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編一本自己的心理辭典(1 / 1)

新世紀的健康主題是心理養生,即從精神狀態上達到延年益壽。近年來,在發達國家,“心理學治療法”在臨床上廣泛運用,並取得良好效果,成為繼外科手術和發現抗生素之後的又一次醫學革命。

“心理學治療法”的核心內容是提倡不積累“感情勢能”,即心理上受到的外界刺激,一定要與承受力保持平穩。因為感情的激升或失落,會使人處於失調狀態,造成“感情勢能”,其潛在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造成生理代謝紊亂,免疫功能降低,勢必引發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證實,現代人的感情釋放受到心理因素、社會環境、人際關係、情感交流與物質條件等多方麵的輻射影響,一旦失落感位居上風,則會削弱人的生理機能,致使各種致病因子肆虐,有損於人的身體健康。許多中外醫學家和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某些精神病和癌症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誘發或導致惡化,即“感情損傷”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良情緒於身心健康極為有害,我國中醫學認為,怒傷心,氣傷肺,憂傷肝;這與民諺“愁一愁,白了頭”,都是同一個道理。

醫學家與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告誡人們,必須重視心理衛生,任何情況下都要做到樂觀處世,平衡心態,在氣悶難受、心靈創傷太大時,不妨哭笑一番,將“勢能”釋放出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

參與競爭可以克服惰性,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競爭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但是,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身心疲勞等問題,尤其對失敗者,由於主觀願望與客觀滿足之間出現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質本來就存在不穩定因素,則會引起消沉、精神變態,甚至出現犯罪或自殺。

那麼,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如何才能揚長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首先,應該對競爭有一個正確認識。我們知道,有競爭,就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但是,關鍵是正確對待失敗,要有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

其次,對自己要有一個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估,努力縮小“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在製定目標時,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起,這樣才有助於“理想我”的最終實現。

再者,在競爭中要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一個人的需求、興趣和才能是多方麵的,如果在實戰中注意挖掘,那麼,很可能會造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麵。這樣不僅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而且會打下進一步發展和取勝的好基礎。

當然,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問心無愧,如果從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競爭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那麼這種失敗或許更有價值,誰能說它不是明天成功的起點呢?

下麵介紹一些自我安慰的名句:

吃了虧的人說:吃虧是福。

丟了東西的人說:破財免災。

膽子小的人說:出頭的椽子先爛。

僥幸逃過一劫的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受欺壓的人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卸任官員說:無官一身輕。

官場失意者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生了女孩的父母說:養女兒是福氣,養兒子是名氣。

沒錢人的太太說:男人有錢就變壞。

懼內的丈夫說:有人管著好呀,啥事都不用操心。

夫不下廚,妻跟人說:整天圍著鍋台轉的男人沒出息。

住在頂樓的人說:頂樓好呀,上下樓鍛煉身體,空氣新鮮,還不會有人騷擾。

住在一樓的人說:一樓好呀,出人方便,省得爬樓梯,怪累的。

某人被老板炒了魷魚,他對人說:我把老板給炒了。

中國人的確有些“阿Q”精神,既要麵子,又要自我解嘲。然而這也沒什麼不好,達觀地處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