼會從中看出“世人的真麵目”,怎麼會成為“一個犀利的畫家”,用他手中那支強而有力、潑辣而幽默的筆,畫出黑暗勢力的醜陋麵目呢?怎麼能“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呢?
學習,就要抓住一切能學的東西,從課本到現實,每天必須學,必須有所進步。充實自己,豐富自己,使自己的知識淵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