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堂上擊雲板後,試場立即肅靜。如果考生人數多,則不發給題紙,而將題目粘於木牌上,派差役執題目牌在甬道上往來行走,使考生自看題目。若視力有缺陷的考生,可在原位起立,請教官將題目高聲朗誦二、三遍。在考試過程中,有兵丁嚴密監視,如有移席、換卷、丟紙、說話、顧盼、吟哦等情弊,一經發現,即予查究。每場考試在當日天黑時交卷,不許繼燭。答案及草稿都須楷書端正。巳時(九至十點),二門上擊鼓三聲,許飲茶水、上廁所一次。未時(下午一至二點),大門外擊鼓三聲,堂上巡綽官擊雲板三聲,並高呼:“快謄真!”申時(下午三至四點),大門外再次擊鼓,堂上擊雲板。第一次開門,稱為放頭牌,將第一批交卷的考生放出。隔一段時間,再放二牌、三牌,以至天黑終場。交卷時,考生將卷麵寫有本人姓名的浮簽揭下,記明自己的座號。受卷官每收一卷,發給一牌,出場時,收一牌,放一人。學政閱卷錄取,隻憑座號招覆團案。經兩場覆試後,被錄取的卷子均須鈐蓋學政關防,發交提調官拆出卷後編號,經核對與編號冊姓名相符,然後填榜發案,錄取第一名的,稱為院案首。

院試錄取名額,按各地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而不同。清初,將府、州、縣學分為大、中、小三類。順治四年(年)規定:大府名,中州名,小州縣名。順治十五年又規定:大府名,大州、縣名,小州、縣名或名。康熙九年(年再定:大府、州、縣仍照舊額,中州、縣改為名,小州、縣名或名。以後又屢有變動。若遇皇帝巡幸、登基、萬壽(生日)等情況,還會增加名額。清代末期,錄取的名額就越來越多了。院試錄取的新生,每人必須填寫親供,也就是書寫自己的年齡、籍貫、三代履曆,並要注明身材、麵色、有無胡須等,由各屬教官審核並蓋上印鑒後,彙送學政,學政在貢院大堂召見新生,並行簪花禮,最初發給新生每人紅花一朵(指犒賞錢物),後來不發賞物僅點名而已。留縣的稱縣學生員,拔入府學的,稱府學生員。

學政公布的各府、州、縣的新生名單,各府、州、縣官接到學政發下的新生名單後,稱為“紅案”。即通告新生於某日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並由各府、州、縣率領,到文廟拜謁孔子,到學宮明倫堂拜見學官,至此,才算正式入學了。在府、州、縣學的學宮中,都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稱為泮水,所以也稱府、州、縣學為泮宮,稱入學為“入泮”。因為《詩經魯頒泮水》中有“樂思泮水,薄采其芹”詩句,故又稱入學為“來芹”。清沿明製,稱院試錄取入學的人為生員,又稱為附生,俗稱秀才。清沿明製,生員入學以後,國家即給予許多優厚的待遇。據《大清全典事例》卷《禮部學校》“訓士規條”所載,順治九年年各地學宮所立的臥碑文就這樣說:“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這段話的意思說,生員可以享受食廩,可以免除丁糧,而且地方官員對他們要以禮相待。若是家庭貧苦的生員,還可以從本學學田的租賦中,支取一些膏火費的補助。童生一旦進了學,成了生員,其身份就不同於庶民百姓。但是,清代對生員也有一係列的限製,順治九年年的臥碑列其要求條款八項:其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於父母。若父母愚魯者,或有為非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其二,生員立誌,當學為忠臣清官,書記所載忠清事跡,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其三,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往往自殺其身,常當思省;其四,生員不可幹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其五,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隻許家人代告,不許幹預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其六,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

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辨難。為師者亦當盡心教誨,毋致怠惰;其七,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製論,黜革治罪;其八,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從這八條內容看,清代對生員的箝製是非常嚴格的,幾乎不許他們過問任何政治問題。至康熙九年(年),禮部始題準給予生員一些優恤的政治待遇。據《大清會典事例》卷《禮部學校》“優恤諸生”條載:生員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報學政,俟黜革後治以應得之罪。若事訟小事,發學責懲,不得視同齊民,一律補責。由於清朝政府對生員有一些特殊的待遇,所以不惜三令五申,嚴禁娼優隸卒之徒“冒應童試,混蒙入學”,就連他們的子孫都不準捐納監生。由此可見,一個讀書人,從生員開始,就步入統治階層了。但生員若不經鄉試中舉,或出貢捐監,也還是不能入仕的。

三、鄉試

明清時期,須鄉試中試後始可名為“舉人”。這舉人是固定名稱,無論會試取中與否,不必再應鄉試,可以按科繼續應禮部試。鄉試開始於明太祖洪武三年,自此以後,每三年考一次,五年考兩次,科為正科如唐之常科。除正科之外,若遇皇帝萬壽、登極或各種慶典而加科的,稱為恩科。若慶典適逢正科之年,則以正科為恩科,而正科或於前一年預試,或於後一年補試。清代萬壽恩科始於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康熙五十一年,各省士予以聖壽六十指皇帝六十歲壽誕,請開恩科,事下禮部。部臣以為沒有先例而難以決定。太倉王尚書曰:“以萬年之聖主,當六旬之大慶,此豈有成例可援乎若以糜費為嫌,則民間家長生日,子孫僮仆尚不惜出所有以宴飲娛樂,矧富有四海,而區區計及於此乎”以後士子一再上疏請求,得旨舉行。登極恩科,始於雍正元年年,自此以後,各朝相沿不改。清代因裁南京國子監為江寧府學,所以鄉試就無南、北闈之分。但順天府鄉試習慣上仍稱為北闈。乾隆元年應試貢生、監生於闈中編為皿字號,分北皿、南皿和中皿,以奉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籍者為北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湖北籍者為南皿,各中額個;以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籍者為中皿,取。鄉試的地點在南京、北京及各省省城有的省不設考場,考生要到別省考,如安徽就要到南京考。南京舉行的鄉試稱為“江南鄉試”。清沿明製,考期仍在八月初九至十五日,連考三場,每場三日,因在秋天,故稱“秋闈”。又因《周禮》有三年大比之製,所以也稱鄉試為“大比之年”。

參加考試的,必須是生員或出了貢的生員,沒有考上生員而以其他方式取得監生資格的,也可以參加考試。鄉試錄取名額依各省文風高下、人口多少、丁賦輕重而定。據《清朝文獻通考選舉一》所載,順治二年定各直省鄉試解額:順天名內直隸生員貝字號名,北監生皿字號名,旦字號名,遼東奉天府學夾字號名,江南省名內南監生皿字號名,浙江省名,江西省名,湖廣省名,福建省名,河南省名,山東省名,廣東省名,四川省名,山西省名,陝西省名內包括寧夏丁字號名,甘肅聿字號名、廣西省名、雲南省名、貴州省名。順治八年又奏準滿洲、蒙古、漢軍鄉試,滿洲、漢軍各取名,蒙古名。順治九年加監生中額名。順治十一年順天加名,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等省各加名,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廣東、四川等省各加名。順治十七年以後,各省鄉試錄取名額屢有增減。鄉試主考官由朝廷選派,順治二年定《題差鄉試主考官日期事例》,每當鄉試之年,禮部將應差直省的鄉試主考,依路途遠近,先後疏名上請。雲南、貴州,四月初一日題;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五月十二日題;浙江、江西、湖廣,六月十三日題;陝西、江南,六月二十三日題;河南,七月十三日題;山東、山西,七月二十日題;順天,八月初二日題。

各省主考官題請後,待朝命下達,限期起行。主考官赴任時,不許攜帶家眷,不許辭客,不許攜帶過多的用人,以免騷擾沿途驛遞,滋生奸弊。凡考官所經過的州縣,所在地必須負責安全保衛,供應馬食宿,停留時不許遊山玩水,不許接見故人,不許與外界交際,進入主考省境,即有巡捕官迎候,以監臨封條封轎門,送入省城駐館,再封住館門,以防弊端。若考官在途中暗通關節,則要受到嚴厲的查處。主考官的身份,清初尚無定製,“順治間,鄉試正副主考,指定某衙門官差往某省,如順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北、福建正主考,派翰林官八員,他省以給事中、光祿寺少卿、六部司官、中書、行人、評事差往,皆有一定。”康熙初年,順天鄉試的正考官,多以前一科一甲一名充之。例如壬子科則以庚戌狀元蔡啟”,主考,乙卯科則以癸醜科狀元韓主考,丁巳科則以丙辰科狀元彭定求主考,辛酉科則以己未科狀元歸允肅主考。這樣,主考官可預先推知,易通關節,而生弊端。至雍正三年頒布《考試典試官之令》,才限定須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始得充任鄉試主考官。

此後,順天鄉試主考則用一、二品大員;各直省鄉試主考官,大省用侍郎,中省用內閣學士,小省用翰林或少詹事等官。外簾的監臨官,按例由各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巡撫擔任。外簾還有外提調、外監試、外收掌、受卷、密封、謄錄、對讀等官。鄉試房考官,舊例皆用現任知縣入闈,雍正五年,世宗感到知縣為基層官員,地方政務繁多,入闈前後須經數月,諸事或至遲誤,便對舊製作了更改,決定除了順天鄉試仍按舊例外,其他各省鄉試飭令所屬地方官,將在籍進士、舉人,選擇文行素優者,送督撫衙門驗看,以備鄰省調取,接界三百裏內者不得谘送。大省房,取用名;中省房,取用名;小省房,取用名,或房,取用名。取用谘文到日,所屬地方必須派官伴送,每人給路費白銀兩。乾隆元年丙辰科,停止調取鄰省進士、舉人例,仍用本省官。外簾之收掌、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仍於本省府、州、縣佐貳等官內委用。這些官員在本地任用,也有許多情弊,例如謄錄試卷,凡接受儒生賄賂囑托者,則書寫精工,否則潦草,甚至舛錯,致誤佳文。

為此,雍正二年上諭,著知貢舉及監臨禦史,嚴行申飭,若謄寫不夠工整者,必須重加懲處,令其重寫,並令對讀官員嚴飭各生,悉心校對,勿使字畫錯誤。若是外簾官失於查察,日後發覺,該管官一並嚴加議處。乾隆五十二年,為防止謄寫中舞弊,又作了嚴格規定,責成知貢舉、監臨隨時查訪。但這一切規定,很少付諸實行,所有規條均成空文,後來謄寫作弊愈演愈烈。至道光年間,科場專門負責安排謄寫的官員,常在考前接受賄賂。考生在入場之前,若給銀多的,就選擇書寫精工的給予謄寫。否則,就潦草塞責,稱為“草謄”,考生文字雖佳,也不免受謄寫人所誤。但試卷是彌封的,謄寫生如何辨認試卷呢這些人想出一種辦法,叫做“用襻”。襻的意思是隨便舉兩字,約定在卷中第幾行使用,並指定上文的第幾格必須用某字,下麵的第幾格必須用某字,這就像衣服之有襻紐相聯接,因此稱為“襻”。所以必須用兩字,若僅用一字,恐其偶同。這種“襻”字,皆由謄錄生或安排謄寫員的官員先擬定好而在入場前交給考生,名為“送襻”。

謄錄生所承攬的不止一個。每一場考卷萬餘,而謄錄生隻有數十人,各有各的襻,互相合作,所以尋找也很容易,這是謄錄生額外發財的一種辦法。用襻之法發明後,除謄錄生外,房官作弊之事也隨之發生,皆可因襻而得其卷。但房官的作弊比謄錄生困難,因為他們所選中推薦給主考的考卷,主考未必能取。於是,房官又想出一個辦法,叫做“抬”。就是把想要錄取的試卷放在劣卷之中,並在此卷的下麵多放一些劣卷。主考閱一卷,覺得很差,便被淘汰,連閱數卷,均棄置不用。閱至此卷,似乎較好,便暫時放在一旁;再閱下麵,又是劣卷,主考不會把房官所薦的試卷一概不取,因此,這一試卷就有錄取的希望,這叫做“抬轎子”。若是主考想作弊而又不能保證房官之必薦,也有一種辦法,叫做“搜”。

就是主考借口房官所棄置之卷可能有遺珠,便把所有的落卷一一加以搜尋,把他想要錄取的卷子尋找出來。謄寫員除了送襻議定暗號外,還有私帶筆墨,代考生修改詩文的,這種作弊更是明目張膽。鑒於謄寫生作弊嚴重,花樣翻新,道光十五年又再次諭旨,責成知貢舉、監臨對各所謄寫官員加意查核,若發現攜帶黑墨,代改文字諸情弊,立即“嚴拿究辦”。清代規定,考官於考試之年的八月初六日入闈,先舉行入簾上馬宴,所有內外簾官均同時赴宴。宴畢,內簾官進入後堂內簾之處所,監臨封門。此後,內外簾官斷絕往來。內簾官除批閱試卷外,其他諸考試事務,均不得過問。進場三次,每次封門以後,就有許多號軍巡行呼喊,催促考生歸號,隨後將號門之柵欄封鎖,考生便不可自由出入了。晚餮以後,都得滅燭就寢。至後半夜,號軍得到題目紙後,分送給各考生,呼叫:“相公,題目紙來了。”考生聞聲,立即起身接題,秉燭構思。次日上午,又有多人啟鎖開柵,查號蓋戳畢再鎖上。()三場試藝。清代鄉試,共分三場。順治二年頒布《科場條例》,規定首場試《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考生可任選一經。《四書》據朱熹《集注本》,《易》據程頤《傳》、朱熹《本義》,《書》據蔡沈《傳》,《詩》據朱子《集傳》,《春秋》據胡安國《傳》,《禮記》據陳皓《集說》。後來,《春秋》不用胡安國《傳》,而采用《左傳》,並參用《公羊》、《轂梁》。若不按規定的傳注,就算離經叛道。二場試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選作一道。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首場《四書》文與《五經》文用八股體,稱製藝,也稱時文。聖祖繼位初年,索尼、鱉拜等輔政,曾一度停止八股文取士。康熙二年詔曰:八股文章,實於政事無涉,自今之後,將浮飾八股文章永行停止,惟於為國為民之策論中出題考試。禮部遵旨議覆,從甲辰科(康熙三年,年)始,“鄉、會試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論、表、判”。但是,清初的廢八股,改試策、論、表、判,隻行於甲辰、丁未(康熙六年)兩科。康熙四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言:製科向係三場,先用經書,使闡發聖賢之微旨,以觀其心術。次用策論,使通達古今之事變,以察其才猷。今止用策論,減去一場,似太簡單。且不用經書為文,人將置聖賢之學於不講,請複三場舊製。這個建議被康熙采納,七年再恢複舊製,仍用八股文,分三場,考《四書》、《五經》。當時士子大都不作詔、誥,而文、論、表、判、策大多雷同剿襲,所以名為三場,實際上以第一場為最重要的。第一場中又以《四書》論為主要。康熙二十六年刪去詔、誥。清朝立國,教育士子第一條為“孝”,第二條為“忠”。順治十六年(年),廣頒《孝經》於天下學宮,命考官於鄉試、會試兩場,間出《孝經》,“以勵士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