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從腳下開始,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能掙多少錢就掙多少錢。靠自己去創業,光明磊落,才是現代真正的英雄。
5.節儉是致富的源頭
勤勞與節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做人美德。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於幫,克儉於家”、“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勤不得,不儉不豐”已成為古訓,節儉是致富的源頭和閘門,節儉永遠不過時。
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不把勤勞節儉當成一回事。其實,雖然生活水平比過去提高了,但節儉還是丟不得。
不少超級華商富豪由貧到富,自始至終都十分節儉。譬如李嘉誠,他從來不講究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一套西服穿十幾年是平常事;10雙皮鞋有5雙是舊的,皮鞋壞了,補好了照樣穿;那塊永遠快10分鍾的手表是普普通通而且用了很多年的電子表,趕時間,幾塊錢一包的餅幹也可以當美餐。
就算是1999年香港風的雲人物李澤楷,也沒有把平時用來招待生意夥伴的一架價值1000多萬港幣的滑翔機用於自己的享樂。如果說,談生意需要麵子上過得去的話,那麼在生意場下的私生活中,麵子又有多大用處?關於這一點,李澤楷、李成楓、李光前三人的例子更能反映出華商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1999年5月,李澤楷的身價已經升到幾十億港幣。在接受《亞洲周刊》的記者采訪時,他手上戴一隻Swatch手表,腳上依然穿一雙俗稱“白飯魚”的鞋。這種鞋在香港遍布街巷的便民超市連鎖店中隨處可見,一般隻售15港幣。除非正式場合,為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他才會穿禮服。李澤楷通常穿便服、斜紋褲,至多加一件西裝。在參加《南華早報》與DHL舉辦的傑出商業人士成就獎頒獎會時,他也沒有打領帶。對日常飲食,他更是喂飽肚子便罷的快餐風格。
新加坡報王李成楓,1909年出生在福建南安,祖父是一名清朝末年的武舉人。他從小就被父母送給膝下無兒的舅舅當養子,沒有受過係統化的正規教育,隻是在鄉村的私塾中念過幾年書。
1927年,為了尋找謀生創業的最佳地點,孤身一人下南洋,冒險來到新加坡闖世界。麵對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年僅18歲的李成楓並未因舉目無親而打退堂鼓,反而憑借18歲的好身體,不辭勞苦地開始了自己那“掙錢糊口、攢錢創業、撈錢耀祖”的拚搏。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愛國華僑陳嘉庚的鞋廠裏當衛生巡察員。每月雖隻掙十幾元,卻能省吃儉用攢下8元錢。後來,他一邊在民信彙兌銀行幹月薪20元的彙兌活計,又在工作之餘尋找第二職業。他用自己拉電線的手藝每月有150元錢的額外收入,因此他曾無比自豪地說:“當時一名銀行經理的月薪,隻不過50來塊錢而已。而我的分內和額外收入加起來,比銀行經理的月薪3倍還多。”就這樣,經過兩年的奮鬥和拚搏,李成楓以“多掙少花勤積,細水長流終有錢”的聚錢絕招,從牙縫中一點一點摳出令人羨慕不已的錢財:以“半杯咖啡兌水喝,既能享受又節省”的省錢方式,從嗜好中一粒一粒剔出了令“打工仔”自歎弗如的一些錢財。他搖身一變成為不是老板、勝似老板的“打工皇帝”。
正如李成楓所說:“如果獲得10塊錢的利潤,我隻用5角,其他9元5角都用來再投資擴大生產。不然的話,把這些錢用光或吃光,我們的企業何時才能發展壯大呢?”
於是,李成楓衣錦還鄉榮歸故裏,尊奉父命娶妻成家,似乎一條光明大道展現在他的眼前。可是,世事難料不由人,由於軍閥混戰難以立身,李成楓剛剛度完蜜月,就不得不和新婚妻子一道重返新加坡“淘金”。他以20歲的虎虎生氣在陳嘉庚女婿——李光前創辦的“南益總任書記員,經過一番埋頭苦幹後,因業績顯著而被派往“南益總廠六分廠獨當一麵。從此,李成楓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也憑著自己磨煉出的堅強毅力和天生的超人聰明,直麵日本侵略者統治下的殖民厄運,頂住外國壟斷集團在新加坡橡膠行業瘋狂競爭的千鈞重壓,巧出奇兵,一一化解了經濟蕭條所帶來的種種危機,使橡膠行業成為東南亞地區最賺錢的行業。他本人由於對東南亞地區橡膠行業所做的特殊貢獻,被東南亞地區企業巨子們一致稱讚為橡膠大王”。
誠然,海外經商發達的巨富,一擲千金的人也有,但不少人卻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有的甚至節儉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新加坡的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便是其中一位。李光前,1893年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梅山鎮芙蓉鄉的一個貧苦人家。10歲時隨父移居新加坡,早年曾回國求學,先後在南京的暨南學堂、北京的清華學堂預科班以及唐山的路礦專門學堂深造。回新加坡後,起初在陳嘉庚的謙益公司做事,主要工作是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商務聯絡。由於精明能幹並且為人厚道,後被陳嘉庚招為乘龍快婿。1928年,30歲出頭的李光前獨立門戶,創辦南益橡膠公司。至20世紀60年代初,擁有近2萬畝種植園,15個工廠,20個辦事處,業務擴展到橡膠、黃梨(菠蘿)種植及加工,被譽為南洋的“橡膠與黃梨大王”。此外,還辦有油廠、彩色印刷廠、火鋸廠、木材廠等,其總資產估計有3億。
1920年李光前與陳嘉庚的長女陳愛禮結為伉儷,早年的新加坡,除了人力車之外,有軌電車便是時髦的公共交通工具了。當時坐車是分等的,按每英裏計算。已擔任公司要職的李光前上下班或外出公幹,常常與普通職員一樣坐三等車。後來雖然自己有了汽車,但也不追求豪華。有一次李光前獨自駕駛老牌舊車到下屬的橡膠廠檢查工作,由於車舊又無人隨從,竟被門衛擋在門外。李光前非但沒有批評這位門衛,反而表揚他忠於職守。
至於一日三餐,更是普普通通。李光前煙酒不沾,平時最愛吃的是番薯粥,這是福建農家飯菜。隔夜的飯菜,有的人棄之不用,認為有損健康,但李光前照吃不誤,因為他認為好端端的東西倒掉了十分可惜。平日家中用的餅幹是本地產的,因為本地的每盒才二三元,而進口的需七八元。到日本辦理商務,李光前還在留學生的食堂用過餐。1965年春,李光前到上海治病,順道回鄉,他曾在泉州華僑大廈邀請故友敘舊並共進午餐,吃的竟是番薯粥和四道家鄉小菜。說到番薯粥,不得不說怡和軒,怡和軒俱樂部既是一個社團,又是新加坡知名商家聚會的地方,陳嘉庚先生曾擔任該俱樂部負責人20餘年,並在那裏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於是受其影響,怡和軒的午餐常常是番薯粥。曾擔任過新加坡南洋大學秘書長的潘受先生回憶到:“60年代初,有一次到怡和軒,在那裏我看到李光前也和大家在一起吃番薯粥。後來一問才知道,這一天是李光前70歲大壽,他是為了躲避親戚的應酬,並要為社會做點善事,所以先到中央醫院獻血,然後到怡和軒聚會的。”這件事至今仍傳為美談。李光前手上的手表,一直都是很老的舊表,即使到了晚年才換成的新表,也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珍品。生日做壽,在許多商家看來,是顯示氣派的良機。李光前夫婦從不做壽,因為他們認為,這除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之外,並無多少意義。
世界船王、著名華商包玉剛曾經有一句名言,他說:“在經營中,每節約一分錢,就會使利潤增加一分。節約與利潤是成正比的。”
有人曾嘲笑包玉剛不算一個真正的船王,隻是一個銀行家。這句話講對了一半。包玉剛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船王,因為他摒棄了(或者說根本沒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銀行家的作風、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隊。這種在旁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做法,卻取得了成功。時至今日,又有誰敢說他不是真正的船王呢?
包玉剛認為,把船租給用戶,主要的問題是確定船在滿負荷工作進行時的最多天數,以此來確定一個固定的和可預期的延期賠償款項,以使合同雙方滿意。
包玉剛想方設法提高舊船的租金,並降低燃油和人員的費用。也許是銀行家出身的緣故,包玉剛對於控製成本和費用開支特別重視。他一直堅持不讓他的船長耗費公司一分錢,他總是說:“不要跟那些與花費日標有關係的人一起休息。”他也不允許管理技術方麵工作的負責人直接向船塢支付修理費用,原因是“他們沒有錢銀意識”。
水手們形容包玉剛是一個“十分討厭浪費的人”。直到包玉剛建立了龐大的商業王國,他的這種節約習慣仍保留著。一位在包玉剛身邊服務多年的高級職員回憶道:“在我為他服務的日子裏,他給我的辦事指示都用手寫的條子傳達。他用來寫這些條子的白紙,都是紙質粗劣的白紙簿紙,而且寫一張一行的窄條子,他會把寫的字撕成一張長條子送出,這樣的話,一張信紙大小的白紙也可以寫三四張‘最高指示’。”
一張隻用於白紙五分之一的條子,不應把其餘部分的白紙浪費掉,這就是包玉剛“應省則省”的原則。
這就是幾位大商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他們都是資財逾億的富翁,但是他們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這並不是他們吝嗇,而是簡樸的作風能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本質,更是這些富翁們致富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