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哥哥一聽,氣得渾身直抖,罵道:“你在這裏立了半天,幹嘛不早說?”
他指著棋盤上的字說:“兄長不見此棋盤上明明寫著‘觀棋不語真君子’嗎?”
他哥哥見他還在假斯文,舉起拳頭要打他,但又縮了回來。他見哥哥縮回拳頭,反而把臉湊了過去,說道:“哥哥,你打吧!棋盤上不是明明寫著‘舉手無悔大丈夫’,你怎麼又把手縮回去了呢?”
因循守舊,不知變通,盲目無主見的人將永遠落後於人,永遠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
公元前233年冬天,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進兵亞細亞。當他到達亞細亞的弗尼吉亞城,聽說城裏有個著名的預言:
幾百年前,弗尼吉亞的戈迪亞斯王在其牛車上係了一個複雜的繩結,並宣告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亞細亞王。自此以後,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戈迪亞斯打的結子。各國的武士和王子都來試解這個結,可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他們甚至不知從何處著手。
亞曆山大對這個預言非常感興趣,命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秘之結。幸好,這個結尚完好地保存在朱庇特神廟裏。
亞曆山大仔細觀察著這個結,許久許久,始終連繩頭都找不到。
他突然拔出劍來,一劍把繩結劈成兩半,這個保留了數百年的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地被解開了。他於是成為了亞細亞王。
人生不能一味地守著教條渡過,人生需要變革和創新,變革和創新是成功的源泉,創新是生命前進的動力。
4.創新的生活才精彩
創新使人能夠異於常人,取得財富並且保持活力。有一些人正是靠創新,靠“不按常理出牌”的新思路而大發財源的。
美國佛羅裏達州有位窮畫家,名叫律薄曼,他當時僅有一點點畫具,僅有的一支鉛筆也是削得短短的。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繪圖時,找不到橡皮擦。費了很大勁才找到時,鉛筆又不見了。鉛筆找到後,為了防止再丟,他索性將橡皮用絲線紮到鉛筆的尾端。但用了一會兒,橡皮又掉了。“真該死!”他氣惱地罵著。
律薄曼為此事琢磨了好幾天,終於想出主意來了:他剪下一小塊薄鐵片,把橡皮放在鉛筆頭上並繞著包了起來,果然,用一點小工夫做出來的這個玩意兒相當管用。
後來,他申請了專利,並把這專利賣給了一家鉛筆公司,從而賺得55萬美元。
比爾·蓋茨是當今全美的首富,是個人資產達550億美元的“微軟”公司總裁。
年紀輕輕的他是如何迅速地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又如何準確把握了發展的前景呢?
他讀小學六年級時就終日埋頭苦學,喜歡躲在地下室裏。母親叫他吃晚飯時,他總是愛理不理。
“你究竟在搞什麼呀?”母親有一次實在氣壞了,衝著室內的揚聲器吼起來。
“我在思考。”蓋茨用同樣的嗓門回敬。
“你在思考?”媽媽犯疑了。
“是的,媽媽!”蓋茨語不饒人,同時發出反問:“媽媽,你試過思考嗎?”
一直到他事業有成之日,他每天隻睡六個小時,其餘時間仍舊是思考與工作,工作與思考。他自認為是工作狂,當然也是個思考狂。思考使他開心,忙碌使他精神百倍。
比爾·蓋茨是20世紀最大的創新者,他把電腦操作的軟件植入到電腦中,使在全球普及個人電腦成為可能。比爾·蓋茨的創新意識極強。他常說:“我們離破產隻有18個月。”為了使他的“視窗”不被曆史所淘汰,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必須把他的產品升級一次。比爾·蓋茨所擁有的財富,是靠他的創新精神換來的。
5.不滿足才能創新
不滿足才能創新,對於任何領域都是如此。
美國一著名的企業家,他下屬的一個工廠的工人總是完不成定額。為此,施瓦布換了好幾任廠長,然而卻不奏效。一次,他任命一位十分賞識的人做廠長,但是產量仍然沒有改觀。於是施瓦布決定親自處理這件事。
一天,他來到工廠的廠長辦公室,問廠長:“你這麼有能力的人為什麼也不能把工廠搞出個樣子?”
“我不知道,”廠長答道:“我勸說工人們,罵過他們,還以開除他們相威脅,但全然於事無補。他們仍然完不成自己的定額。”
“那麼,你領我到廠裏看看吧。”施瓦布說。這時,正值白班工人要下班,夜班工人要接班的時候。
來到工廠廠地後,施瓦布問一個工人:“你們今天一共煉了幾爐鋼?”
“6爐。”這個工人回答。
於是施瓦布在一塊小黑板上寫了一個“6”字,再巡視了一下工廠就回去了。
可是,就是由於施瓦布的這個“6”字,工廠卻很快改變了麵貌,產量很快地升了上去。
這是什麼道理呢?
事情是這樣的:夜班工人上班了,看到黑板上出現了一個“6”字,十分好奇,忙問門衛是什麼意思。
“施瓦布今天來過這裏,”門衛說:“他問白班工人煉了多少爐,知道是6爐後,他就在黑板上寫了這個數字。”
第二天早晨,施瓦布又來到工廠,特意看了看黑板,看到夜班工人把“6”換成了“7”,十分滿意地離開了。
白班工人第二天早晨上班時都看到了“7”,一位愛激動的工人大聲叫道:“這意思是說夜班工人比我們強,我們要讓他們看看並不是那麼回事。”當他們晚上交班時,黑板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10”字。
就這樣,兩班工人競爭起來,這個落後的工廠的產品很快超過了其他工廠。
施瓦布僅僅用一個小小的“6”字就改變了工廠的麵貌,這個小小的“6”字解決了打罵,甚至以開除威脅都辦不到的事情。施瓦布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喚起了工人們的競爭意識。
這樣一種巧妙的創新管理方法,當然可以提高工人的積極性,提高產量,這就是不滿足才能創新的例子。
要能巧於創新,一定要對已有的成績感到不滿足,這樣才能產生巧妙的創新方法。
豐田汽車工業公司總經理大野耐一認為,他之所以能發明“豐田生產方式”,根本原因在於他從不滿足,善於“在沒有問題中找出問題”。
在世人看來,“不滿足現狀”總是不好的,但在豐田工廠裏卻有一個口號:“不滿足是進步之母”。豐田工廠鼓勵員工對現狀不滿。但要求把這個不滿足同改進結合起來,而不是和牢騷結合起來。
大野本人就是個善於從不滿中發現問題,加以改進創新的人。大野曾總結他發現問題的秘訣,在於凡事要“問五次為什麼?”
有一次,生產線上有台機器老是停轉,修了多次都無效。大野就問:“為什麼機器停了?”工人答:“因為超了負荷,保險絲燒斷了。”大野又問:“為什麼超負荷呢?”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大野再問:“為什麼潤滑不夠?”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來。”大野又再問:“為什麼吸不上油來呢?”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了,”這樣,大野還不放過,又問:“為什麼磨損了呢?”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於是,大野下令給油泵安上過濾器,終於使生產線恢複了正常。倘若不是這樣地打破砂鍋問到底,隻滿足於換一個保險絲,或者換一下油泵軸,過了一陣子仍會出現同樣的故障。大野說:豐田生產方式就是積累並運用這種反複問5次“為什麼”的科學探索經驗才創造出來的。
這就是不滿足於現狀的管理方法,這種方法能真正地解決生產中的各種問題,才能創新。不滿足才能創新,是創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