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八年,安徽省仙源縣舉子王致和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欲歸故裏,又苦於路費無著,隻好留京等下科再考。幼時曾在家做過豆腐的王致和為維持生計,便用手推的小拐磨,每日磨上幾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銷售。有一次,豆腐賣不出去,剩下較多,又時值夏季,怎麼辦?猛然他想起家鄉有用豆腐製成醬豆腐的,但具體不知怎樣作法。於是他試著將豆腐切成小塊,加鹽及花椒封在壇裏,一直沒管它。到秋涼之後,他才想起這些豆腐塊來。這天,他剛打開壇蓋,一股臭氣便撲鼻而來;再一仔細看,豆腐已呈綠色了。他好奇地入口試嚐,味道卻很美。送鄰裏人品嚐,也一致稱讚。結果“臭”名遠揚,從此“王致和臭豆腐”生意越來越興隆。 王致和官運不通,屢試不中。到康熙十七年(1678)他索性在延壽寺街路西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雇師招徒,專做起臭豆腐的買賣來。 到了清末,王致和的臭豆腐竟成了慈禧太後的禦膳珍品。

那時,禦膳房每天要為慈禧準備一碟用炸好的花椒油澆過的臭豆腐,而且必須是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新買來的。但有時去晚了或趕上“王致和”停業盤底,買不到新的,大監們就隻好用剩下的頂替。為人狡詐的慈禧為考驗侍奉她的太監,有一次在進膳時,把一粒花椒暗藏在臭豆腐中。到了第二天進膳時,慈禧撥開碟中的臭豆腐一看。那粒花椒果然還在,於是她嚴厲地處罰了主管太監。從此,太監們隻好到“王致和南醬園”去求方便,以保證不誤“上用”。 臭豆腐一經“上用”,身價更高了,“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均彩繪龍頭,以示“大內上用”。“王致和南醬園”六個字,分做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書寫。孫家鼐還為其寫了兩幅門對,一幅“致君美味傳千裏,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幅“醬配龍蹯調芍藥,園開雞趾鍾芙蓉”。兩幅門聯四句的頭一個字合起來就是:“致和醬園”。

【話說“大排檔”】

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大陸與港澳地區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珠江三角洲成為內陸經濟發展的領先地區。粵方言作為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區與海外華人的主要交際工具,其影響力向全國輻射。粵語北上了,“大排檔”一詞也乘風而來。 現在在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區,如上海、安徽,一些餐館、酒店自稱“大排檔”,就像打出“正宗粵菜,生猛海鮮”的廣告一樣,以“大排檔”這個粵語詞表明自己的正宗,還有炫耀的意思。 其實,“大排檔”在粵語中並非指大的餐館、酒店。 “檔”,也叫“檔口”,在粵語中指售貨小攤。例如:魚檔、豬肉檔、舊貨檔。以“檔”作為基本語素構成的詞有: 開檔:開始買賣; 收檔:結束一天的營業; 擗檔:停業; 看檔口、睇檔口:守著小攤; 頂檔:攤主因故離開,臨時找人代為看守檔口,後來泛指各種“臨時頂崗”,或用甲物臨時替代乙物。 拍檔:將兩個或更多檔口靠緊合並(“拍”在粵語中有使靠近、靠緊的意思);引申為合作、協作;又轉為名詞,指合作人;擴展為“拍硬檔”,就是緊密合作; 散檔:解除合作關係,散夥。

“排”是什麼呢?“排”,是“排子車”的簡稱,指一種人力運貨車,現在已不多見。 從前,小本經營的小販們沒錢租像樣的鋪麵,就把貨物放在排子車上,或是推車走街串巷,或是把車停在路邊叫賣。所以,“大排檔”最早是一種路邊的流動小貨攤。 後來,有些”大排檔”發展了,有了固定的地方,也不用排子車了,就在路邊搭起簡易的涼篷做生意。這種涼篷通常沒有門,休息時貨架桌椅都是收起來的,營業的時候才擺出來。 現在,廣州的一些店堂較小的中小飯店,將桌椅擺放在人行道上接待食客,也稱”大排檔”。這種新“大排檔”服務較正規,菜式也多,但價格低廉,很受食客歡迎。除了飲食,“大排檔”還賣別的商品。 漢語同音字多,有人把“大排檔”寫為”大牌檔”。《簡明香港方言詞典》還收了“大牌檔”詞條,不過,這個“牌”字其實是說不通的。 總之,“大排檔”是一種低檔的、露天的貨攤,大的餐館、酒店如果用“大排檔”自稱,是自貶身價。 在當今開放的社會裏,語言(方言)的接觸越來越頻繁,語言間互相影響也越來越多。在學習和使用非母語語言的時候,一定要了解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對這種語言中的詞語,也一定要確知它的內涵和外延,切不可盲目拿來。

【牛街荷包豆】

在雲南大理白族地區,不論是哪家主辦紅、白大事,都要用“八大碗”款待來賓。在八大碗中,最受就餐者歡迎的,要數那一大碗熱氣騰騰、香氣誘人的牛街荷包豆。 素有“豆中之王”譽稱的牛街荷包豆,係一年生豆科植物,因形狀色彩如繡花荷包和主產於牛街壩子而得名。 “清明’育秧,“立夏”移栽。待豆苗長到一尺多高後,就在離豆塘五寸左右的地方,插上一根“莢豆杆”,把細嫩的豆蔓按順時針方向,牽繞於莢豆杆上。

“秋風”過後,荷包豆漸漸成熟了。從墨綠色的豆莢中剝出來的豆粒,晶瑩潤膩,呈鴨蛋綠色,人們稱之為青荷包豆。用鮮肉燉煮的青荷包豆,鮮美爽口,食後口頰留香,回味深長。“霜降”節令一過,豆粒熟透了。這時的豆粒堅硬飽滿,紫紅色的表皮上,有著白色的斑點、花紋,像白族姑娘繡在繡花荷包上的圖案。 說起牛街荷包豆,白族民間還有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牛街壩子裏有一個俊俏標致的白族姑娘,繡的荷包人人誇。姑娘過了18歲生日,想給自己的相好——一個勤勞憨厚的小夥子贈送一個繡花荷包,作為愛情的信物。想不到還沒動手就得急症死去了。小夥子經常到姑娘的墳地上痛哭。後來,那經常被淚水浸濕的地上,便長出一棵苗苗。在小夥子的精心護理下,苗架越長越高,並且開了花,結了莢。從豆莢中剝出來的豆粒,就像姑娘生前巧手繡做的繡花荷包一樣美麗。 “美味偏招雲外客,清香能引洞中仙”。相傳,因“靖難之役”逃離南京、飄泊西南的明代建文皇帝朱允,在牛街眠龍洞避難時,也總要向村民討些荷包豆吃。

【古代的牛奶食品】

據清乾隆年間的大型食譜《調鼎集》記載:“黃牛乳取法,冬夏可用。取其初產者,質厚而有力,不放水真乳一碗,熬八分,約五六兩,加冰糖,清晨飲之,不啜茶,不食他物,即不作瀉。”又曰: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氣,長肌肉,最宜老人”。這裏不但交待了牛奶的食用方法,而且還道出了它的營養價值和食療功用。 此書還介紹了牛奶的其他食用方法:“牛乳煮粥,燉熱澆飯,更益人。” 清乾隆二十年(1755)出版的《農圃便覽》(係山東日照人丁宜曾著)中還有關於“牛奶菜”的記載: “燉牛乳;用牛乳一宋碗,細羅過淨,入雞蛋清五個,攪勻,細火燉之。”此菜為地道的山東風味菜,其烹調方法,至今可見。 由此可見,牛奶入食,在中國古已有之,並非舶來品。而且,其食用方法並不單一。

【清代宮中膳食】

清朝皇帝平時吃飯稱為“傳膳”、“進膳”或“用膳”,其地點布不固定,多在皇帝的寢宮或經常活動的地方。皇帝每天分早、晚兩次用膳,早膳多在卯正以後(早六、七點鍾);晚膳卻在午、未兩個時辰(12點至午後2點)。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時(晚6時)前後還要進一次“晚點”(小吃)。 每到傳膳的時候,太監先在傳膳的地點布好膳桌,當膳食從膳房運來之後,迅速按規定在膳桌上擺好,如果沒有特別旨意,任何人都不能與皇帝同桌用膳。皇太後、皇後及妃嬪,一般都在本宮用膳。 皇帝和後妃們每餐的膳食情況,清代檔案中記載得比較詳細。如鹹豐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剛即位不久的小皇帝載淳(同治)除夕的晚膳是:“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鍋燒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懷碗菜四品:燕窩溜鴨條、攢絲鴿蛋、雞絲翅子、溜鴨腰;碟菜四品:燕窩炒爐鴨絲、炒野雞爪、小炒鯉魚、肉絲炒雞蛋;片盤二品:掛爐鴨子、掛爐豬;餑餑二品:白糖油糕、如意;燕窩八仙湯。”又如鹹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日,進給皇太後的一桌早膳是:“火鍋二品;羊肉燉豆腐、爐鴨燉白菜;大碗菜四品:燕窩‘福’字鍋燒鴨子、燕窩‘壽’字白鴨絲、燕窩‘萬’字紅白鴨子、燕窩‘年’字什錦攢絲;中碗菜四品:燕窩肥鴨絲、溜鮮蝦、三鮮鴿蛋、膾鴨腰;碟菜六品:燕窩炒熏雞絲、肉片炒翅子、口蘑炒雞片、溜野鴨丸子、果子醬、碎溜雞;片盤二品:掛爐鴨子、掛爐豬;餑餑四品:百壽桃、五福捧壽桃、壽意白糖油糕、壽意苜蓿糕;燕窩鴨條湯;雞絲麵。”一桌膳食幾十種,一個人不可能吃完,許多東西都是拿來擺擺樣子,然後按清廷的規矩,賜給別人。帝、後剩下的膳食,一般賜給妃嬪、皇子、公主、大臣等,而妃嬪所剩的膳食,多賜給宮女和太監等人。宮中有個嚴格的戒條:帝後們用餐時,無論遇到多麼愛吃的菜,最多隻許吃兩箸,若要夾過三箸,此菜就會立即被撤下,很長時間內不許再上此菜。

宮中帝後妃嬪,也包括皇子和福晉在內,每天膳食所需要的物料,都是各處按一定分例備辦的。 皇帝每日恭備的分例是: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三隻)、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菜等共十九斤,大蘿卜、水蘿卜和胡蘿卜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閉蕹菜各五個(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早、晚隨膳餑餑八盤,每盤三十個,而每做一盤餑餑需要上等白麵四斤、香油一斤、芝麻一合五勺、澄沙三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棗各十二兩。另外,禦茶房還要恭備皇帝每天用的茶、乳等,皇帝例用乳牛五十頭,每頭牛每天交乳二斤,共一百斤,又每天用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葉七十五包(每包二兩,下同)。

皇後每日分例是;盤肉十六斤,菜肉十斤,雞、鴨各一隻,白菜、香菜、芹菜共二十斤十三兩,水蘿卜、胡蘿卜共二十個,冬瓜一個,幹閉蕹菜五個,蔥二斤,醬一斤八兩,清醬二斤,醋一斤。早、晚隨膳餑餑四盤,每盤三十個,用料與皇帝隨膳餑餑相同。另外,禦茶房亦要恭備茶和乳。皇後例用乳牛二十五頭,每天共得乳五十斤。日用玉泉水十二罐,茶葉十包。 各級妃嬪,每日需要備辦的物料各有不同。皇貴妃:日需盤肉八斤,菜肉四斤,每月雞、鴨各十五隻。貴妃:每位日需盤肉六斤,菜肉三斤八兩,每月雞、鴨各七隻。妃:每位日需盤肉六斤,菜肉三斤,每月雞、鴨各五隻。嬪:每位日需盤肉四斤八兩,菜肉二斤,每月雞、鴨各五隻。貴人:每位日需盤肉四斤,菜肉二斤,每月鴨八隻。常在:每位日需盤肉三斤八兩,菜肉一斤八兩,每月雞五隻。皇貴妃以下,各內廷主位:每日共需白菜四十斤,香菜四兩,芹菜一斤,蔥五斤,水蘿卜二十個,胡蘿卜、苤藍、幹閉蕹菜各十個,冬瓜一個,醬、醋各三斤,清醬五斤。另外,茶房備辦:貴妃每位例用乳牛四頭,得乳八斤;妃每位例用乳牛三頭,得乳六斤;嬪每位例用乳牛二頭;得乳四斤;貴人以下沒有例用乳牛,隨本宮主位分例。妃嬪等位日用茶葉均為五包。 皇子飯房每日為皇子備辦盤肉四斤,菜肉二斤,每月鴨十隻。皇子福晉日需盤肉十斤,菜肉八斤;側福晉每位盤肉六斤,菜肉四斤,均無雞鴨。另外,共備白菜五斤、幹閉蕹菜八個,其它蔬菜按月供給,日用醬、清醬各四兩、醋二兩。皇子及福晉,每位例用乳牛八頭,得乳十六斤,外加茶葉八包。

【花卉入饌】

常見入饌花卉當推“金針”,又名“黃花菜”。它是[FJF]NDDE6[FJJ]草花蕾的幹製品,常與黑木耳相配,作為菜肴配料。 牡丹為花王,據顧仲《養小錄》中《餐芳譜》所記,牡丹花瓣“湯焯可,蜜浸可,肉汁燴亦可”。“肉汁燴牡丹”是頗有魅力的佳肴。此外,尚有“牡丹裏脊”等。 蘭花清香幽雅,可羹可肴,據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就和家中廚師合製“蘭花鵝肝羹”。 “雪霞羹”是以芙蓉花和豆腐做的名菜,芙蓉花色紅如霞,豆腐其白似雪,令人想到雪霽之霞。這道菜它曾使袁枚為之三折腰,以求得製羹秘訣。

菊花可炸食,也可作羹。廣東中山縣小杭鎮至今仍用它烹製各種佳肴,如“菊花炒魚片”、“菊花絲炸鵪鶉蛋”等。菊花烘幹後也可入饌,灑在用白糖熬製的肉片之上,風味十分獨特。 “衝寒先喜笑東風”的梅花也可入饌,如60年代初,蘭州廚師用甘肅名貴特產發菜作成“梅花發菜”。 有蘭州名廚根據唐朝詩人韋應物“去年花裏逢君去,今日花開又一年”的詩句,烹製了“杏花發菜”來招待港澳同胞。此菜隻用了幾朵杏花,但構思巧妙、技藝精湛,使客人們不忍下箸。 南瓜花被視為“賤物”,居然也能做成外形美觀的佳肴——“油炸金魚”。烹製很簡單:用南瓜花數朵放入麵糊中(糊中加蔥、薑和鹽),夾起放入油鍋,氽時將花撥成三瓣,形如金魚尾,汆至金黃即成。此菜色、香、味、形俱全,為佐酒佳肴。 早春時節,蒲公英花悄然開放,把它摘下,100個花序加500克水,再加適量檸檬,煮一小時,即可製得別具一格的蒲公英花醬。取玫瑰茄鮮花萼500克,加50克水同煮,待花萼煮爛後加白糖250克左右,均勻攪拌後即製得色紅味美、酸甜可口的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