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3 / 3)

陳景潤平靜地說:“那麼,你們就整死我吧!我是不會對不起我的老師的。 ”十年動亂結束後,華羅庚在提起這件事情時,還十分感激陳景潤, 稱讚他是自己學生之間品格最好的一個。

陳景潤恪守“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古訓,堅決不做傷害華羅庚並有損於自己人格和尊嚴的事,拒絕了那些人的無理要求。他對自己的恩師尊敬有加,且在形勢異常險惡的情況下,也堅持不改自己的初衷,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

陳景潤的愛國情結

1977 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 人參加,參加者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 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做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台灣占據著。

院領導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回信。 ”

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複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曆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係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台灣占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隻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

《陳景潤》節選

沈世豪

1978年春天,耐人品味而又令人蕩氣回腸。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敬佩鄧小平這位偉大政治家的戰略目光,他複出之後,一是旗幟鮮明地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莫道浮雲能蔽日,我喚東風掃長天”, 向禁錮全黨全國人民思想的“兩個凡是”發出強有力的挑戰,為解放思想掃清了道路;二是親自領導了科學教育文化的撥亂反正,呼喚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又一個群星燦爛的“科學的春天”。

3月 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陳景潤應邀出席了大會。

盛況空前。劫後餘生的中國科學界的群英,重新彙聚在一起,他們中的不少人還來不及撫平心靈和肉體的創傷,便匆匆消融在春光萬頃的百花園中了。

陳景潤第一次看到了鄧小平,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主席台上那熟悉的麵孔,聚精會神地聆聽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激動人心的講話。陣陣掌聲如浪濤,直落心田深處。陳景潤一直在尋思:鄧小平的話,幾乎把他多年來心裏想說的全講出來了。入情入理,入耳入心。北京餘寒未盡,但期盼已久的春天,真的來了。

李可染拜師齊白石

李可染(1907—1989),別名李永順,生於江蘇徐州,中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李可染自幼習畫,深受潘天壽、林風眠影響,並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學畫,曾在多所藝術院校任教。李可染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1946年,李可染藝術生涯中的又一關鍵時刻出現了,兩份聘書同時送達他的手中。一份是母校杭州國立藝專發來的聘書,一份是徐悲鴻請他去北平國立藝專的聘書。李可染對母校感情深厚,回母校工作可以了他的心願,而後者卻更有吸引力,北平是中國文化古城,有故宮藏畫,還有李可染素來仰慕的大師齊白石、黃賓虹。在當時的李可染心中,北平幾乎就是一流藝術的代名詞,於是他選擇北上。

此時李可染40歲,已多次舉辦畫展,獲得徐悲鴻、郭沫若、田漢、沈鈞儒等名家的廣泛好評,在中國畫壇已有較高聲譽。到北平不久,經徐悲鴻引薦,李可染見到了心儀已久的 80多歲高齡的齊白石,表達了自己想拜師求教的心情。1947年春,李可染帶了 20張畫第二次拜見齊白石,由此引出一段動人的故事。

當時,齊白石正在躺椅上養神,畫送到手邊,他便順手接過。起初他還是半躺著看,待看了兩張以後,他已不由自主地坐了起來,再繼續看,齊老眼裏放出亮光,身子也隨著站了起來,邊看邊說:“這才是大寫意呢!”

齊白石晚年有個習慣,認畫不認人,看完畫以後,他將注意力轉移到李可染身上,問:“你就是李可染?”

李可染趕忙答應。齊老高興了,讚許道:“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跡,沒想到 30年後看到你這個年輕人的畫。 ”

徐青藤即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花鳥、山水畫家,其畫以用筆豪放恣縱、瀟灑飄逸而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極大影響。齊白石生平十分推崇徐渭,由此可見他對李可染的賞識。

接著,齊老滿含深意地說:“但我看你的畫像是寫草書,我一輩子都想寫草書,可我現在還在寫正楷……”就這樣,二人以畫為橋,一下子變得十分親近。

李可染告辭時,齊老留他吃飯,李可染再三推辭,齊老動了氣,對正要邁出門檻的李可染大聲說:“你走吧!”這時,齊老家人示意李可染:你要聽齊老的,留下吧。從此,齊白石與李可染結下不解之緣。

李可染對拜師一事非常看重,認為拜師儀式必須鄭重其事,所以拖了一段時間。齊白石卻等不及了,有一次他問李可染:“你願不願拜師?”

李可染忙說:“您早就是我的老師了。”齊白石會錯了意,心情鬱悶,不時地對身邊的護士念叨:“李可染這個年輕人,他不會拜我做老師的,他的成就將來會很高。”

這話傳到李可染耳中,他急忙去見齊老,解釋原因。齊老心直口快,連聲說:“什麼也不需要,什麼也不需要。”

李可染茅塞頓開,當天在齊老第三子齊子如陪同下執弟子禮。齊白石連忙站起,扶李可染起來,高興之餘,眼睛都有點濕潤,喃喃地說:“你呀,是一個千秋萬世的人哪!”此後,李可染便正式成為齊白石的得意弟子。10年功夫,盡得齊師藝術精髓。

齊白石將晚年收弟子視為人生一大快事,對李可染十分推重。他曾畫《五蟹圖》送給李可染,上麵題句:“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書畫可以橫行也。”李可染畫一幅寫意人物《瓜架老人圖》,畫的是一位老人在瓜架下乘涼打盹,整幅畫超脫秀逸,卓爾不群。齊白石看後,連連稱讚,題句曰:

“可染弟畫此幅,作為青藤圖可矣。若使青藤老人自為之,恐無此超逸也。 ”齊白石還在《耙草歇牛圖》上題:“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間以後繼起高手。八十七歲白石丁亥。”

李可染對齊白石有著深厚的感情,直到晚年仍念叨著齊白石。他多次提及:“我在齊白石老師家學畫 10年,主要學他的創作態度和筆墨功夫。 ”“我師從齊白石,最大的心得是線條不能快。好的線條要完全主動,要完全控製,控製到每一點,達到積點成線的程度。”

李可染學的是齊白石的精髓,卻不是齊白石所畫題材。常入齊老畫麵的蝦、蟹之類便很少出現在李可染畫中。他在畫《雨亦奇》時倒是想到齊師的《雨餘山》,但齊白石用的是點法,李可染則借用水彩及沒骨花卉中的染法,將畫刻畫得相當柔和,充分描繪出“如絲如霧濕人衣”的江南細雨。

從李可染隆重地拜師到懷念恩師,其間真摯的情誼感人肺腑,也足以見他尊師重道的優秀品德。師恩如山,我們應銘記於心!

李可染的音樂情結

李可染的藝術世界充溢著大自然的萬籟音響,而這個萬籟奏鳴的世界在他童年時代已經潛入了他易感的心靈之中。

小時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聲音,是一個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此後,每當聽到那悠長的、淒心楚楚的曲調,他便怦然心動,幾乎落淚。

他常常暗隨琴師,聽他拉琴,默記弦音,深夜始歸。11歲的可染從此諳識不少民間曲調,還自製了一把小胡琴,並拉得一手好琴。

42歲那年,李可染畫過一幅現實題材的寫意人物畫《賣唱圖》。這幅畫在他一係列古典人物畫中顯得尤為特別。“月兒彎彎照九洲,幾家歡樂幾家愁。”為女孩伴奏的盲琴師顫動的手指觸動著琴弦,似正傳出聲聲不斷、如泣如訴、萬分悲涼的琴聲。那種真情實感,當是畫家糅進了自己童年時代久已潛存的心音。

李可染的藝術特色

李可染從 1943年開始從事中國畫教學和創作工作,後來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

20世紀 50年代,國畫界變革的呼聲日高,提倡新國畫。於是 1954年後李可染以造化為師,屢下江南,探索“光”與“墨”的變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可以以黑、滿、崛、澀來概括其藝術內涵,為水墨世界開創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紮實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讓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國山水。一種範寬式的飽滿構圖,山勢迎麵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麵的每一個角落,在一張紙上,表現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李可染的水墨畫一掃逸筆優雅的文人積習,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深深地抓住了人們的視覺。而在這悲愴旋律的製約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的淒迷的基調所吸引。李可染山水畫的價值,主要是他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圖式,並且表現出了渾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李可染著有《談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