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些人,總是對某種事物或某種行為產生一種異乎尋常的恐懼感,他們明明知道毫無理由去害怕自己感到害怕的東西,但卻怎麼也控製不住自己。有的站在高處害怕自己墜落;有的不敢在無人的曠野裏行走;有的害怕獨處在狹窄的巷道或小屋裏;有的總覺得自己的衣物不潔;還有的怕貓、怕火、怕水等。心理學家把這種病態心理稱作恐懼症。
怎樣戰勝這種恐懼心理呢?有人建議試一試以下六種方法。
口尋求幽默
一旦發生恐懼就問自己:我這樣恐懼是想回避什麼呢?然後著手用幽默來解決它。某醫院婦產科病房曾有條標語:“生命的最初五分鍾是最危險的。”令所有未來的母親們憂心忡忡。有人在後麵加了一句:“最後五分鍾也十分危險。”頓時眾人如釋重負。
口自我慶幸
對既成事實的東西要善於解脫。契訶夫曾提議:“要是火在你的衣袋裏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痛起來。”
口設身處地
設想自己處在最恐懼的境地,你會發現,一切不過如此而已。法國劇作家貝爾納是猶太人,二次大戰中巴黎被德軍占領,他終於被捕。但他說:“在此之前,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可是今後我就懷著希望,一定能夠生存下去。”
口知足常樂
“逛街一整日,購衣不到半件,空手而歸,回家看見舊衣,倍覺件件得來不易,而小偷競連一件也未偷去,心中歡喜,不亦樂乎!”這是台灣作家三毛的人生觀。她在《什麼都快樂》裏一口氣寫出了二十一個“不亦樂乎”。你也可以試著如此這般地找找樂子。
口順其自然
恐懼多是毫無道理的。要知道,不會發生的事終究不會發生,而該發生的事也不可能因你的恐懼而消失,你的恐懼徒增煩惱。因此,對待可知或不可知的事的態度就該是順其自然。
假設二十年前,我國的八億人中每個人都花許多時間來為未來而恐懼;恐懼十年浩劫,恐懼唐山地震,恐懼物價飛漲。二十年後的今天,當初的恐懼者不論仍健在,或早已離開人世,他的恐懼絲毫也沒有改變已成為曆史的現實。
口勿究細節
顯微鏡的誕生無疑給人類文明帶來福音,但對於恐懼症患者卻不啻是一記悶棍:“水裏竟含有這麼多細菌!”其實自生命起源以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是依賴水得以生存,你又何必計較這些而畏懼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