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天道酬勤,勤奮是人生騰飛的翅膀(1 / 3)

勤奮是人生振翅高翔的羽翼,隻有它能使人生變得深刻和完整。勤勞才是傳家寶,靠勤勞,任何人,任何時代都會打造出一片天地來。古人雲:天道酬勤。勤奮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道,愛拚才會贏,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勤奮。勤奮的人才是自立、自尊、受人愛戴的。要問人生的秘訣,那便是勤奮。

1.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隻要勤奮,肯努力,你就能實現你的夢想。付出才有收獲,勤奮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傑克·倫敦在19歲以前,還從來沒有進過中學。他在40歲時就死了,可是他卻給世人留下了51部巨著。

傑克·倫敦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貧困與艱難,他整天像發了瘋一樣跟著一群惡棍在舊金山海灣附近遊蕩。說起學校,他不屑一顧,並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偷盜等勾當上。不過有一天,當他漫不經心地走進一家公共圖書館內開始讀起名著《魯濱孫漂流記》時,他看得如癡如醉入神了,並受到了深深的感動。在看這本書時,饑腸轆轆的他,竟然舍不得中途停下來回家吃飯。第二天,他又跑到圖書館去看別的書。一個新的世界展現在他的麵前——一個如同《天方夜譚》中巴格達一樣奇異美妙的世界。從這以後,一種酷愛讀書的情緒便不可抑製地左右了他。他一天中讀書的時間往往達到了10至15小時,從荷馬到莎士比亞,從赫伯特·斯賓塞到馬克思等人的所有著作,他都如饑似渴地讀著。當他19歲時,他決定停止以前靠體力勞動吃飯的生涯,改成用腦力謀生。他厭倦了流浪的生活,他不願再挨警察無情的拳頭,他也不甘心讓鐵路的工頭用燈揍自己的腦袋。

於是,就在他19歲時,他進入加州的奧克蘭德中學。他不分晝夜地用功,從來就沒有好好地睡過一覺。天道酬勤,他也因此有了顯著地進步,他隻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把4年的課程念完了,通過考試後,他進入了加州大學。

他渴望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在這一雄心的驅使下,他一遍又一遍地讀《金銀島》、《基度山恩仇記》、《雙城記》等書,隨後就拚命地寫作。他每天寫5000字,這也就是說,他可以用20天的時間完成一部長篇小說。他有時會一口氣給編輯們寄出30篇小說,但它們統統被退了回來。

後來,他寫了一篇名為《海岸外的颶風》的小說,這篇小說獲得了《舊金山呼聲》雜誌所舉辦的征文比賽頭獎。但是他隻得到了20元的稿費。他貧困至極,甚至連房租都付不起了。

那是1896年——令人興奮和激動不已的一年。人們在加拿大西北柯勞代克,發現了金礦。

跟隨著像蝗蟲一樣的陶金者人流,傑克·倫敦踏上了柯勞代克之路。他在那待了一年,拚了命似的挖金子。他忍受著一切難以想象的痛苦,而最後回到美國時,他的囊中卻仍然空空如也。

隻要能糊口,任何工作他都肯幹。他曾在飯店中刷洗過盤子;他擦洗過地板;他在碼頭、工廠裏賣過苦力。

後來,有一天——他饑腸轆轆,身邊隻剩下兩塊錢了——他決定放棄賣苦力的勞苦工作,獻身於文學事業。這是1898年的事。5年後的1903年,他有6部長篇以及125篇短篇小說問世。他成了美國文藝界的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

無論是優裕的環境中,還是在窮困的環境中,隻要肯勤奮,就會實現你的夢想,因為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獲,因為天道酬勤。

2.業精於勤,荒於嬉

能夠成就事業的人,關鍵是在於勤奮。勤者必成事,惰者必敗事。這是不容置疑的。

養成勤勞的習慣,回報你的,也必將是豐厚的成果。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成事在勤”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養成勤勞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人在旅途,目的不僅僅是遊山玩水,還應該肩負著人生的使命,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體味人生的意義,無怨無悔地走完人生之途。

旅途上的食糧便是勤奮。沒有它,一個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很遠,即使能走遠,也是碌碌無為的,依然兩手空空。隻有勤奮,才能走好人生的路,獲得事業的輝煌。無論是做到的抑或是沒有做到的事,勤奮都可以讓你獲得應得的回報。要知道,聖賢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奮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個從小就立誌當像孔子那樣的人。在他上學讀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有事外出,沒有上課。學生們高興極了,紛紛跑到院子裏的沙堆上遊戲、打鬧。這時候,老師從外麵回來了。他站在門口,望著這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造反”的情景,搖搖頭。猛然,他發現隻有朱熹一個人沒有參加孩子們的打鬧,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會神地畫著什麼。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邊,發現他正畫著《易經》的八卦圖。從此,先生便對他另眼相看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朱熹這樣好學,很快成為博學的人。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讀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人。”當朱熹讀到這句話時,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是呀,聖人有什麼神秘呢?隻要努力,人人都能夠成為聖人啊!”

聖人其實並非可望而不可即,治學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輟,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頂。“一覽眾山小”的聖人們的成功其實亦是由勤奮得來的。《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孔子讀《易經》竟然能把編聯簡冊的牛皮翻斷三次,可見其勤奮。”

世上任何事情,缺了勤就不易實現,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會太難了。

偉大的勞動造就偉大的成就,而勤勉耕耘也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他在其父司馬談死後的第三年被任命為太史令。司馬遷立誌要寫一部史書,通過網羅天下的舊聞軼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終末,“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如饑似渴地讀國家珍藏的書籍。同時整理各種曆史資料,目的隻有一個,完成這部著作。有一天,上大夫壺遂來拜訪司馬遷。他看到司馬遷埋頭看書,孜孜不倦的樣子,有點不明白,就問:“子長!聽說你想寫部史書,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沒日沒夜苦讀,不覺得太辛苦了嗎?”司馬遷說:“先父在世的時候說過,周公死後五百年,出了個孔子,寫了《春秋》。孔子死後到現在又有五百年了,應該有人能寫出像《春秋》那樣的書。先父去世了,這件事我應該承擔,我要當仁不讓,也不敢謙讓啊!”壺遂理解了司馬遷的寫作意圖,了解他的心思後,高興地點頭說:“子長,我明白了。你是要把這盛世的美德發揚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不久,司馬遷開始寫作了。他反複研究和比較曆代的史料,認真整理了自己親手調查來的資料。經過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翔實全麵、敘述生動感人的《史記》終於誕生了。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的一條“華山之道”登上它,才能擷取成功的果實。“書同有路勤為徑”不光如此,任何事都應該勤奮對待。

3.天才出自勤奮

養成勤奮的習慣,才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很多人總想找一條通向成功的捷徑,當眾裏尋它千百度之後,才發現“勤”字才是成大事的要訣。

天道酬勤。沒有一個人的才華是與生俱來的,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著勤奮的故事。在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勤奮,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的,成功的人都是勤勞的人。魯迅說得很形象:“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笨鳥先飛,尚可領先,何況並非人人都是“笨鳥”。“勤奮”,使人如虎添翼,能想又能闖。任何事情,惟有不停前進方可保持生命力,不前進便要後退。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才雲集,競爭對手很多。快節奏的生活,的競爭時刻令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壓力,而成就的得來並不像老鷹抓小雞那樣容易,它是靠勤奮得來的,停滯一步便會落後於人。

錢穆是現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從鄉村中走出來的國學大師。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後又隨西南聯大到西南後方,直到1940年離開昆明去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教。這期間也曾在清華兼課,可以說是對北大、清華兩校都有影響的國學大師。

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錢穆與同代其他思想家、學者不同,他沒有念過大學,非學院派;他沒有留過洋,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長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來自中國社會最底層的鄉村。他是從鄉村中完全靠自身的勤奮努力走出來的史學巨擘。他在中小學任教之餘,利用一切時間,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對考據、訓詁亦極嗜好,終身以史學為歸宿。

他勤奮求學的經曆很有代表性。無論是吃飯、課間休息、上廁所都要看書,不分嚴寒酷暑;夏天為防蚊叮,他學父親把雙足放在水中堅持夜讀。又效仿古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的方法,定於每日清晨必讀經、子等難讀之書,夜晚後開始讀史書,中間上下午讀一些閑雜書,科學安排時間。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有時間思考問題,1918年他學會了靜坐,每天下午四點後必在寢室靜坐,體悟到人生最大學問在於能虛此心,心虛才能靜,才能排除雜念,專心攻讀和思考。

語言學專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奮進的經曆。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傳授他的治學之道。他的成功來自於他的刻苦勤奮,年輕時夜以繼日地看書,天文地理、經史子集,博覽群書,打下了後來做學問的基礎。他24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歲學俄語,80歲高齡開始學日語,這種精神使他後來精通六國語言和幾十種中國方言。

“文革”期間,王力遭到批鬥,晚上堅持著書立說。1976年以後,他加快了研究的進度,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以上。正是勤奮刻苦地學習,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學多才而且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