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方小吃極為豐富,經過長期的經營與發展,形成了幾個重要的小吃文化區: 基隆小吃以基隆奠濟宮廟口為主的小吃區,最著名的包括天婦羅、原汁豬腳、紅燒鰻魚羹、八寶冬粉以及泡泡冰等。 新竹小吃以城隍廟口為主體的新竹小吃,以米粉、貢丸、肉丸最為著名,此外,知高飯、桂花魚翅、新埔叛條、客家煙腸等等,也都獨具風味。 中部小吃台灣中部的小吃,以台中、彰化、鹿港等地為主,主要的小吃有太陽餅、豐仁冰、剝骨鵝肉、番薯包、貓鼠麵、筒仔米糕、豬腳、彰化肉圓、麵線糊、蝦猴、狀元果……等。 台南小吃古都府城是台灣民俗風味最濃厚的地區,傳統的小吃更是膾炙人口,棺材板、鱔魚意麵、蚵仔煎、擔仔麵、菱角酥、碗米果、米粽、小寶肉粽、蝦卷、蝦餃、石頭火鍋、東山鴨頭…… 高屏小吃台灣最南的高雄、屏東兩地,出名的小吃以客家口味為主,如美濃叛條、美濃水鴨公、美濃豬腳、萬巒豬腳,都屬客家地方的特產。另外有因海而生的小吃,像旗津海鮮、浮水魚羹、鳥魚仔、東港海產等,其他方麵則包括蜂蜜、羊肉、豆瓣醬……等等。 宜花小吃開發較晚的宜蘭和花蓮,小吃方麵受到當地影響最大,宜蘭鴨腸、膽肝,明顯是宜蘭季風的產物,花蓮薯、羊羹……都受到原住民的影響。 澎湖小吃澎湖的小吃也充分反映地理特色,各樣的海產表明當地的漁業發達,花生糖則因花生是當地最主要的作物而成地方特產。

【香港的特色食俗】

香港的民間飲食,很多是由內地傳過來的。例如“五蛇羹”,頗有名,就源自廣州。香港很多粵菜酒館都有蛇宴,蛇宴中照例有一款“太史五蛇羹”。為什麼蛇羹前要加“太史”二字?原來,在清末,廣州河南江家有位名叫江孔殷的文人,中了翰林,人們都高興地稱他為“江太史”。江孔殷好客,又好食,自稱美食家,常在家宴請。前來赴宴的大多是官紳名流。宴會高潮之際,江孔殷照例上一道蛇羹。這種蛇羹除有五蛇肉外,還有貓肉和雞肉,以及冬菇、鮑魚、雲耳等,皆滋補食品、營養特別好,眾人稱絕。這些赴宴的名流中,不乏有經營酒家者,回去後,按照江家蛇羹製法,在自己酒家出售,還在報上刊登廣告,說是照江太史蛇羹製法烹製,取名“太史蛇羹”。其他酒家看到報上如此宣傳“太史蛇羹”,也效法仿製,稱“太史蛇羹”,這樣,“太史蛇羹”之名就流行起來。 又如“糯米雞”,也是由廣州傳到香港的。最早在香港正式出售“糯米雞”的酒家,叫隨園酒家,是當地惟一真正的園林酒家。總的說來,“糯米雞”的做法還不算複雜:先把生糯米浸透,爾後用料包好、隔水蒸,至其熟。糯米在蒸熟成飯時,餡內的雞汁漸漸滲入糯米飯。所以口味特別好,很受歡迎。不過,後來香港的“糯米雞”製作比較簡單,隻是以荷葉包糯米飯而已,和以往嚴格意義的“糯米雞”頗不一樣了。

當然,有的食俗從內地過來的時間長了,也便漸漸有香港自己的特色了,成為香港食俗的一種。例如在香港,有一種吃“招牌飯”的食俗。一些香港飯店的食譜上,後來還印有“招牌飯”的菜名。所謂“招牌飯”,其實是由當年的“三星飯”演變而來的。而所謂的“三星”,就是佐飯的三種不同的肉類菜肴,如叉燒、油雞、燒鴨等,有時也有以燒腸、燒肉、排骨為佐食之菜的。各店的用料不一,就是早午晚各餐的用料也不盡一致。原因十分簡單,就是“三星飯”,隻須有三種不同的肉料便可。茶酒商店賣“三星飯”,主要是做招牌的意思。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迄今為止,相當部分茶館飯店仍經營“三星飯”或“招牌飯”。以三種不同佳肴置於飯上,不僅對顧客來說經濟實惠,店主也獲利。店家還借川流不息的人流,向外界介紹各種商品信息。 如果說,還有什麼更能體現香港特色的食俗的話,那可能要數吃“及第粥”了。舊時,香港人要為子女做生日,讓孩子高興一番,一般都要到店裏去吃“及第粥”。這是開始於科舉時代風俗。是時,父母們希望孩子在科舉中獲得好名次,都要帶孩子到店裏喝“及第粥”,取意“狀元及第”。或者說,雖無要孩子必中狀元之意,但也希望借此機會,促進他們用功學習。開始,隻有男孩子生日才吃“及第粥”,後來女子也上學了,所以父母也帶女兒去店堂吃“及第粥”。“及第粥”最先也並非出現於粥品店,而是出現於飯店或酒家。因為飯店或酒家都有“炒及第”和“青菜及第湯”兩個菜,後來一些粥店用“炒及第”和“及第湯”的材料來煮成粥品,才有“及第粥”之名。“及第粥”的用料十分簡單,主要是豬雜,豬雜包括豬腰、豬肚、豬腸等,“豬雜”又俗稱“雜底”。“炒及第”正是“炒雜底”的雅稱。

【雲南的過橋米線】

有人說,到雲南不領教一下“過橋米線”,算不得到過雲南。“過橋米線”配菜很講究:一大碗熱雞湯,一中碗米線(用大米製成麵條狀的食物),還有切成薄片的生雞脯、豬裏脊肉、豬肝、腰花等。湯滾油厚,蓋住湯裏的熱氣,吃時將肉片等逐一氽入湯中燙熱,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攪拌後即可過橋(走較遠的路)而食。 相傳從前雲南有個秀才,為了赴考,獨自寄住在一個湖中小島的亭宇裏,與市隔離,用心讀書,每餐飯食都由他的妻子送給,由於路遠,飯菜往往涼了。一次,賢惠的妻子殺了一隻雞給秀才補身子,連雞湯送去,打開罐,雞湯不但沒有涼,還很燙。原來是那層厚厚的雞油保住了雞湯的溫度。妻子由此得到啟發,為了讓秀才吃到熱食,常送雞湯給秀才燙米線吃。因為送雞湯、米線時要經過一座橋才到島上,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吃法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在妻子的細心照料和激勵下,秀才終於考中了狀元,所以這種米線,一度又稱“狀元米線”。

【“燒梅”名稱雲雲】

曾有人說燒梅的名稱是由發明人一姓蘇一姓梅諧變合成。黎瑩《中國的食品》(祖國叢書之一)認為本是“稍(燒)麥”,據書中說,此物元代已有,當時大都(今北京)飯鋪有“素酸餡稍麥”,此稱呼是因其“當頂撮細似線稍係”或因其“當頂作為花蕊”。清代乾隆《都門竹枝詞》有“稍麥餛飩列滿盤”之句。以後有叫“稍(燒)梅”的,則是因其“頂似花朵”。 然而《現代漢語詞典》卻認為當是“燒賣”,“俗誤作燒麥”。按:明人輯《清平山堂話本》中被認為是元代作品的《快嘴李翠蓮記》有雲:“燒賣、匾食(餃子)有何難”,可以作為證據。 從元代至今,北京(大都、京師)稍燒、賣麥同音,書寫不統一,不足為奇。“燒(稍)梅”後起,為方言,湖北、武漢即取此說,雖有特色,但不規範。“蘇梅”雲雲,則可在信與不信之間了。

【民間節日食俗】

我國飲食品種繁多,節日食俗亦見豐采。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它的前夜除夕就開始熱鬧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很豐盛的年夜飯。一般,飯前都要祭祖,將食物分出少許,獻給祖先,以表紀念。然後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在北方,除夕都要包餃子。半夜零點一過,便下鍋煮起來。蒸餃、煮餃、水餃,不一而足。有的家庭主婦還在水餃中按入銅錢,誰吃上就算交上好運。在南方,初一的清晨都要吃年糕和湯圓。“年糕”頗寓深意,一是祝禱來年穀物豐收(“年”有穀物成熟之意),二是寓意步步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糕”、“高”同音)。“湯圓”則象征合家團圓。為了預示新年節慶有餘,有些民族初一有吃魚的習俗。在侗族人的家鄉,每年初一,都要從魚塘抓來又大又鮮的鯉魚,或炸,或蒸,或燉,或燒,希望吉慶有魚(餘)、五穀豐登,餘錢餘糧。元宵節,是我國又一重要傳統節日。元宵節期間,民間都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俗稱“湯圓”,以其圓形圓音,寓意合家團圓,吉利平安,和和美美。當然,元宵的吃法,各地也不完全一樣。在浙江寧波,元宵的餡,以黑芝麻、白糖、豬油調製而成,煮熟後皮簿透餡,油潤香甜,湯裏灑上幾片桂花,美不可言。安徽安慶韋家巷的湯圓,聲名遐邇,湯汁特別鮮美,回味無窮。在陝西,還有喝元宵茶的習俗。當地元宵茶中,放入很多菜蔬和水果,頗有特色。中國曆代文人對元宵頗多讚譽。有詩稱湯圓:“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清水,清甘且香。”如此厚譽,難怪世世代代的人們要以湯圓為元宵節的必食佳品了。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又一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傳統的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五月為午。而“端”即初之意,所以五月初五叫端午。由於端午是暑天之始,各類病毒開始活躍,所以民諺稱:“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人們從這一天開始防病解毒。端午那天,家家戶戶門前懸掛白艾、菖蒲,這是借助它們的特殊氣味,驅除邪氣,消去病毒。喝雄黃酒是端午節期間防毒、解毒的又一重要措施。雄黃,又名雞冠石,一種常用的中藥,對各種皮膚真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杆菌有抑製作用。雄黃酒即在酒中浸泡雄黃和菖蒲根而成,端午節喝此酒,一示節慶,二為健身,合家團聚時都喝它。大人喝後,還在小孩額上畫個“王”字,寄寓驅除百病的願望。

與此相關,端午節的又一個重要食俗,就是吃粽子了。此風俗流傳了1000多年。粽子越做越好,品種也越做越多。粽子有南北之別,餡有葷素之分。在南方,蘇州、紹興、寧波的粽子最負盛名,其餡心多是豆沙、棗泥、鹹肉、火腿等。北方則以北京的江米粽子為典型,其餡心多是小棗、果脯。粽子的形狀也越做越多,三角粽、四角粽、枕頭粽、寶塔粽,不一而足。在中國,吃月餅是中秋節最有典型意義的食俗了。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特別的圓。人們都喜歡在這一天合家團聚,邊飲酒賞月,邊吃月餅。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已有相當多年了。早在明代,已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沈榜《苑署雜記?民風》“八月饋月餅”注雲:“士庶家俱以是月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可見當時吃月餅之風已相當盛行。關於賞月和吃月餅的詳情,明代不少野史筆記都有記載。《明宮史》就記雲:在京師,初一起,就有人在賣月餅。加上西瓜、藕,即是相互饋送的禮物。至十五,家家供月餅瓜果,月上即焚香,開懷暢飲,“多竟夜始散席者”。如剩月餅,“仍整收於幹燥風涼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少數民族食俗種種】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曆史淵源關係,各地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很不一樣。 我們先看滿族人的飲食文化。滿族以定居耕作為主業,狩獵為副業。主食高粱、糜子、小米、玉米、麥粉、大豆等,野豬、麅、鹿、熊、虎、獐、兔等也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但忌食狗肉。豬肉是他們最喜愛吃的食品,每年年節、祭祀都要殺豬。其中,特別喜歡吃的是白煮豬肉、白血腸、小肉飯等。他們常吃的是秫米麵、椴葉餑餑、蘇葉餑餑、炸餃子、柿肺等。除夕之夜,合家團聚辭歲,吃餃子。過年時,還要吃“年餑餑”等。 藏族大部分居住於青藏高原和四川西部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宗教的影響,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飲食習俗。日常的主要食物是糌粑、酥油茶、牛羊肉、奶子。糌粑是用以青稞炒熟磨製成的麵粉,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而食。食用時一般不用筷子,以手在碗中邊捏邊吃。吃肉時,將大塊肉煮熟,以刀割食之。藏族人很重視藏曆新年。年前,要趕製酥油茶,釀青稞酒,炸各式酥油果子。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與茶水、鹽打製成的酥油茶,既可提供熱量,又可禦寒、生津、止渴,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飲料。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和東北的一些地方。這個民族食俗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肉和奶為主食。他們稱肉為“紅食”,奶為“白食”。紅食,以牛肉和綿羊肉為主,也吃駱駝肉和山羊肉。烤羊肉、燉羊肉、手扒羊肉是常吃的菜肴。白食分兩類,一類是食品,一類是飲料。食品類主要有奶豆腐、酸奶、奶酪、奶酥、奶皮、奶油、黃油等。最有特色的是被譽為“塞北三珍”的“醍醐”、“酥酪”、“馬奶酒”。這些都是奶中珍品,蒙古族人很是喜愛。奶飲料主要指牛奶,或指駱駝奶、羊奶。蒙古族還以炒米、餡餅等米麵食品為主食。蒙古族最高檔次的食肴,便是全羊席,全席有菜肴112品,點心16種,8人一桌,別有情趣。 在中國境內,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保安族、東鄉族和撒拉族,他們飲食上的最大特點是不吃豬肉。他們有自己的飲食係列,可謂主副食品齊備。他們最喜歡吃牛肉、羊肉,對雞、鴨、魚也是相當感興趣的。他們的燒全羊、炒烤肉、甜醬烤羊腿等,都是很有特色的菜肴。 再看朝鮮族的食俗。朝鮮族食品講究鮮香脆嫩,辛辣爽口。在烹調方法上,多采用生拌、明烤、醃漬、湯煮。生拌鮮魚片、生拌牛肚絲、生拌牛肉絲等,爽口生香、餘味不散,是最受歡迎的菜肴,堪稱食中佳品。朝鮮族的狗肉火鍋也是蜚聲中外的,他們以狗肉為原料,做了很多名菜佳肴。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食俗。約略地撮述幾例,也大體可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