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人必先自愛而後人愛之(1 / 2)

為人處世,首先需要明白二點:

其一是,人都有自私之心。

人們製造工具是為了使工具得其所用,在勞動中為人類自己服務;人們說某句話,辦某件事,是為了達到他自己的一個目的;人們把商品賣出去,他是為了得到錢或者是為自己賺更多的錢,或者是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耍,或者是實現自己的某一個理想。

人們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圈圈地擴展開去,隨著與自我關係的越來越疏遠,擴展的圈也就越來越大,這樣,人們的社交範圍也就漸漸形成。

父母乃生我養我者也,因而至親;兄弟乃與我情同手足者也,因而至密。父母兄弟,滿足著人自降生以來的第一次關鍵性的需求,因此,人們往往把父母兄弟看做是與自己關係最近的人。

但是,如果人們的自私發展到極端,就會不可避免地損害他人,越自私往往損害的人就越多,甚至自己的親朋及父母兄弟。

朱元璋為了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演出了火燒慶功樓的好戲;權力這個東西,你占得多,我就占得少,宋太祖似乎也明白這個道理,杯酒釋兵權成了他的拿手本領。

正確處理私與公的關係,也就是正確看待遠與近,大與小的問題。人人都有私心,但有著智慧與愚蠢的區別。愚蠢之人隻顧自己之私,不看眾人之私,最終引起眾人的反感,隻能落得個千夫所指。智慧之人不僅見得到自己的私心,也見得到別人的私心,他會千方百計地為眾人謀求利益,他的眼光更為闊大。眾人得到滿足後,自然會稱道於他,他自然會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份,這樣整個社會就會進步的。

其二是,人生在世,總會遇到許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麵對將軍還是士兵,每一個人在人格上卻都是平等的。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什麼卑微,但卻有卑鄙;也不存在什麼高貴,但卻有高尚。

然而,有些人總想千方百計地製造尊卑,有些人也偏偏習慣於逆來順受。

於是,才有了這個世界上的並不為少的或狂妄或自卑的悲劇。人所受的傷害最大莫過於心靈的傷害;所受的摧殘最大莫過於精神的摧殘;所受的侮辱最大莫過於人格的侮辱。但人格並不是別人想侮辱就可以侮辱得了的。人格,其實就是對自己的評價與塑造。在霍桑那部著名的小說《紅字》裏,海絲特·白蘭雖因通奸罪而被戴上標誌恥辱的紅“A”字示眾,但是由於她處處為別人做好事,同樣是那個紅“A”字,幾年後在人們心目中卻成了德行和人格的標誌。

人格的力量在海絲特·白蘭身上表現得那麼頑強,不知那些一貫喜歡侮辱別人人格的人,讀到這裏會有何感想?是的,不是所有的敵視都必須用敵視回敬。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輝是任何邪惡、任何勢利都無法使其泯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