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畢露的確可以凝聚別人羨慕的目光,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感,但如果你隻想把風頭一個人占盡,企圖讓光環僅圍繞自己一個人轉,那就是自私而愚蠢了。
吳喜是個文人,曾任河東太守。他在任上秉公執法,性情寬厚,廣施仁政,很受人民愛戴,大家都稱他“吳河東”。宋明帝劉或剛奪得天下,因為是從侄兒劉子業手上搶來的,當時得位不正,所以四方不服,一上台就忙著應付各地造反兵馬,搞得焦頭爛額。
對付叛軍,需要大量的軍事人才。對有真本事的人來說,正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吳喜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毛遂自薦,而且一出馬便立下了大功。
這一次,吳喜向劉或自薦平亂,劉或隻給了他三百兵馬。沒想到,吳喜一進入敵人的地盤,當地百姓一聽吳河東來!都望風歸順。
按道理講,劉或剛即位,就得到這樣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心中應該很高興才對,其實不然。因為吳喜行事上觸犯了劉或的大忌,不但有功不被賞,反而為自己種下了殺機!
問題出在吳喜出征時曾對劉或說,抓到叛賊,不論首從,一律就地處死。劉或嘴上不說什麼,心中卻暗暗叫好,心想正合我意。但吳喜輕易平定了叛亂後,生擒了76個叛將,除了當場斬殺17個首惡外,其餘全給赦免了。
在吳喜看來,他完全是一片仁心一一對手已經被俘,能不殺就不殺,說不定還能給劉或多爭取一些人才。可是,吳喜能輕易對付戰場上的敵人,卻摸不清劉或的脾氣。劉或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刻薄寡恩的皇帝之一專殺對他有功、有恩的人,為人極為殘忍無情。
劉或想的是順我者未必昌,逆我者肯定亡,你不殺,就違背了我的意誌,何況,你未經我同意就赦免戰俘,也未免太善於積取人情了,這種人還能留嗎?果然,沒多久,劉或就找了個借口,將吳喜賜死了!每個人都不喜歡他人的光芒蓋過自己,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如此。
就像吳喜,雖然請示過劉或怎樣對待俘虜,得到支持後,以為劉或就萬分信任他了,和他是一邊的。雖是出於好意,放了俘虜,為劉或爭取人心,可劉或卻不會這樣去想,心想就你小子愛出風頭,嘴上說是為我積人心,其實還不是想自己獲得名聲,要放也得由我劉或來放啊。由此可見,別人的風頭是搶不得的,不要圖一時之快,要知道如此為之,危險正在向你靠近呢!
站在風口浪尖的人是最鋒芒畢露的人,也是最容易受傷,最危險的人。
如果說,社會像一個大舞台,人生就像一出多姿多彩的戲劇,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參與排演。其中最為吸引人的,當然就是那些站在前台的演員,他們的一顰一笑都能牽動眾人的目光,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這種站在前台的光輝,認為這才是值得追求的,但是,卻很少有人會認真思考一下,站在前台,在很多情況下會意味著什麼。
孟賁是秦武王手下的一名勇士,此人原是齊國人,勇力過人。據說有一次他在野外看見兩頭牛正在相鬥,他上前去用手把兩頭牛分開來。
其中一頭牛聽勸,伏在地上不鬥了,另外一頭牛還要打。他大為惱火,左手按住牛頭,右手把牛角生生地拔了出來,這頭牛當場斃命。
後來他聽說秦武王正在招納天下勇武之人,於是離開齊國去投奔秦國。這秦武王原也是個勇猛的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見了盂賁自然另眼相看,很快就任命他為大將,與他手下的另外兩名勇將烏獲和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孟賁也非常以自己的勇力而自豪。
公元前306年,秦武王采納了左丞相甘茂的計策,與魏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而後用計攻占了趙國的軍事要地宜陽。秦軍占領宜陽後,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大喜,親自率領任鄙、孟賁等精兵強將要進入洛陽。周天子此時無力抵抗,隻好打開城門迎接秦武王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