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經理,一大早起床,發現晚了,上班可能要遲到,便急急忙忙地開了車往公司急奔。一路上,為了趕時間,這位經理連闖了幾個紅燈,終於在一個路口被警察攔了下來,給他開了罰單。
這樣一來,上班更是要遲到了。到了辦公室之後,這位經理有如吃了火藥一般,看到桌上放著幾封昨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書寄出的信件,經理更是生氣,把秘書叫了進來,劈頭就是一陣痛罵。
秘書被罵得頗有莫名其妙的感覺,拿著未寄出的信件,走到總機小姐的座位,照樣是一陣狠批;秘書責怪總機小姐,昨天沒有提醒她寄信。
總機小姐被罵得心情惡劣之至,便找來公司內職位最低的清潔工,借題發揮,對清潔工的工作,沒頭沒腦地,又是一連串聲色俱厲的指責。
清潔工底下,沒有人可以再罵下去,她隻得憋著一肚子悶氣。
下班回到家,清潔工見到讀小學的兒子趴在地上看電視,衣服、書包、零食,丟得滿地都是,當下逮住機會,便把兒子好好地修理了一頓。
兒子電視也看不成了,忿忿地回到自己的臥房,見到家裏那隻大懶貓正盤踞在房門口,兒子一時怒由心中起、惡向膽邊生,立即狠狠地踢一腳,把貓兒給踢得遠遠的。
無故遭殃的貓兒,心中百思不解:“我這又是招誰惹誰啦?”
處於情緒低潮當中的人們,容易遷怒周遭所有的人、事、物,這是自古而然的;所以孔子才會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情緒的控製,有待智慧的提升。很簡單的三個字:“不遷怒!”幾千年來,能做到的,又有幾人?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查德·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這位加利福尼亞人在討論會上教人們如何不生氣。他還就此寫了一本書《不要為小事情浪費精力》。這本書在10個月裏銷售了420萬冊。卡爾森把防止激動的方法歸結為這樣的話:“請冷靜下來!要承認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按計劃進行。”
應激反應這個詞從50年代起才被醫務人員用來說明身體和精神對極端刺激(躁音、時間壓力和衝突)的防衛反應。
現在研究人員知道,應激反應是在頭腦中產生的。在即使是非常輕微的惱怒情緒中,大腦也會命令分泌出更多的應激激素。這時呼吸道擴張,以便為大腦、心髒和肌肉係統吸入更多的氧氣。血管擴大,心髒加快跳動,血糖水平升高。
埃森醫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曼弗雷德·舍德洛夫斯基說:
“短時間的應激反應是無害的。”他說:“使人受到壓力是長時間的應激反應。”他的研究所的調查結果表明:61%的德國人感到在工作中不能勝任;有30%,的人因為覺得不能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而有壓力;20%的人抱怨同上級關係緊張;
16%的人說在路途中精神緊張。
理查德。卡爾森的一條黃金規則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說:“要冷靜,要理解別人。”他的建議是:表現出感激之情——別人會感覺到高興,您的自我感覺會更好。
如何抑製自己不生氣呢?這時你要問自己:一年後生氣的理由是否還那麼重要?這會使你對許多事情得出正確的看法。
歐瑪爾是英國曆史上惟一留名至今的劍手。他有一個與他勢均力敵的敵手,他同他鬥了30年還不分勝負。在一次決鬥中,敵手從馬上摔下來,歐瑪爾持劍跳到他身上,一秒鍾內就可以殺死他。
但敵手這時做了一件事——向他臉上吐了一口唾沫。歐瑪爾停住了,對敵手說:“咱們明天再打。”敵手糊塗了。
歐瑪爾說:“30年來我一直在修煉自己,讓自己不帶一點兒怒氣作戰,所以我才能常勝不敗。剛才你吐我的瞬間我動了怒氣,這時殺死你,我就再也找不到勝利的感覺了。所以,我們隻能明天重新開始。”
這場爭鬥永遠也不會開始了,因為那個敵手從此變成了他的學生,他也想學會不帶一點兒怒氣作戰。
心態的修煉要難於劍術的修煉。發怒,一旦成了習慣,會使人精神錯亂,還談什麼取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