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林肯在一次演講時,有人遞給他一張紙條。他一看上麵隻有兩個字:傻瓜。他臉上掠過一絲陰雲,但很快鎮靜地說:我收到過許多匿名信,全都隻有正文,不見署名。而今天正好相反,剛才有位傻瓜先生隻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卻忘了給我寫信。說完,聽眾大笑,他便繼續演講。
演講中,聽眾會有些什麼反應,這是難以預料和把握的,有時還會遇到某種挑戰和刺激,甚至演講者自己也會出點什麼洋相,就像有人寫紙條罵林肯是傻瓜,那位講課老師的腰帶掉了下來之類的幹擾,確實難以預料和把握。如果演講者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和興趣,當然就會越講越帶勁,越有信心。但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的演講遇到了被聽眾冷落的尷尬局麵,這時,你千萬不要灰心喪氣,隻要你能準確判斷問題出在哪兒,隻要你有幽默感、應變力,那就有了出奇製勝的法寶。
一位宣傳幹部應邀在某廠每周一次的幹部學習日上作專題形勢教育報告。講了兩次之後,他意識到自己講的效果不怎麼好。許多聽眾都顯得有些厭煩,有的幹脆打起呼嚕來。在準備講第三個專題的時候,他想到了應當發揮一下幽默的作用,活躍一下氣氛。為此,他特意遲到了3分鍾,並急匆匆走上講台,麵帶歉意地說:對不起,同誌們,我遲到了。我為什麼來晚了呢?說起來不好意思。這幾天,我愛人總是失眠,睡不著覺。為了給她催眠,到這兒來之前,我特地給她作了個報告。你們猜怎麼著?還真靈!我的報告剛開了個頭兒,她聽著聽著就呼呼地睡著了,可我還是一個勁地在講,所以遲到了……
大家聽了,大笑不止。在笑聲中,大家接受了他這詼諧有趣的自我批評,同時也感到自己不應當在聽報告時打瞌睡。隨後,這位幹部開講後,引用穿插了一些比較誇張的趣聞笑話,竟使本來枯燥乏味的報告大為改觀,贏得了滿堂喝彩。
67.機智巧妙地應付尷尬
在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敏捷。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有必要學會控製環境,也就是要隨機應變,機智巧妙地應付尷尬,甚至將尷尬留給對方。
如果情況突變,發生意外,搞得你措手不及,陷入窘境,那你就要隨機應變,順水推舟。
一位演講者對聽眾說:男人,像大拇指(做手勢);女人,像小指頭兒……這下子,全場嘩然,女聽眾們強烈反對他的比喻,他沒法再講下去了。怎麼辦,他立刻補充說:女士們,人的大拇指粗壯有力,而小手指卻纖細、靈巧、可愛,不知哪位女士願意顛倒過來?一句話平息了女聽眾的憤怒,一個個相視而笑,心悅誠服了。
前蘇聯中央電視台的女播音員瓦蓮金姆列昂節耶娃在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和她在電視播音中善於隨機應變、別開生麵分不開。一次她主持少兒節目,她還沒開口,那隻準備給觀眾看的鵝就叫了起來。這可怎麼辦,她即興發揮道:小朋友們,你們聽見了嗎?咱們今天請的客人已經等得不耐煩了,那麼節目就開始吧!觀眾笑得前仰後合,惟一沒笑的就是坐在攝像機前的列昂節耶娃。
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要給觀眾介紹一位著名學者。畫麵開始播出,客人來到他的跟前,可就在這時,他把人家的名字給忘了。如果問人家叫什麼名字,這實在不好,但這裏又必須對觀眾介紹這位客人的姓名。這怎麼辦呢?他靈機一動,微笑著說:請您先對我們的電視觀眾作一下自我介紹,好嗎?這樣就使節目順利地播出了。
《正大綜藝》的某節目主持人有一次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演出時,下台階時摔了下來,這的確令人難堪。但她很沉著地爬了起來,對台下的觀眾說:真是馬有失蹄,人有失足呀,我剛才的獅子滾繡球節目滾得還不夠熟練吧?看來這次演出的台階不那麼好下哩,但台上的節目會很精彩的,不信,你們瞧他們。這段即興講話表現了她隨機應變的能力,因而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著名詩人莫非應邀到首都師範大學中文係作家班舉辦學術講座。詩人講到自己的詩作時,準備朗誦一段,可詩稿卻放在一個學員的課桌上,詩人便走下講台去拿。由於是階梯式教室,詩人上台階時,一不留神一個趔趄倒在第二級台階上,學員們頓時哄堂大笑。詩人穩住身了,轉向學員,指著台階說:你們看,上升一個台階多麼不易,生活是這樣,作詩亦如此。這一哲理性的話語頓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詩人笑了笑,接著說,一次不成功不要緊,再努力!說著,裝著用力的樣子走上講台,繼續他的講座。
據說,有一次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對周恩來總理說:我發現你們中國人走路都喜歡躬著背,而我們美國人走路大都是挺著胸!這是為什麼?對基辛格這句話首先要做出準確的判斷,是惡意,還是玩笑?不能說這話是十分友善之談,但也沒有明顯的惡意,氣氛和情緒並不是對立的,說的情況基本屬實,話語本身帶有調侃的色彩。所以,回答也要用調侃的口吻,恰如其分。周恩來當然具有很敏銳的反饋意識,他回答說:這個好理解,我們中國人在走上坡路,當然是躬著背的;你們美國人在走下坡路,當然是挺著胸的。說完,哈哈大笑。周總理的應變確實敏銳,分寸掌握得十分恰當,既有反唇相譏的意味,又帶有半開玩笑的情趣,既不影響談話的友好氣氛,又表現了自信的力量。
慈禧愛看京戲,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員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要什麼?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
旁邊的李蓮英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李蓮英的應變巧在借題發揮,將錯就錯。對於錯誤生硬地扳正或否認,都是不圓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錯誤說圓方見應變的急或智。
68.演講要善於靈活應變
應變與控場是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根據現場情況的變化,對演講內容、方法、時間靈活作出調整,對意外情況及時作出應對及處理,對聽眾的情緒及注意力進行有效控製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演講者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演講,由於對象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即使是同一個演講者和同樣的演講內容,情況也會大不一樣。此外,意料不到的事情也會時常發生。對此,演講者如果不善於靈活應變,遇到問題束手無策,以致場上失控,這樣會使演講無法順利進行,即使勉強完成,效果也不會好。因此,每個演講者都應該培養和提高自己的靈活應變能力。
下麵著重介紹演講者應掌握的方法與技巧。
(1)遇到意外情況怎麼辦
人們在演講中,有時也會遇到一些意外的情況發生,這些意外不是演講者自身失誤造成的,也不是聽眾故意搗亂所為,主要是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擴音器突然啞了,照明燈突然滅了,聽眾中突然有人暈倒,有人不小心跌倒了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演講者除了請有關人員協助處理外,如修理線路,送病人上醫院等,其實也很需要用聰明才智去消除意外帶來的影響。
據說,馬季和趙炎有一次在山東濰坊市表演相聲《吹牛》,兩人正吹得不可開交時,禮堂棚上有一盞大燈突然炸裂,玻璃碎片向四處散落,聽眾驚得抱頭叫了起來。眼看一場精彩的演出毀於一旦,馬季靈機一動,把這情景巧妙自然地轉化為相聲的內容,他用手指著天棚說: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吊燈吹碎!真可謂妙語驚四座,全場爆發出海濤般的掌聲。
演講不也需要這種急才嗎!美國前總統裏根可以說是一位頗有急才的政治家。據說,他有一次在白宮的鋼琴演奏會上發表講話,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觀眾發出驚叫。南希靈活地爬了起來,在200多名賓客的熱烈掌聲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講話的裏根看到夫人並未受傷,就俏皮地說道:親愛的,我告訴過你,隻有在沒有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能這樣表演。這裏,裏根是用幽默遮掩夫人的窘態,同時也是為了緩解會場緊張氣氛,使演講能順利進行下去。
無獨有偶,曾任大連市市長的薄熙來有一次出席大連星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大幹50天,確保11月份封頂誓師大會。儀式正在進行時,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灣總指揮老寧的座椅突然倒下,寧總指揮從上麵摔了下來,台上台下一時轟然。這時薄熙來對大家說道:今天的誓師大會開得很好,大家的決心很大,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你們看,你們的總指揮已經坐不住了!這裏,薄熙來是將突發事情巧妙地融入到演講主題中,頓時全場開懷大笑,笑聲將原先的尷尬氣氛一掃而光,代之以高漲的熱情。
(2)準備的講稿不適用怎麼辦
在演講中,演講者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是聽眾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超出了演講者演講的範圍;二是準備的講稿內容與前麵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有許多重複之處;三是從前麵演講者的演講中獲得了新的啟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四是會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準備的講稿完全不適用。
碰到上述情形,演講者應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對聽眾提出的問題,演講者可以從三個方麵考慮和處理首先,要好好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能否回答?如果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但如果缺乏準備不能回答,你千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而應該這樣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問題,我沒仔細研究過,但我很樂意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
其次,還要進一步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有沒有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麼時候回答合適?又有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還是單獨回答為好?如果有必要馬上回答,就馬上回答,趁熱打鐵;如果問題是自己準備要講的,但還沒講到,你可以這樣回答聽眾:這個問題一會兒就講到,先暫且不作回答。如果問題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那你不妨說:會後我會答複你。
最後,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自己的講題有關?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演講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會把問題扯遠,分散演講的中心,那就要避免會上回答。但你務必要這樣對聽眾說:你提的問題我會後一定答複你。這樣才不會使提問者掃興。
對內容重複的問題,演講者可以作這樣的處理
①是對相同的看法、論述略去不說,隻說與眾不同的那一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大家對某某問題都講得很詳細深入了,這裏我隻想作一點補充……或者說這裏我隻想就某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等。
②是對相同的事例略去詳細描述,隻作總結性、過渡性的評議。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不少人都詳細講述了×××的事跡。的確,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能舉出新的事例是最好不過了。
對最後兩種情形,演講者需要放棄原講稿,重新組織演講內容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時間充足的話可重新寫出講稿。二是時間倉促的話,可列出提綱,作即席演講。這裏不妨舉個最為突出的例子。
1955年,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會議開幕後不久便出現了分歧。一些國家的代表因偏見或不明真相,攻擊中國在邊境省份設自治區是對鄰國的顛覆,並提出華僑雙重國籍等問題。這時,人們把目光轉向周恩來,有的同情,有的焦慮,有的幸災樂禍。麵對這突發情況,周恩來推後了發言時間,將原講稿印成書麵材料發給與會代表,然後重新趕寫講稿。在聽完大多數國家代表發言後,周總理才從容走上講台,針對新的情況作了如下演講:
首先,不同的思想和社會製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亞非會議既然不排斥任何人,為什麼我們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
次之,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但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
第三,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新中國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中國境內有傣族存在,就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就像緬甸有撣族自治邦一樣,怎能說是威脅了鄰邦呢?
為了不使會議有爭議,中國決定不在會議上提出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和沿海島嶼,以及中國在聯合國席位問題,盡管中國的要求完全是正義的。
他的話音剛落,全場便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印度總理、緬甸總理等人紛紛離開座位,過去與周恩來握手;一些起初對中國不友好的代表也稱讚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和解的。的確,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他的演講不僅解開了亞非國家之間的隔閡,而且還贏得了亞非朋友對中國的信任,促進了會議的成功。從這個例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演講作為武器,其力量是何等巨大!同時也可以看到,根據新的情況靈活調整演講內容是多麼重要!如果周總理不善於應變,照搬原講稿發言,就不會有演講的成功。上述靈活應變的方法與技巧是每個演講者必須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