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時,許多地方都有以紅蛋待客的風俗。在湖北農村,抬嫁妝的小夥子們往往以搶吃馬桶中棉子裹著的紅蛋為樂事。侗族人布置新房時,男女老幼爭搶花被裏的糯米裹紅蛋,據說搶到紅蛋者,不孕婦女可生育,老人長壽,兒童活潑健壯。 婦女坐月子,雞蛋是必備之物。孩子生下後,主人會感激地給接主員端上一碗糖雞蛋。給親戚朋友報告喜訊,也忘不了帶上幾個紅蛋,並且一定是雙數,意為“雙喜”。鄂西土家族還喜歡在嬰兒滿月時,將產婦月子中吃雞蛋留下的蛋殼倒在路口,表示家中有添丁之喜,母子平安。 與結婚、生子時相反,辦喪事是既不能吃也不能送雞蛋的,因為“蛋”與“斷’同音,不吉利。在春節期間也要避諱,改稱“元寶”。 在古代,中國人想象天地就像一個大雞蛋,天是蛋清,地是蛋黃,開天辟地的盤古,就產生於這個蛋中。由於雞蛋與宇宙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而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雞蛋占卜,遇有疾病、戰爭、遷徙、耕種、建房等事情,就以雞蛋占卜來定吉凶。卜法有的是將生蛋打入盛有清水的碗中。視其凝結狀態如何;有的是將雞蛋煮熟,切開觀察蛋黃、蛋白或蛋殼上紋路的走向。台灣高山族人以炒雞蛋包在樹葉中摩擦病人頭、胸、腹等處,據說這樣可以將人體內作祟的妖精引誘出來。看來,連妖怪也是喜歡吃雞蛋的。

【素食古今】

素食,泛指蔬食,習慣上叫素菜,又名齋萊和素饌。素食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2500多年前,《詩經》、《呂覽》中就有“野老獻芹”、“漢上石耳”的記載。從漢明帝時開始,素菜便以寺院為立足地迅速向四麵八方擴散開來。早期,它以羹粥為主,輔以茶點,是寺院款待施主的小吃,以後隨著行腳僧人和遊方道士的頻繁往來,素菜品種才得到不斷充實,到北魏以後才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菜係。 有趣的是,曹操為了圖強稱霸,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更有意思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以帝王之尊,篤信佛教,素食終身。素食一經皇帝提倡,便塗上了神秘的色彩。在“江南四百八十寺”,僧徒大增,“天下戶口,幾去其豐”的南朝,素食得到迅速普及,並向精羹發展,“變一瓜為數十種,食一菜為數十味”隨著出現。 唐宋時期。烹調技術日臻完美,植物油廣泛使用,豆類製品大量增加,素食之風更盛。更令人驚歎的是,這些素菜可以和用豬、羊肉做成的葷菜相媲美、以假亂真,開後世素菜“葷作”的先河。宋人陳達叟著《本心離蔬食譜》,是我國第一部素菜專著。 至清朝,素食出現黃金時代,有寺觀素菜、民間素菜、宮廷素菜和市肆素菜四個分支。北京的“法源寺”、西安的“臥佛寺”、廣州的“慶雲寺”、鎮江的“金山寺,”、上海的“玉佛寺”、杭州的“靈隱寺”、武漢的“歸元寺”等烹製的“釋菜”聞名遐邇。 在宮廷中,禦膳房內專設“素局”,負責皇帝“齋戒”素食,能調製二百餘種素饌。素菜主料多為三菇、六耳、蔬果、豆品,完全不沾葷腥。烹製上很講究“素質葷形”,力求形似、味近。素菜可以配套成龍,組成規格很高的“佛光普照全素大筵”。數十個盤碗洋洋灑灑,令人歎為觀止。 近年來,由於營養學家提倡飲食宜“三低一高”(低糖、低鹽、低脂肪、高蛋白),素菜在世界上更為風行。

【如意菜:豆芽】

江南民間新春時有個風俗,炒盤如意菜,象征來日事事“稱心如意”。如意菜為何物?豆芽也。 如意菜是怎麼得名的呢?據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察訪來到一戶農家,正饑腸轆轆。這家農婦就炒了一盤黃澄澄、金燦燦的菜肴給乾隆吃。乾隆吃著感到脆嫩爽口,味道鮮美,就問農婦這是什麼菜?農婦隨口答道,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 乾隆回到了京城,山珍海味吃膩了,想吃“如意菜”。禦廚卻弄不懂“如意菜”為何物。 豆芽菜是黃豆芽、綠豆芽、黑豆芽和小豆芽的總稱,是我國傳統的菜肴,據記載遠在東漢時期就已廣泛食用。

北宋《東京夢華錄》說,東京城裏“以綠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惟此豆芽白美獨異,食後清心養身。豆芽的形象很吸引人,古人讚譽它是“冰肌玉質”,“金芽寸長”,“白龍之須”。豆芽入菜,人們又賦予它美好的雅稱,清代寺院素菜中行它為“金絲吊葫蘆”。北方飯店中有一道“壽星拄拐杖”名菜,就是用豆芽配以大蝦製成,彎曲的大蝦猶如蹣跚的壽星,而那銀白細長的豆芽就是拐杖,確實別具匠心,妙趣橫生。 現代科學分析表明,脆嫩多汁的豆芽除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和糖外,礦物質、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某些營養成份比豆子含量還高。這是由於豆子發芽過程中的催化作用,使豆芽中的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澱粉分解為糖的緣故。 豆芽所含的葉綠素能夠分解人體消化道的亞硝酸胺,有助於預防直腸癌等惡性腫瘤。一些營養和食品專家認為,豆芽含有若幹強力的抗癌物質,具有意想不到的營養和醫療價值。 豆芽菜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聲譽與日俱增,1956年毛澤東與音樂工作者談話時說:“中國的豆腐、豆芽菜、皮蛋、北京的烤鴨是有特殊性的,別國比不上,可以國際化。”如今中國的豆芽已成為國際時髦的食品。在德國的冷盤中如果少了豆芽,客人會認為這是偷工減料。在薩爾瓦多,當地人把豆芽菜看作中國菜的象征。美國把豆芽菜列入防癌食品。不少國家還把綠豆芽奉為減肥健美的蔬菜。“如意菜”的美名,它當之無愧。

【豆皮今昔談】

每個地方都有特產。武漢的特產是什麼?是豆皮,“老通城”的豆皮。豆皮,在湖北民間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人們每逢佳節,都要用綠豆加黃豆加米磨漿,在熱鍋上烙成薄薄的一張張皮,切成絲,或炒,或煮,或燜,名曰“豆絲”。約半個世紀前,一個名叫高金安的人,經過反複研製,在薄皮上加肉丁、筍丁、鮮蝦、冬菇和熟糯米,稍燜後切成塊狀,起鍋裝盤,名曰“豆皮”。 1929年,漢陽商人曾厚誠在漢口開了一家“老通城食品店”。他為了創王牌,邀做豆皮的高金安入夥,從此,三鮮豆皮與“老通城”膠合在一起了。“老通城”靠豆皮而名聞遐邇。 傳說,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要撤走民航公司。那些久居武漢的飛行員,撤離前惟一的希望是到“老通城”吃一頓“最後的晚餐”——豆皮。他們登上飛機以後,空中小姐驚奇地發現,飛行員手中人人都有個荷葉包,打開一看,乃是豆皮。 “老通城餐館”史冊上最光輝的一頁是,1958年4月和9月,毛澤東兩次到這裏品嚐“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齡做的三鮮豆皮。他鼓勵道:“豆皮是湖北的風味,要保持下去。”頓時,“老通城”的豆皮聲名遠揚,身價百倍。 改革開放大潮中,“老通城”恢複了它的老字號店名。1989年10月,“老通城”三鮮豆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全國僅有六種地方名吃得此殊榮)。

【豆腐詩話】

豆腐是人們四季喜愛的食品。“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南宋哲學家朱熹的這首詩,道出了豆腐的起源。明代傑出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指出:“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1960年,在河南發掘的漢墓中,有東漢時期製豆腐作坊的石刻。這說明,豆腐的誕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有的詩人還細致地描繪了豆腐的製作過程和食用方法。宋代文學家蘇軾有“煮豆為乳脂為酥”之句,注中釋為“謂豆腐也”。明代詩人蘇平的《豆腐詩》寫道:“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去皮)。一輪磨上流瓊液(磨漿),百沸湯中滾雪花(煮漿)。瓦缶浸來蟾有影(點漿),金刀剖破玉無瑕(切割)。[FJF]NB235[FJJ]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最初,豆腐多為和尚、道士桌上之物,爾後才傳至民間)。”在此之前,元代江陽人孫奇業曾給豆腐改了個“菽乳”的雅名,並賦詩道:“……戎菽來南山,清漪浣浮埃。轉身一旋磨,流膏入盆飠。大釜氣浮浮,大眼湯洄洄。頃待晴浪翻,坐看雪華皚。青鹽化液鹵,絳蠟竄煙煤。霍霍磨昆吾,白石大片裁。烹煎適吾口,不畏老齒摧。蒸豚亦何為?人乳聖所哀。萬錢同一飽,斯言匪俳詼。”兩首詩可謂異曲同工,都描寫了製作豆腐的具體情況,但生動形象,並不枯燥乏味。

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老少鹹宜。《清異錄》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說明一千多年前,人們就把豆腐美譽為羊肉。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元代詩人鄭久端作的《豆腐讚》詠讚得更具體:“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淨,香逾石髓堅。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清代詩人張劭的《豆腐》詩誇豆腐:“蔬盤慣雜同羊酪,象箸難挑比髓肥。卻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歸。”精代另一詩人林蘭癡頌豆腐詩曰:“莫將菽乳等閑嚐,一片冰心六月涼。不曰堅乎惟曰白,勝他什錦佐羹湯。”這些詩,反映了古人對豆腐評價之高。

據說劍門豆腐甲天下,四川北部劍門關下有個小集鎮。一些館子的門前,都掛著“劍門豆腐”的赫赫大字。餐館菜牌上一連寫了二十多樣豆腐,有些名稱稀奇得很,什麼荷花豆腐、菱角豆腐、西施豆腐、懷胎豆腐。有人看香菇豆腐和熊掌豆腐都不貴,隻一元八角錢一盤,便各點了一盤。香菇豆腐裏有香菇,熊掌豆腐裏卻不見熊掌。找服務員來問,她說:“我們的豆腐厚實、軟綿、耐嚼、味長,吃起來同熊掌差不多。您慢慢地嚐,味道便出來了。”中國豆腐甲天下,四川豆腐甲中華,劍門豆腐甲四川。這同劍門的水質和特產的黃豆有關。據說還與出生在離劍門不遠的廣元的武則天有關。她派人快馬加鞭把劍門豆腐運到長安,也算是“一騎紅塵妃子笑”了。從此,劍門豆腐的美名四揚,做工也日臻精美。有詩雲:“劍門豆腐賽煉乳,鮮嫩麻辣更勝肉。不知山川雄渾氣,何以化作白玉膚?” 豆腐不僅是很好的菜肴,而且還有藥用價值。祖國醫學認為,經常吃豆腐,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消熱解毒、消渴解酒之功能,還可防治呼吸道及消化係統疾病。肥胖者和心髒病人常吃豆腐,可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由此可見,民間流傳的“青菜豆腐保平安”的俗話,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 豆腐有這麼多好處,難怪人們喜歡吃它,甚至還有人為它折腰。精於飲食烹飪之道的清代詩人袁枚,有一次為了向別人求教一種“雪霞羹”豆腐的做法,主人故意逗他:“古人不為五鬥米折腰,你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即授汝。”這位大學者求知心切,果真向豆腐三鞠躬,遂得其秘。

有人為豆腐折腰,還有人以豆腐喻人抒情言誌呢。近代小說家兼戲劇家、素有“笑匠”之號的徐卓呆,不但喜吃豆腐,而且把豆腐與人生哲理聯係起來。他曾為好友補白大王鄭逸梅題寫記念冊,詩雲:“為人之道,須如豆腐,方正潔白,可葷可素。”寥寥數語,言簡意賅,不同凡響,頗有風趣。當代著名詩人木斧發表於1985年2月《詩選刊》上的《豆腐》一詩,也很有趣:“以為你的性格是軟弱:/一根絲線可以宰割你!/兩個指拇可以捏碎你!/三分錢便可以買回你!”“待到下入湯鍋去接受煎熬:/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是你!/最耐得高溫磨煉的是你!/最有旺盛生命力的就是你!”這首詩采用象征手法,借讚頌豆腐,讚揚了一身清白、堅強不屈、有著旺盛生命力的人。 30多年前,毛澤東同誌曾說過:“中國豆腐……是有特殊性的,別國比不上,可以國際化。”如今,可以做400多種菜的豆腐,已經走向世界。中國豆腐在世界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還掀起了“豆腐熱”。美國烹飪學院院長梅茨曾強調:“中國豆腐將比讓人膩味的漢堡麵包流行得更為廣泛。”美國《經濟展望》雜誌公然宣告:“未來十年,最成功而又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汽車、電視或電子產品,而是中國豆腐。”看來,中國豆腐已成為世界性的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