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介紹一位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方法。柳比歇夫的一生,成就赫赫,碩果累累,他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寫了12500張打字稿的論文的專著,內容涉及遺傳學、科學史、昆蟲學、植物保護、哲學等廣泛的領域。在這些成就中,有相當一部分要歸功於他那枯燥乏味的日記本——“時間統計冊”。柳比歇夫每天的各項活動,包括休息、讀報、寫信、看戲、散步等等,支出了多少時間,全部曆曆在案。連子女找他問話,他解釋問題,也都在紙上作記號,記住花了多少時間。每寫一篇文章,看一本書,寫一封信,不管幹什麼,每道工序的時間都算得清清楚楚,內容之細令人驚訝。
柳比歇夫從1916年元旦開始作時間統計。他每天核算自己花費的時間,一天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56年如一日,從未間斷。他每天記下各種事情的起訖時間,相當準確,誤差不超過5分鍾。所有毛時間都被扣除,他注意每天純時間的數量。他介紹說:“工作中的任何間歇,我都要刨除。我計算的是純時間,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純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經過準確的時間統計,柳比歇夫把一晝夜中的有效時間即純時間算成10小時,分成3個“單位”,或6個“半單位”。分別從事兩類工作。第一類是創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寫書、研究、做筆記等;第二類是不屬於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動,如作學術報告、講課、開學術討論會、看文藝作品等。除了最富於創造性的第一類工作不限死時間以外,所有計算過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時完成。1966年,他已經76歲了,用來處理第一類工作的時間,平均每天為5小時13分。天天如此15小時內決沒有歇會兒抽支煙的工夫,沒有聊天談話,沒有溜達散步,也沒有聽別人的談笑風生。這是真正不打折扣的5小時!
學習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方法,我們會終身受益。
在相同的時間內,用相同的勞力做盡可能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時處理。
所謂即時處理,簡單地說,就是凡決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麼事,就立刻動手去做,“立刻”這一點至關重要。
立刻動手,這不僅省去了記憶、記載、或從頭再幹的功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總記掛在心上的思想包袱。
如果對一切事務性的工作都采用“一次性處理”,那麼就省去了對一件事再花第二次、第三次的功夫。如果有信件需答複,應看完原信後立即動手寫回信。如果拖延幾天再寫,就得再一次讀原信,當然就多費了一些功夫。如果有事非得作決定,便立刻作出決定。
腦海中一旦閃現出對工作有用的想法和主意時,也馬上動手記下來。無論什麼事,“再來一次”,都會造成時間浪費。誠然,有些事情是需要深思熟慮的,是需要花時間考慮的。但對於不太重要的事或急事,立刻動手幹則是上策。
學會贏得時間從重視每一天開始。重視一天也即意味著連現在的一小時也很重視,重視一小時也即連目前的一分鍾也要重視,而重視時間也即意味著重視每一瞬間的意思。
出身貧寒、卻因為不斷努力而聞名世界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是一個能在工作中發現生活意義的人。法布爾說:“忙得連一分鍾休假時間都沒有,對我來說才是最幸福的事。工作就是我最重要的生活意義。”
他是非常努力的人,從少年時代對昆蟲有興趣後,為了更深入研究,遂傾盡心力,即使一分一秒也不浪費掉,因此他最後完成了一部名著《昆蟲記》。
我們常常說:“今天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可是這並不表示說隻要在今天結束以前能達到目標就好了。有句話說:“時間就是現在”,其意思就是要我們現在立刻出發。
“今天”,並不僅僅指24小時,應該還指著現在的一小時或一分鍾。所以,要你“今天一整天去奮鬥”,也就是要你把握住現在的每一小時,每一分鍾奮鬥的意思。
常有人說,要寫一本書實在是一件大事情。但目前工薪階層的人,一邊上班、一邊寫小說的人卻愈來愈多。占他們因對公司的工作不敢偷懶,所以寫小說的時間實在很少,因此他們都利用上班前的5分鍾來寫小說,這樣慢慢地寫下去,不久就可以完成一本書,像這種5分鍾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存錢也是一樣,想一下子就存大錢,容易有挫折感。應該每天存一點點,10元,20元也好,慢慢存下去,不久後就會變成大錢了。
隻要能夠養成珍惜每一刻而去努力的習慣,像海綿裏擠水一樣,這樣累積下去,就會產生出好的結果來。
8.虛擲光陰隻能收獲悔恨
決不要因為今天一秒鍾時間的微不足道而不屑一顧!那些現在嘲笑一秒鍾時間微不足道的人,將來會為生命中不能再多擁有一秒鍾時間而感到悔恨。每一秒都是生命的組成,虛擲光陰隻能收獲悔恨!
年輕時大家都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許多人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把時間白白地浪費掉了。殊不知,時間就好像財富一樣,當發覺財富已經用盡、時光永不再來,此時才想起來後悔,就已經太遲了。
英國的財政部長勞恩斯經常說:“決不要因為一便士價值太過渺小而不屑一顧!那些現在嘲笑一便士的價值渺小的人,將來會為賺取一便士的辛酸而哭泣!”對此,勞恩斯部長總是身體力行。後來,他為自己的兩個孫子留下了很多的財產。當然,這種觀點在時間管理方麵的應用價值更大。把這句話套用來也可以這麼說:“決不要因為今天一秒鍾時間的微不足道而不屑一顧!那些現在嘲笑一秒鍾時間微不足道的人,將來會為生命中不能再多擁有一秒鍾時間而感到悔恨!”因此,無論是多麼短的時間,你都不能疏忽掉。假如你根本毫不在乎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分一秒的時間的話,那麼,一天之中,你很容易便會浪費掉好幾個小時。這樣,一年累積下來,你便是耗費掉了一生中最寶貴的百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時間。
正確對待時間的問題,就是不要把“空閑時間”變成“空白時間”!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不管你多麼有效率,總是會有人或發生的某件事情要讓你等待:你可能錯過公交車、地鐵、飛機,碰上出其不意的中途休息,你也許已經盡可能小心地計劃一件事情,但是你可能意外地被困在機場,這樣,你也就有了一段需要支配的時間。而幾乎所有成功人士在這種情況下所做的是:帶本書;寫東西或修改報告。總之,可以在這樣的時間裏做任何工作。如果你也這樣做,你不但挖掘出了那些隱藏的時間,而且你也向成功者的行列邁進了一步。
許多偉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生命裏的每一分鍾,都在堅持不懈地工作、積累與進步。在但丁所生活的年代,幾乎意大利所有的文學創作者同時又是刻苦工作、盡職盡責的商人、醫生、政治家、法官或士兵。
隻要是能把一些不起眼的時間積累起來加以利用,就一定會產生出豐碩的成果。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一個人隻要每天抽出一小段時間有效地加以利用,就必能做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來。
在這個社會上,很多人都不懂得如何把握時間,他們隻會把時間虛擲在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例如,有的人常常會躺在椅子上,伸著懶腰,口中還念念有詞地說著什麼“做什麼好呢?時間那麼少,做什麼都不夠……”其實,他並非沒有時間,而是光說不練。如此一來,時間自然白白浪費掉了。你可以觀察一下,這種人在讀書與工作方麵,大多不會有什麼成就。
在年輕力壯的時候,悠閑度日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生活方式比較適合於老年人。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應該始終充滿積極向上的激情,並始終做到勤勉而又有耐心。
在能夠為理想而奮鬥的日子裏,對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能將現在的處境和未來的打算計劃好,就能發自內心地督促自己:哪怕是一分一秒,也絕不能白白地浪費掉!
9.“逝者如斯夫”
“逝者如斯夫”,時間是漸漸中流失的。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激昂的青年“漸漸”變成行動蹣跚的老人……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難以察覺時間遞減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於是人生就被不知不覺過去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巨富的紈絝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蕩盡其家產,變為貧者;貧者隻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小偷……這樣的例子,在實際多得很。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麼強烈的刺激。故雖到了饑寒病苦交迫的地步,仍是貪戀著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或小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於這一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寂寂的冬。我們雖已經曆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裝的冬夜仍是難於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跡,不覺白晝已變為黑夜。黎明憑窗,不眨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麵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癡態!倘水仙花果真當麵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是一個有寓意的故事:某農民每天早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裏去工作,日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嚐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再也抱不動這牛跳溝了。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能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時鍾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時鍾的指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於時鍾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鍾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流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漸”的本質是“時間”。時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時間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隻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中不斷地相追逐而已。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隻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理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座位於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麵,或高呼“不要搶,都要得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裏見世界,一朵花裏見天國;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刹那便是永恒”看來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