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演講家李燕傑對自己在舊社會度過的少年時代的追溯,旨在勸導聽眾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李燕傑比較詳細地描述了當時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並夾入了自己發自肺腑的感觸與慨歎、增強了演講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說得多不如說得巧
明武宗時,秦藩請求加封陝邊地,而此地在戰略上十分重要,與國家社稷的關係更是緊密相連,但是皇上受人攛掇,已經同意了,叫大學士們起草一個加封的詔書。梁文康奉命起草了這份詔書,他巧妙地采用正話反說的方法表達了勸阻皇帝、改變封地的意見。
他寫到:過去皇太祖曾詔令說:這塊土地不能封給藩王,不是吝嗇,而是考慮到它的地廣物豐,藩王得到後一定會多養士兵馬匹,也一定會因富庶而變得驕縱。如果此時有奸人挑撥引誘,就會行為不軌,有害於國家。現在藩王既然懇請得到這塊土地,那麼就加封給你吧?一旦得此地之後,不要在此收聚奸人,不要在此多養士兵馬匹,不要聽信壞人挑唆,圖謀不軌,擾亂邊境,危害國家。否則,那時想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不可能了。請藩王在此事上慎之又慎,不要疏忽。
皇上看到詔書很憂慮,覺得不把此地封給藩王為好。梁文康在這裏運用了巧妙的說服戰略,從而阻止了土地的濫封。
這個故事說明在說服的過程中,與其喋喋不休地進行勸說,不如通過巧妙的方法進行點撥。前者令人生厭,效果甚微;後者巧妙而簡潔,收效也很顯著。
(3)引用權威人士的話
如何培養沉默性與堅定性呢?我以為必須知道限製自己(黑格爾),哪怕對自己的一次小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高爾基)。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假如你的孩子僅僅受到實現自己願望的訓練,而沒有受到放棄和克製自己某種願望的訓練,他是不會有巨大的意誌的。沒有製動器就不會有汽車。我是十分欣賞這句名言的。沒有製動器,汽車就會像脫韁的野馬,隨時都會墮入死亡的深淵。馬卡連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闡述克製的重要性的。人若沒有製動器,後果也一樣。學校是育人成才的地方,學校也必須安裝製動器。《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渤海造船廠一中學生規矩50條》多是以否定詞不的形式出現的,它們是在場各位同學成才的製動器,你們要熟悉它們,遵守它們,不能走樣。隻有得心應手地使用這些製動器,自覺接受限製,你們才會獲得真正成才的自由。
陳誌雄在這篇論述《青少年要有紮實的心理素質》的演講中,先後引用了黑格爾、高爾基、馬卡連柯三位名家的言論,用來闡述培養沉默性與堅定性的方法。演講者的觀點就是從這三位名家的言論中提取出來的,既對已有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發,又使自己的觀點因為名家的言論而增加了說服的力量。
無論演講者闡發的觀點多麼的標新立異或超常脫俗,其實都是或多或少地被曆史上的名家論述過的。名家的話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而名家所具有的影響力也是恒久存在的。演講者應抓住聽眾內心深處的從上心理,恰當地引用名家權威的論述,讓它們服務於自己理論觀點的論證,加強演講的說服力。
在很多情況下,表麵化的事實並不能作為正確結論的依據,而人們恰恰容易被這些表麵化的事實所迷惑,從而輕率地做出判斷。演講者應當善於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分析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必然結果,用結果的利與弊來說服聽眾,使他們最終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
54.尋找最佳突破點
說服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現象,人生在世,經曆不一,性格不一,學識不一,專業不一,與之相對應的心態、興趣、做事、為人,當然也不一樣。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方麵說明莎氏戲劇中哈姆雷特這個藝術形象的複雜性;另一方麵也說明人和人之間的巨大不同。因此,說服自古以來都在人們相互間的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孔子周遊列國說之於禮,蘇秦張儀連橫合縱於七國之間,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
在美國,當初剛推廣核電站時,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爭論。一些專家認為建核電站是最廉價而安全的發電方法。另一些專家則堅決反對,認為一旦出事故會造成成千上萬人的死亡,而社會上很多民眾一聽到核就聯想到那可怕的蘑菇狀雲和核輻射,很自然地站在反對派的行列中。麵對這一情況,主建派調整了方法,決定不在理論上糾纏,而用簡單的數字說明問題。他們說,在美國幾十年的核能發電實驗史上,從未出現過事故。即使今後出現萬一,造成死亡,也比用其他發電方式致死的人少得多。據福特財團的研究,假定某核電廠每百年發生一次重大事故,可能當場會有1萬人死亡,隨後有1.5萬人喪生;但比在同樣時間燃煤發電所造成的死亡(包括煤礦及運煤事故)要少。在美國,平均每年有140萬人因煤礦意外事故喪生。如此換算一下,用原子能發1000億瓦特的電隻犧牲兩名采鈾礦工,而用燃煤發電要犧牲的煤礦工人則是179人。隻因為煤礦事故比較常見,地點、時間又比較分散,所以人們不會產生恐懼心理。通過這些對比,說明原子能發電大大優於燃煤發電。於是大多數公眾又轉而讚成建站。主建派最終獲得勝利,核電站也就在美國和全世界風行起來。
這是一篇向聽眾論述發展核電站的價值與前途的演講。針對社會上的民眾對於核的淺層理解和偏見,演講者把核能發電與火力發電加以比較,估算核能發電可能帶來的效益和損失,把這個結果和燃煤發電加以權衡,結果得出了核能發電更為優越的結論。這樣的論證方法更容易使聽眾接受自己的論點。
時代進入21世紀,說服更成為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關鍵。說服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比如一些權威言論或經實踐證明的真知灼見,人們自然不說自服,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因某事而說服某人,就必須掌握一些說服的技巧和法則,以提高說服的效率。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在最快的時間內尋找到說服別人的最佳突破點,可以試著從以下幾種方法著手:
(1)了解對方的性格
不同性格的人,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例如,對方是性格急躁的人,還是性格穩重的人;是自負又胸無點墨的人,還是有真才實學又很謙虛的人。了解了對方的性格,就可以按照他的性格特征,有針對性地說服他了。
(2)了解對方的長處
一個人的長處就是他最熟悉、最了解、最易理解的領域。例如,有人對部隊生活比較熟悉,有人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有人擅長文藝,有人擅長體育,有人擅長交際,有人擅長計算等。
在說服人的時候,要從對方的長處入手。
①能和他談到一起去。
②在他所擅長的領域裏,談論起來他容易理解,因此容易說服他。
③能將他的長處作為說服他的一個有利條件。
例如,一個伶牙俐齒、善於交際的人,在分配他做推銷工作時可以說:你在這方麵比別人具有難得的才能,這是發揮你潛在能力的一個最好機會。這樣談既有理有據,又能表現領導者對他的信任,還能引起他對新工作的興趣。
(3)了解對方的興趣
有人喜歡繪畫,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讀書,還有人喜歡下棋、養鳥、集郵、書法、寫作等,人人都喜歡從事和談論其最感興趣的事物。從這裏入手,打開他的話匣子,再對他進行說服,就較容易達到說服的目的。
(4)了解對方的想法
一個人堅持一種想法,絕不是偶然的,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而且他講的道理一般都符合他自己的利益或人之常情。但這常常不是他想要堅持的,隻是不願承認,難以啟齒。如果說服者能真正了解他的苦衷,就能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5)了解對方的情緒
一般來說,影響對方情緒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麵:一是談話前對方因其他事所造成的心緒仍在起作用,二是談話當時對方的注意力還未集中起來,三是對說服者的看法和態度。因此,說服者在開始說服之前,要設法了解他當時的思想動態和情緒,這對說服的成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凡此種種,你都要悉心研究,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說服方式。另外,了解對方是有許多學問的。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就是因為他不仔細研究對方,不研究該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就急忙下結論,還以為一眼看穿了別人。這就像那些粗心的醫生,對病人病情不了解就開了藥方,當然不會有好的效果。
55.與聽眾化為一體
與聽眾化為一體,讓他們在心理上接納你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是演講成功的重要條件。
盡快地,最好是一張口說話便指出自己與聽眾之間有某種直接的關係。如果覺得很榮幸能應邀發表演說,就照實說吧。很多專家和經過精心準備的演講者達不到講話的預期效果,因為他們不懂怎樣向聽眾傳達自己的素質。提綱卡片從手中不小心掉了下來,念出講稿內容時聲音發顫,不停地擺弄手中的任何東西都說明發言人缺乏自信。沒有表情的麵容和平鋪直敘的腔調可能使聽眾覺得你在輕視他們或者來意不善。猶豫不決和優柔寡斷有時被看作沒有主見或不誠實。單調、乏味、千篇一律的演講是缺乏熱誠。為了讓聽眾把你看作可靠的信息來源或接受你的觀點,你要不斷地努力提高以上所有方麵的問題。
二戰期間,盟軍炮火曾猛烈襲擊德國魯爾工業區,致使許多無辜民眾喪命,這引起德國民眾的極端痛恨。
戰爭結束前的一天,一架英國飛機被擊落,兩名軍人被迫跳傘,一落地就被德國警察俘虜了。年輕人魯美德尼跑到市中心廣場上看熱鬧,隻見警察押回了兩名英國戰俘,正在廣場上等汽車,準備把戰俘押到戰俘營裏去。
英國兵跳傘時很多人正在幹活,他們順手抄起草叉、鐵鍁等工具,一窩蜂地跑來了,一見到英國戰俘,他們立即想起了盟軍對德國城市的猛烈轟炸,想起了那些悲慘死去的親人,便憤怒地喊道:殺死他們!幹掉他們!
人們群情激憤,高舉工具,步步緊逼。兩名戰俘不過才19歲,他們看上去驚恐萬狀。兩名警察也抵擋不住操著草叉和鐵鍁的憤怒人群。
就在這時,魯美德尼跑到戰俘和人群之間,大喊著讓人們住手。人們不願意傷害這個年輕人,向後麵退了退。魯美德尼高聲講道:看看這兩個戰俘吧!他們還隻是孩子!他們和你們自己的孩子沒什麼兩樣,他們做的也正是你們的孩子正在做的——為各自的國家而戰。要是你們的孩子在敵國中彈,做了戰俘,你們也不想讓那裏的人們把他們殺掉。所以,請你們不要傷害這倆孩子。
人們聽著,先是感到驚異,繼而羞愧,最後一位婦士說:竟是個年輕人告訴咱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人群漸漸散開了。英軍戰俘得救了,他們臉上流露出寬慰和感激之情。
一番簡短的演講竟然救了兩條性命,原因在於魯美德尼的演講情理交融,說服力強。他先從英國戰俘的年齡說起,使聽眾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從而激發其同情心,為進一步說理打下基礎;隨後將戰俘和聽眾的孩子擺在同一位置,闡明為各自的國家而戰便是不該殺死他們的理由,語言簡潔有力,卻能引發聽眾思考;緊接著,用假設條件句誘導聽眾進行換位思考,誰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被殺掉;最後,提出號召,徹底打消了人們殺死戰俘的念頭,拯救了兩條性命。可見,水激石則鳴,情理交融的演講往往能迸發出巨大的說服力量。
當哈羅德麥克米蘭在印第安納州綠堡的德堡大學向畢業班講話時,第一句就打開了溝通的線路:
我很感激各位親切的歡迎詞。他說,身為大英國的首相,應邀前來貴大學,實非尋常等閑之事。不過我感覺,本人當前的政府職位,恐怕不是各位盛邀的主因。接著,他提到自己的母親是英國人,出生於印第安納州,而父親則是德堡大學首屆畢業生。
我可以向各位保證,我深以與德堡大學有關聯為榮,他說,並以能重振老家的傳統為榮。
無疑,麥克米蘭提到美國學校以及他母親和身為先驅的父親所知悉的美國式生活,即刻就替自己贏得了友誼。簡單化了。
56.立竿見影的演講技巧
說服性演講不同於說明性演講隻是把有關信息清楚明白地告訴聽眾,使聽眾有所知而已,它需要進一步說服聽眾信賴並且最終接受道理。如果說,說明性演講隻是一種信息的溝通,那麼說服性演講則是一種心靈的溝通、情感的溝通,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演講。
二戰期間,一支B-17轟炸空襲小隊完成任務後,飛回了在英國考文垂的基地。在慶祝大家依然活著時,更令他們期待的是,下次任務成功後,他們便可以解甲還鄉,成為眾人眼中的戰爭英雄。最後一次任務將打擊的目標是德國不萊梅的一個戰鬥機製造廠。不萊梅的德軍重重設置了許多高射炮,再加上天氣不好與大夥渴望盡快返家的情緒等因素,使得此次任務格外艱巨與複雜。
丹尼斯中校臨危受命,為了不傷及無辜,他命令轟炸機隊在不萊梅上空繞一圈回來再投彈。
繞一圈回來再投彈?在如此情況下,龐大的機群繞一圈,無疑的是將自己和所有的戰友送上死亡區。飛行員們產生了分歧:有的隻是交差應付一下,然後早些返家;有的跪著悲鳴地喊道:我可不想死。麵對混亂的局麵,丹尼斯鎮定地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演講道:
大家的心情我很理解,我和你們一樣,完成了這次任務就可以退伍了,但現今為止,這場該死的戰爭已讓幾千萬平民喪生,我們的目標附近會有好幾萬平民,他們的處境非常危險,我們如果胡亂一投,應付了事,就會有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被埋在廢墟下。我們作為一支象征正義的部隊,怎麼能這樣做?
夥計們,我們早就了解,製造廠的旁邊到處是學校和醫院,如果我們將炸彈胡亂一投,許多無辜的德國平民就會喪生。作為最後一次任務,我們是否能為自己的作戰曆史留下完美的句號呢?現在,不管怎樣的危險和困難,我們都要克服!我們目的有兩個:一是精確摧毀敵軍的製造廠;二是挽救更多的平民。
我們的決定不僅僅是為了一架飛機,在我們的背後是一群飛行、戰鬥、死亡在敵人上空英勇無畏的戰友,我們應該為他們在戰爭中的人性態度負責!英雄其實也都是凡人。如果我們退縮或者應付了事,不僅會讓我們的戰友白白犧牲。我們自己也難以生還,當英雄還是當令人唾棄的失敗者,就掌握在你們手裏!
聽到這裏,飛行員們士氣高漲,滿懷激情地投入了戰鬥。在軍心渙散的緊要關頭,丹尼斯憑著超人的膽識和卓越的口才,徹底說服了戰士們。那麼,他的演說何以立竿見影呢?
丹尼斯麵對渙散的士兵,首先放下長官架子,用一句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和你們一樣,完成任務就可以退伍了作為開場白,把自己擺到了士兵中間,贏得了士兵的認同感。接著,丹尼斯闡明任務目的,指出胡亂一投將會造成嚴重後果,不但違背保衛民眾的初衷,還會為自己的飛行曆史留下永久恥辱,將忠誠、責任壓在了士兵們的肩上。最後,丹尼斯指出英雄也是凡人,當個英雄並不是神話,若能圓滿完成任務,就是英雄。反之不但會讓戰友白白犧牲,自己生命也無保障,成為徹底的失敗者。他用簡潔語言把兩種結果進行了鮮明對比,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從而獲得了演講的成功。
57.演講巧妙使用道具
演講好比是炒菜,炒菜時要是少了鹽、味精等作料,那菜便淡而無味了。演講也是這樣,如果從頭到尾都枯燥無味平淡無奇,那麼這樣的演講注定不會受到歡迎。不過,假如我們能像魯迅那樣,紿演講加點作料的話,便會把演講變成誘人的美味了——
1930年,魯迅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作了題為繪畫雜論的演講。當時,中國市儈主義者很喜歡月份牌上的病態的女性。魯迅嚴厲地指出這是一種畸形的審美觀,並痛切針砭了這種畫除了技巧不純外,它的內容尤其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