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心態——決定人生命運的關鍵(2 / 3)

大量的實驗證明,平衡的心理是任何一個麵臨突變,但卻不被突變所擊垮的人必備的心理素質。要學會自我寬容,人世間沒有無所不能的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企求事事精通、樣樣如意隻會促使自己失去心理的平靜。所以應先明了你可以穩操勝券的事情,並集中精力去完成它,你定會因此而感到莫大的喜悅。不要怕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成就總是在經曆風險和失誤的自然過程中才能獲得。懂得這一事實,不僅能確保你自己的心理平衡,而且還能使你自己更快地向成功的目標挺進。不要對他人抱過高的期望,百般挑剔,希望別人的語言和行動都要符合自己的心願,投自己所好,是不可能的,那隻會使你自尋煩惱。有時要回避煩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並以此為榮,以此為樂,這是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一環。

心情舒暢是冷靜應變的前提,也是它的結果。培養冷靜心態的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盡情地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培養廣泛的業餘愛好,暫時忘卻一切,盡情享受娛樂的快感。隻要你多給人們以真誠的愛和關心,用讚賞的心情和善意的言行對待身邊的人和事,你就會得到同樣的回報。要學會寬恕那些曾經傷害過你的人,別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寬恕,能幫助我們彌合心靈的創傷。相信自己的情感,千萬不要言不由衷,行不由己,任何勉強、壓抑和扭曲自己情感的做法隻能加劇自己的苦惱。

保持冷靜的心態,就是多讓自己保持心情舒暢,找到一個心態平衡的支點,這樣冷靜就會慢慢地、慢慢地走近你,成功也離你不遠了。

4.樂觀的心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樂觀心態的人往往善於將人生的感受與人的生存狀態區別開來,認為人生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於外來因素而有所改變,人們無法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但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感受,盡量地將其調適到最佳的狀態。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樂在其中。快樂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是以寬容、接納、豁達、愉悅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世界。

渴望人生的愉悅,追求人生的快樂,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樂的,充滿歡聲笑語的。可是現實生活並不是真空,簡單純一,不如意的事情是難免的。英國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類種類各異的不快樂,一部分是根源於外在社會環境,一部分根源於內在的個人心理。麵對現實的經濟衡量,以及麵臨生存的競爭,要努力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快樂狀態,使樂觀成為不可或缺的維生素。

孔子曰:“仁者愛人。”博愛的人才會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確生命就像回聲一樣,你播種了什麼就收獲了什麼,你給予了什麼就得到了什麼。有一次,蘇格拉底跟妻子吵架後,剛走出屋子,他的妻子就把一桶水澆在他頭上,弄得他全身盡濕,蘇格拉底於是自我解嘲地說:“雷聲過後,雨便來了!”一個樂觀的人,當他麵臨苦難和不幸時,絕不自怨自艾,而以一種幽默的態度,豁達、寬恕的胸懷來承納。樂觀的心態是痛苦時的解脫,是反抗的微笑,笑是一種心情,時時有好心情是一種境界。“一個人若能將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歡暢地享受人生至高無上的快樂。”

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積極的那一方麵。一個裝了半杯水的杯子,你是盯著剩下的下半杯,還是盯著那空空的上半杯?從窗戶望去,你是看到了黃色的泥土還是滿天的星星?以不同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麵對同樣一個事實,但有完全不同的見解。這實際上講的都是心理學上有一種“漏掉的瓦片效應”,一棟房子頂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頂時,不是看鋪得很好很整齊的瓦片而是專看那一塊鋪漏了的瓦片。自然這種凡事專挑自己的缺點,總是愛自己為難自己的人是不會快樂的。

煩惱是一陣情緒的痙攣,精神一旦牢牢地纏住了某事就不會輕易放棄它。不良的心境有一種頑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擺脫,當一個人心境不佳時不要過分獨自地冥思苦想,最好將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或是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心理學上稱之為“心境轉移”。樂觀主義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的特殊的“解釋方式”。當失敗之後,悲觀主義者傾向於自責。他說:“我不善於做這種事,我總是失敗。”樂觀主義者則尋找客觀原因,“這次是天氣不好,下次就行了。”當一切順利時,樂觀主義者把一切功勞都歸於自己,而悲觀主義者隻把成功視為僥幸。有人讓一組實驗者給陌生人打電話,請他們為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的第一、二個電話未能得到對方的同意時,悲觀者說:“我幹這事不行。”樂觀主義者則對自己說:“我需要試試另一種方法。”我們在某件事沒有做好時,總陷入自責而不能自拔,比如考試成績不好,你就會歸咎於自己的不努力,其實,並不盡然。有一位類似經曆者的說話讓人記憶猶新,他說:“如果你考得不好,並不是你的錯,是你的老師教得不好。”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不要把錯誤歸咎到別人身上,要從自己身上找缺點,要從主觀上找原因,因此他的話讓人乍一聽覺得非常吃驚。可是仔細思考他的話後卻發現,的確是這樣,我們有的老師不僅發音不標準而且照本宣科,問她問題時回答也含糊不清,上課根本調動不起我們的積極性。這樣想心裏好受多了。

在多數人身上,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兼而有之,但總更傾向於其中之一。這是一種所謂“早在母親膝下”就開始形成的思維模式,美國一位學者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做了一些工作,她幫助那些屢屢出錯的困難學生改變他們對失敗原因的解釋,從“我是很笨”變成“我學習還不夠努力”,他們的學習成績果然隨之提高了。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雲/獨自飄蕩在峽穀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麼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生活中不乏歡樂,歡樂還要你去用心地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少。”為了充實生活、協調身心,即使做些極為平常的小事,也是一種寄托和滿足。

杜甫以“細推物理灑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萬物的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高興、有益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它不能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

5.平和的心態是一汪不竭的清泉

任何一次成功都僅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驛站,它來源於平實,歸終於平實,一個社會格局的開創固然需要很多野心勃勃的人物的創造,但一個社會是否能夠持久安定,維持文化的尊嚴與品格,還是需要全社會都建立培養一種平和的心態。

有人曾問蘇格拉底:“請告訴我,為什麼我從未見過您蹙眉,您的心情怎麼總是這樣好呢?”蘇格拉底答道:“我沒有那種失去了它就使我感到遺憾的東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平和的心態對健康的積極作用,是任何藥物所不能替代的,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會平和自己的心態對身體健康乃至事業的成敗都是至關重要的。有句俗語:“心靜自然涼”,如果人的心態、心境能夠悠然、恬靜、積極健康、順其自然,那麼即使是在炎熱的夏天,也會有清涼的感覺。古人生活在田園之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不需要麵對那麼多的誘惑,自然能夠容易做到心態平和,在物欲橫流、誘惑重重的今天能夠做到平和卻並非易事。在物質化的時代,我們不斷地接受各種各樣的刺激,不斷地吸收五花八門的信息,不斷地追求和積累所謂的人生價值。麵對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自己被攪得暈頭轉向,不知道這些到底是什麼,自己所要的又是什麼。我們積累 了太多關於名譽、地位、財富、學曆的欲念,同時也積累了很多興奮、自豪、快樂、幸福以及煩惱鬱悶、懊悔自卑、挫折、沮喪、憤怒、仇恨、壓力種種複雜的情緒。我們會時常為之所動,甚至神魂顛倒,被外界的刺激攪得心神不寧甚至坐臥不安。要重新穩固我們生活的定力,回歸平和的心態,就常常得給自己的心理洗一洗澡,經常將這些積累的東西分類鑒別,別讓早該拋棄的東西依舊還在占據你的心靈。讓該珍視的是回歸靈魂吐故納新,就如同你在擦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麵上的汙垢一樣,把一切整理就緒之後,整個人好像心理陰霾得到蕩滌,獲得一種快意無比的釋放心理。

對自己不要過分苛求。若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不僅易於實現,而且心情也容易舒暢。對他人的期望不可過高,很多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失所望。

但是平和並不是掩飾自身某種退縮、自欺欺人的外衣。平和是一種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奮鬥努力才能曆練出的人生境味,並非幾句“平常心”、“與世無爭”、“順其自然”等等好像禪味十足的言詞所能概括的。就像小孩子不跌倒就不會走路,不經過一番生命洗禮,就不能輕易地練就一顆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