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這個時代,學會理財是使人生更加有品味的課程,甚至是生存的必須。怎樣能夠積聚財富、合理安排金錢、資產,使自己的人生健康、優越,就全在於理財這一課。養成善於理財的好習慣,人生才完善。
1.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成功的人還有一項公開的“秘密”:善於理財,有會理財的習慣。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應當並且十分應當成現代人掌握的好習慣。
理財不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而且成功的理財還能為你創造更多的財富。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感到無所適從,無法下定決心理財。如果你無法培養一個良好的理財觀,那麼終將麵臨坐吃山空的生活境遇。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社會精英,他們之所以成功,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正確的理財觀。在一般情況下,愈是成功的人就愈重視理財,因為,他們懂得事業成功與理財之間的奧秘。
有人說,懂得應用理財知識的人最富有。在現代社會,能否運用知識及掌握技術,是貧富差距的關鍵所在。
不管你有多少錢或者會不會理財,為了將來更好的生活,最好都要掌握一些理財方麵的專業知識。因為專業的理財知識能使你避免一些理財方麵的陷阱,避免因錯誤的投資而損失慘重。最簡單地說,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換句話說,為了存款安全起見,除了選擇有存款保險的銀行,最好把錢分散地存在幾家銀行,以降低風險係數。
學習理財方麵的專業知識並不是非常困難的,與學習其他方麵的知識一樣,隻要你對它產生了興趣,那麼它也是很容易掌握的。所以,隻要你平時加強培養理財的興趣,多收集一些相關的理財信息,多向一些理財專業人士請教。那麼,時間久了,你就可以逐漸地具備理財的專業知識,做到胸有成竹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開支是可以節省下來的。這些費用當時看起來雖然沒多少,但長期積累下來,就是一大筆財富。例如,一些聰明的消費者在選購衣服的時候,寧可挑一件質地好、又不易過時的服裝,也不無節製地選購僅在當下流行的服裝,以免因過時而產生浪費。所以,隻要在日常開銷方麵多思考,將有限的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開支,日積月累,就形成了一筆可觀的資金。
在每個家庭中,占有較大比例的一項開支就是給孩子買玩具,而怎樣把花費降到最少,這裏也是有學問的。一般來說,第一,不要重複。給孩子買玩具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某種事物,學習一些知識,如果已經買了一種了再去買同類型的,那麼就是多此一舉了,沒有多大價值。第二,對於同一種類型的玩具,有大有小,盡可能挑價格較便宜的,買小一點的,隻要能讓孩子在玩的時候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就行了。這樣既對孩子有啟蒙作用,又節省了資金。第三,如果親朋好友家有閑置的玩具,可以與對方交換,這樣就省了一部分錢。第四,對於一些可有可無的玩具,最好就不要買了。
購買家庭物品,應當以真正有用為標準,不要買一些暫時用不著的物品,任何不需要的東西,再便宜也是最貴的。因為商品買回家不經常用就是一種浪費。比如有些人喜歡趕時髦,一旦看到街上流行皮鞋,就買上一雙,過幾天,當看到流行的風衣也買,穿不了多長時間,再看到其他新的流行服裝就又買了。這樣一來,各種東西買了一大堆,結果都閑置在一邊。所以,追趕消費潮流也應該以有用為標準,因為流行是永遠不會結束的。
在日常消費支出上,很多家庭都帶有相當大的隨意性,在不知不覺中,就浪費了金錢。如果建立一個家庭理財檔案,把日常的消費支出都記下來,然後每月再進行小結,你就會發現有很多錢是完全可以省下來的。
現在,額外收入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比如各種獎金,偶爾的中獎,他人的饋贈等,這些都是額外的財富。對於這些額外的財富也應該像固定收入一樣,要認真管理。例如,將額外收入積蓄起來購買一些家庭必需品或作為必要的支出準備等。
2.要懂得儲蓄
清人曹庭棟在《老老恒言》裏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財利一關,似難打破。亦念去日已長,來日已短,雖堆金積玉,將安用之?然使恣意耗費,反致奉身匱乏,有待經營,此又最苦事。故儲蓄二字,始終不可忘。”
的確,金錢財富似一道“關口”,一般人好像都闖不過去。人到老時,想想歲月已過去很多,未來的日子不多了,這時就是有堆金積玉的財產,又哪裏用得了呢?但如果財產多了就隨意花銷,反使得自己連生活都維持不了,又要去想辦法掙錢,這將是最苦的事情。因此,儲蓄二字,人一生都不可忘記。
學會儲蓄極是簡單又深刻的人生經驗。“天怕起秋旱,人怕老來貧。”年輕時大手大腳不注意儲蓄,到老時就會為手頭困窘而懊悔。
儲蓄也有助於預防意外情況的發生。有一個民間故事,講一家人,兒媳婦每次盛米做飯時,婆婆都會走過來,從中舀出一碗米拿走。兒媳婦覺得婆婆太小氣了。
這年,發生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眼看著全家人就要挨餓了,這時婆婆叫兒媳婦到她屋裏去拿米,兒媳婦去了,見了滿滿一袋大米,這都是婆婆一碗一碗攢下來的。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要養成儲蓄的習慣。
今天,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比以往豐富多了。這種情況下,越要養成儲蓄的習慣。有些人認為“儲蓄”好像是老祖母的事,對他們已不那麼有用了。這種看法其實是不對的。
儲蓄有益於我們道德的修養,使我們能在物欲的誘惑麵前懂得克製,從而不會墮落為貪得無厭的人。
儲蓄既是致富的妙方,也是事業成功的法寶。
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一位叫達齊欽的美國婦女在她的家鄉緬因州創辦了一個雜誌,起名為《勒緊錢包》。當時正值大多數美國人在經濟空前繁榮的鼓舞下瘋狂花錢之際,她的雜誌卻以“反潮流”的姿態提倡節儉:規定自己在年內購買10件平價出和大減價商品不一定非到大百貨公司湊熱鬧;不要錯過鄰居搬家時的大清倉平價出賣日用品行動;自己烤麵包和薄餅;以書信代替不緊急的長途電話;不用幹衣機,既可省電又能減少衣物磨損;盡量利用可反複使用的物品,如鋁箔和密封袋。
雖然傳媒對達齊欽的省錢秘訣總忍不住要嘲笑,但她也贏得不少熱情擁護者,雜誌訂戶曾一度達到5萬。盡管有人鄙視她,但就在別人為成堆的信用卡賬單發愁時,已經有6個孩子的達齊欽在她44歲時,卻宣布要退休了。她純粹靠儲蓄,已成了百萬富婆。當年她結婚時隻穿了一身50美元的婚紗,而現在她擁有一個大家庭和一個占地3公頃的莊園,而且不是靠中大獎或者發橫財。如今達齊欽一家仍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她將集腋成裘的心得歸納為一句話:“不買不緊要的東西,把錢存入銀行。”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歲開始闖蕩商界,最先在一家商行當簿記員。雖然收入不多,月薪隻有40美元,但他仍然把大部分錢積蓄起來,為日後的投資做準備。兩年後,他開始做豬肉和豬油生意,成為一個小有資本的商人。這時他仍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他要為今後的大投資做準備。
機會終於來了,在1859年石油業掀起熱潮時,他憑長期積蓄的財力,在一家煉油廠拍賣時,每次叫價都比對手高,不惜重金,最終獲得了這家煉油廠的產權。這就是他賴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寶座的“標準”新煉油廠。經過20年的經營,洛克菲勒控製了美國90%的煉油業,成為億萬富翁。他成功的基礎,就是他16歲時開始養成的存錢習慣。
機會存在於各處,但隻提供給那些手中有餘錢的人,或是那些已經養成儲蓄習慣,而且懂得運用金錢的人。因為他們在養成儲蓄習慣的同時,還培養出了其他一些良好的品德。
大銀行家摩根有一次說:他寧願貸款100萬元給一個品德良好、且已養成儲蓄習慣的人,而不願意貸款1000元給一個沒有品德及隻知花錢的人。
如果你沒有錢,而且也尚未養成儲蓄的習慣,那麼,你永遠無法使自己獲得任何賺錢的機會。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事實,幾乎所有的財富,不管是大是小,它的真正起點就是節儉和儲蓄的習慣。
節儉不是反對正當的消費,不是讓人吝嗇,它反對的是浪費。節儉的人並不自私,他在幫助他人時是慷慨大方的。而吝嗇則是將人的正當消費也視作“奢侈”,將人的消費壓到了不近情理的苛刻地步。吝嗇的人骨子裏是自私,如果要他們拔一毛就能利天下,他們也會痛苦不堪的。生活中有人常把節儉的人嘲諷為吝嗇,對此,隻要我們自己有正確的認識,完全可以不去理會這些嘲諷,就如達齊欽不理會別人對她的嘲諷一樣。
英國思想家培根曾專門談到了花錢的學問,他的觀點見於《論消費》一文:財富是供消費的,而消費的目的,則是為了獲得榮譽和善舉。因而,非同尋常的消費,必須取決於其理由的價值。須知為了自己的國家,就像為了進入天國一樣,是可以自願把財富毀掉的。但一般的消費,則應取決於一個人的財產。管理得當,使消費在他的財力之內。安排得好,實付之款可以低於外人的估計。如果一個人隻想保持不盈不虧的話,那麼他的日常花費就應該是他收入的一半。而如果想變得富有的話,那麼花費就應該是收入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