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荷爾普先生經過仔細觀察中國人後寫道:“那些孔夫子的子孫們朝拜皇帝的時候,局促不安,像是得了精神恐慌症。這種情況完全類似我們英國人。這些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顯得恭謹而局促。”
國王阿爾伯特一世是那種性情平靜卻相當孤僻的人。他曾經努力與這種膽怯和靦腆作鬥爭,但結果既不能將它們戰勝,也無法將它們隱瞞。他的傳記作家在解釋這些事情時說:“性格靦腆者,如果有必要的自信心和適度的自豪感的話,往往會使他看上去和藹可親。”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也具有這種特征。牛頓先生也是他那個時代最為靦腆的人了。為了不致使自己出名,他的一些偉大發現,多年也不對外公開。比如他發現了二項式原理,這一原理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價值,但牛頓由於擔心為名所累,為此猶豫了很多年。他的萬有引力定律也是許多年以後才予以公開。他把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理論問題告訴科林斯時,他不準科林斯在《哲學會刊》上把自己的名字公諸於眾。他說:“我厭惡提高我的知名度。”
有關莎士比亞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一些史料中查得,他也非常靦腆。他的戲劇風格早已傳遍全球,但他自己從未編輯、修訂或授權出版他的任何一本劇本。傳諸於世的所有有關莎士比亞劇本上的不同日期,都是他人的偽造。在自己創作的劇本中,他往往扮演末流角色。他一向淡泊名利,更反對同時代的人們給他太多的虛榮。就在自己的創作激情已經消退的時候,他悄然隱退了。當時他大約40歲。在隨後的歲月中,他在中部地區的一個小鎮上住了下來,過著默默無聞的生活。這一切都足以證明了他的羞怯和謙卑。莎士比亞的羞怯還表現在他的作品裏,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在他的寫作生涯中,莎士比亞在情感與道德方麵的天賦都得到極為豐富的展示。但有關希望方麵的文字卻極為罕見,即使出現,也是采用一種令人沮喪、使人絕望的語調。比如這樣的句子:
真正的痛苦無藥可治,
即使希望也是微茫?
莎士比亞的許多十四行詩都凝聚著這種使人精神苦悶、絕望的情感。他似乎在為自己的靦腆而痛苦;為自己當演員的職業而哀傷;他不敢相信自己,絕望的感覺時時襲擾著他,無限的情感似乎錯置在他身上;是什麼讓他感到生活的虛無呢?
人們很難理解,作為一個演員,經常在觀眾麵前拋頭露麵,按理說這應該有助於他戰勝靦腆,但與生俱來的東西往往很不容易戰勝。
與莎士比亞的情形一樣,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查爾斯·馬修先生每天晚上都在大型的晚會上表演,然而他卻是最為靦腆的人。他妻子說他顯得“羞怯”,如果有人認出他來,他會拘謹局促。在街上散步的時候,如果聽到有誰在低聲地叫他的名字,他就不敢看人。臉上也會流露出極不自然的神色。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勳爵也是一位羞怯者。他的一位傳記作家寫道,有一次拜倫正在南威爾市拜訪比戈特夫人,當他看到一些陌生人走過來時,他便從窗子裏跳了出去躲到草叢裏。
大主教霍特雷也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青少年時期,霍特雷深受羞怯感之苦。在牛津的時候,他老穿著白色粗糙的襯衫,頭戴白帽。人們都叫他“白熊”,他自己的行為舉止笨手笨腳,與這個綽號非常相稱。有人勸他,注意模仿那些舉止優雅的人在生活中的行為動作,這樣可以改掉自己一些不文雅的舉動。可是當他照著這樣去做的時候,他反而更加羞怯。
這樣一來,霍特雷徹底喪失了信心。此後,他盡力不再想有關行為舉止的事,對別人的評價和看法盡量也滿不在乎。如此一來,他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竟擺脫了多年來一直折磨著他的害羞,他的行為舉止也自然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