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一把弦樂器,弦鬆了緊了,都要變調。隻有不時地加以調整,弦音才會純正。“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雲舒。”隻有當心態有了平和而又不失進取的弦音,我們才能左右逢源,許多棘手問題也便迎刃而解,許多人間的美景才能盡收眼底。平和的心態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一種麵對榮譽、金錢、利益的達觀與豁達。人生中一時的做到平和並非難事,重要的是當榮譽、地位紛至遝來的時候,在鮮花、讚美中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用平和梳理一生才是一種通透、圓融的境界。
6.知足的心態是人生的珍寶
“知足常樂”,來源於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會感到永遠快樂,擁有知足的心態是人生的良藥,是人生的珍寶。
人生在世,有做不完的夢,有無休止的欲望。個體自有生命開始,就意味著需要的產生。隨著人生的漸長,以及與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需要也隨之不斷升華。這種生理上的、物質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對這些需要要求得過分,便又會陷入欲望膨脹的泥潭。人都有欲望。欲望與生俱來是人的本能,揮之難去,但人又是具有理智的,應該而且能夠把握好欲望的“度”。人生在世,有些東西應該得到,也能夠得到;有些東西不該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對於今天有著尤其特殊的意義。縱觀今日一些落馬之人,探其原由,“禍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貪婪的欲望使得一個又一個春風得意的“能人”,從馬上倏然墜地,淪為“階下囚”,甚至走上“斷頭台”。
清代李漁在他的《閑情偶寄》中說過:“善行樂者必先知足”,他說的“知足”謂“退一步法”,即:“窮人行樂之方,無他秘巧,亦止有退一步法。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我以妻子為累,尚有鰥寡孤獨之民,求為妻子之累而不能者;我以胼胝為勞,尚有身係獄廷,荒蕪田地,求安耕鑿之生而不可得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地。”換成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該知足了。我們每個人確實應當有個知足的心態,因為畢竟“人心難滿,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
知足者常樂,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便不貪婪、不奢求、不巧取豪奪。知足者衣食無憂便是幸事;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福澤。所謂養性修身,參禪悟道,在常人來看,無非就是個恬淡隨緣,樂天知命。“知份心自足,委順常自安”,過分的貪取、無理的要求,隻是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之前,已飽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
知足,使得人在和之間,砌築了一個生命安頓的心理平台。在“見好就收”的意義上,提前規避了未知的風險。知足常樂,在相對滿足和絕對追求之間,重建了一種平衡。一方麵,知足常樂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虛無。比起“無欲”的禁錮,“知足”多了一層人情味;比起“一無所有”的自得與佯狂,“知足常樂”返回了世俗理性。“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作欲望無限膨脹的喻象符號,是“知足常樂”的反向修辭。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的人眼裏,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這樣得到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知足常樂,此之謂也。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有時我們要“不知足”才能常樂。說到對物質生活的態度,還是知足為好;但是,對於學習、工作和我們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們自然應該永不滿足。
事業上的知足者往往心中沒有追求的目標,胸無大誌,對自己的要求就止於過得去。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滿足於“差不多”,對工作差不多就行,對人生也是差不多就行。許多事情也常常毀於這“差不多”上。知足其實讓人在物質上不過分的占用心靈,而用來心來追求事業或自己的理想。不要把“知足”當做裹足不前的借口,才是理解了知足的真正深義。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知足者必然遭到淘汰,當今社會是進取向上者的天下。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事業、追求知足者固步自封,滿足於眼皮底下那麼一點點天地,豈有不退之理,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見有人還在山腳下,便自我陶醉起來,又怎麼能領悟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我封閉如井中之蛙,體會不到大海包容百川的胸襟。
知足,對於在迷離的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內心,知足,是為了摒棄物質的享樂和無盡的欲望,也是為了更高的成就的追求。
7.積極的心態是人內心的陽光
成功是由那些有積極心態的人所取得的,並由那些以積極的心態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擁有積極的心態,就擁有了內心的陽光,即使遭遇困難,也可以獲得幫助,事事順心。
有一個故事雖然簡單,但是卻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孩認真地跑,因為他想要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不管他向前跳多遠、跑多快,影子總是在他前麵。後來,有個大人告訴他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你隻要麵對太陽,影子不就跑到你的背後去了嗎?”
麵對光明,陰影永遠在我們身後。人生在世,困難、挫折、不如意、失戀、破產、疾病、死亡等種種困擾要擋也擋不住,想躲也躲不開,而且,你越是想躲開,它們就好像離你越近,老是纏著你,不讓你脫身,不讓你到歡樂的人群中去,不讓你享受生命的歡樂。為什麼不勇敢地去麵對困擾呢?
生命短暫,有的人過得豐富多彩,充滿朝氣和進取精神,有的人卻生活得枯燥無味,沒有一點風光和活力。生活就像是不同樂器奏響的樂章,全看你是不是積極去指揮和敲打,去創造自己生活的節奏和旋律。有人說,我不會吹、不會敲不會指揮,積極的人會告訴你,不吹白不吹,不敲白不敲,消極等待隻能浪費生命。是的,活在世上,何必等待,何必懶惰。等待等於自殺,懶漢也並不能延長生命的一分一秒。
擁有積極心態的人身上永遠洋溢著自信,他們會用自己行動告訴你:要有信心,信心是你無限魅力的來源,要相信你自己,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成功、健康、幸福、財富依靠你如何應用你看不見的法寶,那就是積極心態。所羅門王據說是西方古代最明智的統治者。所羅門曾說:“他的心怎樣思量,他的為人就是怎樣。”換言之,人們相信會有什麼結果,就可能有什麼結果。人不可能擁有自己並不追求的成就。積極人生的至理名言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什麼樣子,就真的會成為什麼樣子。積極的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如果事情不順利,他立刻作出反應,尋找解決辦法,製定新的行動計劃,並且主動尋求忠告。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把心放在你所想要的東西上,使你的心遠離你所不想要的東西。對於那些有積極心態的人來說,每一種逆境都含有等量或更大利益的種子。有時,那些似乎是逆境的東西,其實隱藏著良機。從此,他就將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到人生的目標之中,開始排除萬難,堅持不懈,直到獲得成功為止。
一個擁有積極心態的人另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投入,一切的一切,關鍵就在於投入,投入才能獲得愉快。打一場球就要打得精彩,做一頓飯一定做得有色有味,進行一項實驗就廢寢忘食,寫一篇文章會忘乎所以,一切都是那麼吸引人,那麼有趣味。為什麼一定要身背三座大山上路呢?為什麼一定要“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何不輕裝上陣,力挫群雄,做就做最好。付出總有回報。不懈進取的曆程,積極投入人生,會使人們很快發現自己,包括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事物的陰麵和陽麵,從而很快確定自己的生活目標。
自覺也是積極心態的人取勝的法寶之一,積極人生是一種自覺進取的人生,自覺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一個人珍惜自己的生命,發揮和享受自己的生命,全憑自覺的力量。有了自覺,就可能少受環境和條件的限製,在任何情況下找到生活的突破口,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當然世間諸事並不可能一帆風順,拚命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總是會一定成功。在看待事物時,應考慮生活中既有好的一麵,也有壞一麵,但強調好的一麵,就會產生良好的願望與結果。一個積極心態的人並不否認消極因素的存在,他隻是學會了不讓自己沉溺其中。他常能心存光明,即使身陷困境,也能以愉悅和創造性的態度走出困境,迎向光明。
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成功的催化劑,積極能使一個懦夫成為英雄,從心態柔弱變為意誌堅強,它使人性變得溫暖活潑、富有彈性,使人充滿進取精神,充滿衝勁和抱負。積極的心態是無窮的力量,持有它的人,一定會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