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證明正確並具有說服力,就要遵守證明的規則。證明的規則主要有以下五條。
①論題在論證過程中應保持同一
當演講者闡述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時,往往要提出許多論據,從各方麵進行論證,這時切莫離開原論題,犯轉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
②論據的真實性不能依靠論題的真實性來證明
如果論據的真實性要用論題來證明,那就是用一個真實性尚待證明的判斷(論題)去證明另一個判斷(論據)的真實性,就會犯循環論證的錯誤。
③論據必須是論證論題的充足理由,論證過程必須合乎推理的規則
在演講中,有了論題和論據,並不等於就是正確的,還要看論據能否推出論題。
④論題必須明確
在演講前,演講者首先要在頭腦中把論題明確下來,有了明確的論題,還必須用明確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為避免歧義,在表達論題時,應盡量選用意義明確的語詞,對於論題中關鍵性的概念在必要時還應加以扼要的界定說明。
⑤論據必須是真實的
演講的目的,就是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這就要求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正確。如果作為論據的那些事實或道理不是真實的,或其真實性尚待證明,那麼,演講者憑什麼讓人信服呢?
演講中的反駁
反駁是用已知為真的判斷來確定某一判斷的虛假性或某個論證不能成立的思維過程。所以,反駁也是一種證明。在演講中,常稱證明為立論,稱反駁為駁論。
反駁是駁斥別人論題的一種方法。由於證明是由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組成的,因此,反駁也可以從兩方麵著手,即反駁論題和反駁論據、反駁論證方式。
反駁論題就是證明對方的論題是虛假的,反駁論據就是證明對方的論據是虛假的。反駁對方的論題和論據常用以下兩種方法:
(1)直接反駁
直接反駁是用事實或道理直接推翻對方的論題或論據。事實勝於雄辯,直接引用事實來反駁對方的論據和論題,是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反駁方法。
(2)間接反駁
間接反駁是通過證明被反駁論題(或推理)的反論題的真實,然後根據矛盾律,證明對方的論題(或論據)是虛假的。
此外,還有一種間接反駁是用歸謬法反駁論題。這種反駁的方法是:先由對方的論題推出一個結論來,而這個結論是與事理相違背的,是荒謬的,從而證明論題是錯誤的,不能成立的。
就是證明對方的論據和論題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係,由論據推不出論題來,亦即揭露對方證明中犯有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36.演講中穿插的技巧
在演講中穿插故事、笑話、趣聞以及詩詞歌曲等來活躍現場氣氛,吸引聽眾注意力。穿插運用恰當,會給演講增添不少亮色,運用穿插法能活躍會場氣氛,激發聽眾情緒,同時能使理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1927年,魯迅在廣州知用中學做了一次題為《讀書雜談》的演講,當講到要正確對待文學批評的時候,他首先分析了中國批評界的現狀,指出:凡中國的批評文字,我總是越看越糊塗,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為了講清其中的道理,魯迅便在演講中穿插了一個印度故事——一個老翁和一個小孩用一匹驢子馱著貨物出去賣,貨賣出去了,孩子騎驢回家,老翁跟著走。但路人責備孩子了,說是不曉事,叫老年人徒步;他們便換了地位,而旁人又說老人忍心讓小孩徒步;老人忙將孩子抱到鞍上,後來看見的人都說他們殘酷;於是都下來,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們了,說他們是呆子,空著現成的驢子卻不騎。於是老人對孩子歎息道:我們隻剩了一個辦法了,就是我們兩人抬著驢子走。
這則穿插在演講中的故事形象生動,道理淺顯,不僅有力地說明了如果當真,就要無路可走的論斷,而且還為下麵作進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因此,魯迅接下來的分析,便很自然地得出結論說: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引,結果是往往會弄到抬驢子走的。最後魯迅這樣告誡聽眾:不過我並非要大家不看批評,不過說看了之後,仍要看看本書,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有一位中學生在演講《低下頭,你會變得更偉岸》時也巧妙地運用了穿插技巧。
同學們:
大家好!
在青春的天空裏,不僅充滿了純淨明媚的陽光,偶爾也會有一片烏雲飄蕩而來,遮擋住明亮的天空,破壞了這幅美麗的畫卷。這片烏雲就是我們所犯的錯誤,這些有心或無心的錯誤,使得我們亮麗的青春失去了光彩。
既然烏雲已經出現了,那麼我們就不能視而不見;既然犯了錯誤,我們就要學會主動承擔。在錯誤麵前懂得低下頭的人,才會變得更加偉岸。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湖人隊的戰績有些糟糕。而不久之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則掀起了軒然大波。在招待會上,科比誠懇地為球隊這段時間以來低迷的表現向球迷們鄭重道歉。所有人都知道科比已經竭盡全力了,但籃球比賽畢竟是五個人的團隊項目,無論個人能力多強多努力,都不可能一個人戰勝五個人。在那段時間裏,科比的隊友沒有辦法給他提供更多的支持,應該說他已經盡力。
可科比卻不這麼看,他真誠地向所有人道歉:我是這個球隊的領袖,我的兄弟們沒有出色的表現,那也是因為我沒有能夠激發出他們全部的潛力。我鄭重道歉!並且向所有人保證,我們將奮然而起,繼續拚搏下去!科比的道歉迎來了無數的掌聲和寬容,隊友們知恥後勇,終於在科比的帶領下迅速走出了困境,並且取得了當年NBA總決賽的冠軍。
一個人懂得低下頭,勇於承擔,懂得為自己和所有人負責,那麼,這樣的人在人們心中就一定是值得敬佩的人!科比的道歉為我們中學生作出了表率——犯錯誤在所難免,我們不應回避,應該勇於承擔、勇於改正錯誤。
有時候,低下頭認個錯,你更能走進人們心理,不僅不會被別人輕視,反而會讓人們看到我們真心改過的決心,從而更加信任我們!要知道,人不一定會因犯錯而渺小,但一定會因知錯不認而卑劣。有時候低下頭認個錯,你會變得更偉岸!
從這兩則事例中可以看出,演講者使用穿插法,其作用除了要使事理說得更為形象、深刻外,還能調節會場的氣氛,增加聽眾的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演講效果。所以,那些老練成熟的演講家,往往都是對穿插法運用自如的行家。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穿插些什麼,也知道什麼地方必須穿插什麼,以此來增強演講的效果。
37.用舉例來證明要點
證明要點的方法有很多種,舉例證明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舉例說明為聽眾提供了一個機會以檢查自己是否正確理解了演講者的意思。這已經超越了好故事所具有的一般意義,把概念應用於具體事例,聽眾可以看到他或她的理解是否與演講者的意思吻合。作為演講者,你必須決定采用真實的還是假設的事例,這些例子應該詳盡還是簡短。
事實是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命題。雖然有些事實並不能通過五官感覺直接加以驗證,但地球距離太陽九億三千萬裏卻被人們作為事實普遍加以接受。我們把它當做事實加以接受,是因為我們根據大量重複性的觀測經驗建立了理論框架,並能因此做出近乎絕對確定性的預測。
用這樣的例子來作解釋說明時,你一定得保證它們是直白明了、緊扣主題以及多視角的,這一點非常重要。用舉例來證明觀點時,還必須接受特定的邏輯檢驗。
(1)舉例是否具有代表性
即使你列舉了十幾個不會實用文書的本地畢業生做例子,聽眾也可能懷疑你的結論,認為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是某個學校一個補習班的畢業。為了使結論更加可信,你舉的例子應該代表本地各類學生。
(2)舉例是否充分
如果你想證實你關於本地的中學沒有能夠使學生具備基本的文字技能的觀點,卻僅僅列舉了你身邊幾個不會實用文書的畢業生做例子,這是遠遠不夠的。你給出的例證越多,聽眾就越可能接受你的看法,同意這種情況不是偶爾發生的個別現象。
(3)是否需對反例做出解釋
如果有人舉出反例,說自己的外甥女是全國優秀畢業生,或者指出本地中學的分數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那麼你認為學校沒有發揮作用的結論就會大打折扣。用舉例來論述問題時,你必須調查和解釋一些顯著的反例。也許這位聽眾的外甥女智商高達175。也許本地中學有一位魅力非凡的老師擔任學校領導。如果你希望能維持自己的觀點,那麼就有義務表明這些例子不是典型事例,以及為什麼在考慮本地大部分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時應該把這些情況除外。
注意你選擇的例子是否會導致人們的習慣性推斷。舉例說明時要避免給人以性別或身份歧視的聯想。在你的例子中是否所有的老板都是男性,而所有的秘書都是女性;是否所有的農民都素質低下,所有的民工都是小偷?如果你舉的例子帶著你看待這個世界時那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一部分聽眾會感到非常不快。但是,如果你認為我們的社會是多元化的、不斷變化的,最好是把姓名、性別、種族和各種角色混合起來,以體現這種多樣性。
引入假設事例時一定要采用某種方式,使聽眾準確無誤地認識到這些都是假設事例。有時候,實際事例與你的目標不太相符,或者你要推測將來的情況,這時可以選取簡短或擴展的假設事例:
你應該怎樣做出投資決定呢?讓我們假設你每月的家庭收入為4000元,每月開支為2800元。讓我向你們說明怎樣計劃餘下的收入,即哪一部分應該投入高流動、低風險的領域,如金融市場或短期國庫券,哪一部分應該用於高風險領域,如投資做貨物貿易。
顯然,假設無法作為證據來支持某個觀點。但是它們有助於闡明道理,因為你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做出不同的假設。前麵的例子表明,你用這種辦法可以使聽眾產生切身的體會。
如果演講者可以肯定聽眾已經接受這些事例,那麼舉例往往非常簡短。這意味著你可以很快提示幾個熟悉的例子。為了澄清一個觀點,你可以這樣說:員工福利部經理處理所有非工資形式的報酬——比如,醫療保險、紅利、利潤分發計劃等。為了證明一項主張,你還需提供大家熟知和廣為接受的例子。
做出選擇時要留心。根據聽眾對事件的熟悉程度決定每個例子的詳細程度,根據你希望造成的效果和自己能夠充分利用的時間來判斷舉例的詳盡程度。最理想的情形是,演講中既包括稍微提及的簡短事例,也包括詳細論述的具體事例。如果選擇適當,這些例子既可以向聽眾表明你的演講主題有多麼廣闊,還可以激發他們深入探討這一問題。
38.闡明觀點的材料要科學
為了給演講準備更充分的材料,我們常常收集許多相關信息。一般情況下這些信息紛繁、雜亂不容易整理。為了讓這些材料易於被聽眾理解和接受,更好地為論點服務,我們應該把證明材料進行科學的整理。
修剪引語以突出某一觀點的核心內容,這種做法完全可以接受。不能接受的做法是對一個人的話大加刪改,結果使它似乎可以用來支持與原話不同的觀點,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觀點。
有一則關於電影評論家的老笑話,電影評論家寫到:這部片子的演技之差簡直讓人驚訝!結果發現電影廣告引用了他的話這部片子……令人驚訝!
不要大幅度刪改原話,使之失去所有的實質內容。實際上很多演講者引用內容空洞的話故意迷惑聽眾,或者給聽眾造成大量引證的印象。一個常見的例子是複述一位權威人士的結論,而沒有包括權威人士得出這個結論的推理過程:關於工作再培訓項目,市長說令人非常失望,財政部部長表示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工會主席認為很失敗。所引證的人物也許是這個問題的權威,但是他們的保守估計也完全可能是在與演講人的問題毫不相幹的其他場合表示的。比如,他們也許抱怨資金不足,而不是反對這一項目的實施。從這些不知就裏的證詞中不可能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很可能這些專家的看法也出現了錯誤。必須告訴聽眾他們是如何得出各自結論的。
(1)指出證明材料的來源
你的論據如果是可靠的,你本人也變得可以信賴。你還可以為聽眾提供他們希望了解的情況。很少有聽眾願意接受研究表明……一項研究發現……一位朋友說……這樣的論斷。為了評價這些看法的正確性,他們希望了解這些信息的來源。
這並不意味著你必須以口頭形式提供條例的腳注,指出它出自哪一本書的第幾頁。你也不必背誦全部的權威參考書目或解釋一項研究的複雜設計。雖然你應該了解自己使用的每一條內容由誰、帶著什麼目的、什麼時候以及怎樣得出的,但是也許你隻需在介紹這些材料時順便提及即可。
(2)變換引導句以產生多變的風格
不要不自覺地形成習慣,千篇一律地引導所有的說明、統計資料、例證等。要精心為每種支持材料準備一係列不同的引導方式。包括如下許多方式:
為了證明這一點……
這一點可以由……來證明
我認為,有句話說得很不錯,他說……
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
提出了對這個問題的一種回答,他去年寫道……
讓我告訴你們一位心理學家布蘭代斯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展的一項研究……
有幾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讓我給你們舉兩個例子:
我馬上就想起了自己/她/他親身經曆過的一件事……
但是,你決定加入引語時,不要用加引號,去掉引號或者在空中畫引號來表示中間的內容是引用別人的話。稍微變換聲音或姿勢,向聽眾表示直接引語什麼時候開始和結束。
39.用統計數據闡述觀點
用統計數據來驗證觀點,可以讓觀點得到更好的闡述。這在演講中經常被用到。在使用統計數據時要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要避免誤導性的統計資料,另外在使用統計數據時還要有選擇性。
準確性是對統計數據最基本的要求。怎樣才能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呢?
(1)資料的收集時間
一定要確保你所收集的證據是最新的。很多事情就像市場上的價格一樣每天都在變化,有時候資料在發表時已經過時了。如果你處理的問題在持續變動中,比如經濟,那最好是向專家請教,以獲得最新的資料來源。
(2)收集資料的原因
收集特定資料的動機可能會影響到這些資料的可信度。某位候選人的工作小組所進行的統計工作是為了表明這位候選人得到了選民的普遍支持,其主要目的在於打擊對手,而不是向公眾展示選舉的實際情況。大部分人對出於強烈的求知欲而進行的調查比較信任。獨立的民意測驗者、時事調查記者、科學家和學者,雖然他們也做不到毫無偏見,但比起商品促銷員或特定目的的鼓吹者,則要客觀多了。
(3)資料的收集者
要對研究人員的資格和能力做調查。資料是由專業的民意調查人員還是由一位直播廣播的主持人收集得來的,是一位大學畢業生還是著名的學者,是廣告代理商還是政府政務小組。
(4)資料的收集方法
盡可能弄清楚一項研究的設計和開展的詳細情況。如果某一條統計材料可以支持你演講主題的某個要點,不要整段引用某個二手材料而感到萬事大吉,要盡可能查找這一研究的原始資料。
首先要做的是比較定義。也許你發現研究的題目表麵上看來非常有用,但是再讀下去就發現,調查人員對兼職工作人員或合格的領導藝術的定義與你的講話內容不相吻合。
檢查他們挑選例證的方式。接受試驗者或者樣本應該隨機挑選,或者通過其他合乎邏輯的、沒有偏差的係統來挑選。
收集資料的方式很多——觀察、實驗,或者通過電話、信件或采訪所進行的調查。如果可能,要查看實際采用的儀器。在麵談或問卷中是否存在誘導性問題或不合實際情況的選項。
通過觀察措辭偏好以及分析和表達材料的方式,即使不是專家,你也能察覺到研究方法中所存在的某種傾向性。
盡量避免誤導性的統計資料。統計資料有時由於選擇的問題常常有誤導性的問題出現。
①未知基準的謬誤
演講人用比例來說明問題,其實是在向聽眾暗示,他已調查了大量人群。實際上,不科學或嚴重失實的證據有時候也會以這種報告方式博取信任。2/3的機械師推薦使用這種合成油,大部分聽眾會把這句話理解為我們調查了全國的300位機械師,其中有200位推薦使用這種合成油。如果把實際情況公之於眾,即他們隻調查了三位機械師,那麼這種推薦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我國80%的犯罪是青少年犯罪,這似乎指出一個嚴峻的問題。這個句子產生的效果顯然比我們今年發生了五起搶劫案,其中四起的案犯是青少年更強。四起案例不能說明已構成犯罪狂潮;而80%則顯得相當猖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