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思考要符合邏輯(2 / 2)

抽象和概括是以比較為前提的,隻有經過比較,確定了事物的個別部分,或個別屬性的相同點和相異點及其聯係後,才能進行抽象,把本質的屬性與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區別開來,也才能進行概括,把非本質的、本質的屬性聯合起來。

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應注意培養抽象和概括能力。在校學生中,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通常帶有具體性、直觀性,應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規律,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進行初步的抽象和概括,把彼此相同的特征綜合起來,形成一些具體的概念。高年級學生,隨著知識經驗的增長,可以進行一些高級形式的抽象與概括,揭示事物本質屬性及其內在聯係,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各種抽象概念。

歸納與演繹

歸納方法。歸納是根據大量的已知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維方法,即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

歸納法在閱讀各類科學書籍中都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它與比較方法相結合,可以分析確定各類知識概念、定理、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就能順利地認識這些知識、現象、事物固有的特點,使零散的、雜亂的知識和事物係統化、條理化,達到提高閱讀效果的目的。如果用列表和編寫提綱的形式,把知識按學科內容歸納起來,可以把知識、事物的內部聯係和相互關係清晰地表示出來。這種列表、列綱的過程,就是知識係統化、邏輯化的歸納過程。

演繹方法。演繹方法與歸納方法相反,是從已知的一般原理出發來考察某一特殊現象,推演出有關這個對象的結論的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例如,從已知的公理、定律、法則、理論或學說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得出一批新的結論;然後又根據這些結論及原來的公理或新的公理,再運用邏輯推理,又可以得出一批結論。如此層層推理、窮追下去,往往可以導致新的發現與創造。當然,演繹得出的結論是受原始前提的製約的,如果原始前提是正確的,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是正確的,反之,必然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對於閱讀和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校勘古典文獻中,有時就要應用簡單枚舉歸納法,清代學者錢大昕曾經根據古書中100多條例子,證明近代讀輕唇音的字在古代都讀作重唇音。

對於把歸納和演繹方法作為學習方法,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與中國留學生談學習方法時,有過一段深刻的講話,他說:“美國學物理的方法與中國學物理的方法不一樣。中國學物理的方法是演繹法,先有許多定理,然後進行推演。美國對物理的了解是從現象出發,倒過來的,物理定理是從現象歸納出來的,是歸納法。演繹法是學考試的人用的辦法;

歸納法是做學問的辦法,做學問的人從自己的具體工作分析中抽象出定律來,這樣所注意的就是那些與現象接近的東西。”

楊振寧又比較了這兩種學習方法的效果,他說:“傳統教育法訓練出來的小孩,可以深入地學到許多東西,這對於他進大學、考試有許多幫助。是不是這種做法對做研究工作有妨礙呢?

中國留學生所以考試後做研究工作時不安、著急,主要是因為他需要走的路與他過去的學習方法完全不一樣。過去的學習方法是被人家指出來的路你去走,新的學習方法要自己去找路。這裏有個習慣問題,忽然一下子要自己去找路,就有點覺得茫茫然。有個心理作用,這個心理作用克服以後,從總的來看,還是占便宜的。對某一個人來講,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不要怕新的東西。1945年我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係,我很快就發現這裏學物理的空氣與西南聯大不一樣。西南聯大的課教得都比較認真,包含的方向很廣,常常比較深入而詳細。美國教授主要做研究工作,上課不大認真。但很快我發現他們有很多好處,最大的好處是和實際的問題比較接近,使我知道哪些問題可以有發展,並且學習到一些思想方法。”楊振寧的講話對我們怎樣在學習和閱讀中應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是有教育與啟迪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