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句是“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他還說,不獨兔肉,豬羊肉皆可以照此法食之。據此可見,至少在南宋時席上,我國就已有了涮羊肉之製了。這是目前我國見諸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涮羊肉。但此法似乎未加推廣。 據傳說,涮羊肉起源於700多年以前元代的戰場上。一天,忽必烈率領大軍南征,經過一場激戰,人饑馬乏,忽必烈下令宰羊燒水。做家鄉菜清燉羊肉。就在這時,探馬來報:敵軍大隊人馬追上來了!忽必烈饑餓難忍,一麵命令部隊準備迎戰,一麵高喊“羊肉、羊肉!”此時,清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子急中生智,飛快地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開水裏攪拌幾下,等肉的顏色一變,就撈在碗裏,撒上鹽、蔥花、薑末,忽必烈一嚐,覺得不錯,於是大吃起來,直吃得遍體冒汗,渾身熱乎乎的。忽必烈精神抖擻,上馬迎敵,旗開得勝。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意點了戰時吃的那種肉片,廚子又加了花醬、豆腐乳、麻醬等多種佐料。忽必烈重賞了廚子,並賜名為“涮羊肉”,於是,這道名菜便沿襲下來。
【武昌魚的來曆】
武昌魚產地不在武昌,而在鄂城。鄂城古稱武昌。據其縣誌記載:溯江而上,“縣西北五裏有樊口”,著名的武昌魚就產在這裏。它的學名叫魴,湖北俗稱鯿魚,其特點是“以鱗白,腹內無黑膜者真”。 武昌魚之得名,據說是三國時,吳主孫皓從建業遷都武昌,老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引當時的童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上疏諫阻。於是武昌魚始有其名,在此以前則叫“縮頂鯿”。蘇東坡詩“長江繞郭知魚美”,指的也是樊口鯿魚。可見,武昌魚在三國時就享有盛名。到宋朝,更是名聞天下。
【燒雞小考】
在我國北方、南方,現在常有一種皮皺、吃時肉酥骨離的雞,即燒雞。 燒雞的名目較多,如“上海燒雞”、“符離集燒雞”等等。但是燒雞的發源地卻在中州之地的新鄉、安陽附近的道口鎮。“道口燒雞”已有200餘年的曆史,其特點是表皮呈淺色,稍帶黃色底子,幹淨漂亮,鹹中帶甜,味道鮮美,骨頭一觸即脫。很多燒雞、扒雞的製法,都是效法它而來的。
【“仿膳”的由來】
北海公園瓊華島北麵的仿膳飯莊,其創辦人趙仁齋原是清宮禦膳房菜庫廚師。辛亥革命後,宮廷禦膳機構隨之瓦解,許多名廚散落到社會上。 1925年北海公園開放,趙仁齋便約請幾位失業的禦膳房廚師,在北岸辦起“仿膳茶莊”,專營宮廷風味的菜肴糕點。糕點有雲豆卷、豌豆黃、小窩頭、肉末燒餅等。菜肴有著名的“四酥”(酥魚、酥肉、酥雞、酥海帶)和“四抓”(抓炒腰花、抓炒裏脊、抓炒魚片、抓炒大蝦)等。“四抓”是被慈禧封為“抓炒王”的王玉山師傅傳下來的拿手菜;糕點的原料、做法也十分講究,加上人們對宮廷菜點的好奇心理。一時間,“仿膳”聲名遠播。 其實宮廷菜點都始於民間。愛新覺羅氏入關前,其飲食來自東北民間。入關後不斷受到漢族膳食的影響。乾隆南巡,江南菜肴又大量進入宮廷。庚子事變慈禧西逃,一路享受民間美食,回鑾時擇其所好帶回宮中,依法製作。 1956年“仿膳”聘原禦膳房廚師,擴大經營,改名“仿膳飯莊”,且由北海北岸遷入現址,即倚瀾堂道寧齋內。此處是當年帝後遊覽用膳處,依山麵水,景色幽雅。 今日仿膳廚師已更替了好幾代,但菜點色香味形仍保持原貌。名菜點不下二三百種,“滿漢全席”有名菜108道,糕點108樣,用麵108斤,幾乎集中了中國所有的山珍海味。
【皮蛋的起源】
皮蛋(變蛋)是人們愛吃的營養豐富的食品,它的發明應從包泥法鹽鴨蛋說起。 公元1330年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中寫道;“鹽鴨子(蛋)自冬至後清明前,每一百個用鹽十兩,灰三斤,米飲調成團,收於甕內,可留至夏間食”。 公元1593年鄺廷瑞的《便民圖纂》中的記載:“醃鴨卵不拘多少,洗淨擦幹,用灶灰(篩細)二分,鹽一分拌勻,卻將鴨卵於濃米飲中蘸,徑入灰鹽滾過收貯。” 富有創造性的人們在這些泥醃鴨卵的配方中不斷加以探索,加進了石灰,發明製造皮蛋的方法。到了明末,在一些筆記中開始有所記載,公元1633年戴羲的《養餘月令》上寫道:“牛皮鴨子每百個用鹽十兩,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醃之入壇。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這是現在所見關於皮蛋的最早記載。皮蛋的發明應比這記載的年代早得多。至清初蒲鬆齡的《日用雜誌》上,就有了“高郵皮蛋”字樣(高郵是江蘇省的一個縣),這時已成為聞名於全國的食品了。
【豆腐的製作】
據《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他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在安徽八公山下召集術士門客,燃起爐火,試圖用黃豆研漿和鹽鹵同煉“仙丹”。哪料到“仙丹”未煉成,卻煉出了鮮嫩可口的豆腐。這種偶然的發現,以後成了宮廷、民間喜愛的食品。距今已流傳兩千餘年。 關於豆腐的製作技術,早在北宋時就有文字記載。到了元代,豆腐製法的史料,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過去是依靠煮沸豆漿得到“自澱”後生成的豆腐。後來製作豆腐則是向豆漿中加入一定量凝固劑(如鹽鹵汁、山礬葉、石膏、酸酷等),使溶膠狀態的豆漿在短時內改變膠體性質,變成凝凍狀態的凝膠,把凝膠中的水擠壓出去,豆腐便製成了。
【方便麵的由來】
方便麵是一種用開水即可泡熟的便於攜帶的快餐食品。方便麵源於日本。1955年,一位名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在大阪市開了一家加工、銷售食品的公司。他每天下班時,都會看到有許多人擠在飯館前等著吃麵條。久而久之,他悟出了一個道理:許多人愛吃麵條。他暗下決心,作麵條生意。他又進一步聯想到,如果能生產出一種隻要用熱水一衝,立刻就能吃,而且帶有味道的麵條,一定更受歡迎。於是,他買回了軋麵機。開始試製他設想中的新型麵條。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改進,1958年8月,“雞汁麵”終於問世,同年12月,他將商社改為“日清食品”,專營方便食品。“日清食品”茁壯成長,5年內席卷速食業,國內市場趨之若鶩,國外訂單亦連綿不絕。1966年,他前往美國、歐洲調查速食市場。然後,他又以新式的容器材料和鋁箔包裝,克服了袋裝方便麵的麻煩而改成方便的杯裝麵食。1970年,他正式在美國與味之素、三菱合股投資,建日清工廠。從此,方便食品風行全球。
【擔擔麵的由來】
擔擔麵是四川風味麵食。清朝末年,每逢傍晚,在成都街頭,有小販挑著一副麵擔,一頭是銅鍋、火爐,一頭貯放原材料,敲著竹梆,沿街叫賣,故稱為“擔擔麵”。後來,小販在成都市提督街設店經營,仍以“擔擔麵”為店名。主要供應酥脆子麵、青湯炸醬麵和素椒麵等。特點是:量少質精,味美可口,經濟實惠。
【“狗不理”包子的由來】
“狗不理。包子是馳名中外的天津食品,其特點是麵皮為半發麵,選料巧隨節令,冬下喜瘦,夏下喜肥,一年四季保證用鮮時蝦、海參、雞肉、雞蛋配以豬肉,調味精當,捏褶疏密適中。外形美觀、餡多味鮮,富有咬勁。“狗不理”包子源於清。清朝末年,在天津侯家後有一家蒸食鋪,鋪名“德聚號”,店主叫高貴友,渾名“狗子”,他經營的包子味道鮮美,超眾一籌,深受人們歡迎。高貴友本人性格直爽、為人熱情,他賣包子時,用竹筒裝錢(當時流通的是銅錢),買主如不需要找零錢,隻要向竹筒內投了銅錢,就可自己取包子,熟顧客常和他開玩笑:“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後來人們直呼“狗不理”,久而久之,“德聚號”被“狗不理”代替了。戊戌變法前後,“狗不理”包子曾被袁世凱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後,得到賞識。從此,“狗不理”名聲大振,流傳至今。
【月餅的由來】
月餅是一種用麵粉製皮,內夾各種餡的圓月狀食品。月餅源於宋。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的民間就已產生有紀念大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為餅食加工增加了輔料,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北宋皇家中秋愛食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其品種已有“桂餅”和“五福餅”等。不過,這些“餅”和“月”還沒掛起鉤來,在民間還沒有形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但它隻是一種象形餅食,宋代幾本專門記載風俗的書,都未提及中秋食月餅。把月餅同中秋節聯係起來,則是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上寫道:“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沈榜在《宛署雜記》記述明代京師北京月餅盛況時指出,每到中秋,坊民皆“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當時,一些心靈手巧的製餅大師已把嫦娥奔月的優美傳說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刻在月餅上。清代《燕京歲時記?月餅》載:“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蘇東坡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農曆八月十五日,清乾清宮內供月禦案陳列的“月餅山”,從下至上,案上的月餅由大漸小,墊底的直徑達尺餘,而頂上的小月餅則隻有兩寸許,名曰“桃頂月餅”。由此可見清代月餅名目之繁多,花色品種豐富之程度。從清末民初至今,是我國各種月餅大發展時期。月餅品種增多,製作各異,各有特色,形成了具有各種不同地方風味的月餅。
【春卷的由來】
春卷是麵食。亦彌“麵繭”、“春繭”、“春餅”等。據大量史料,春卷的起源與中國養蠶業關係密切。最初,古人在預測年成好壞的立春這一天,隻是鞭春牛,“得牛肉者宜蠶”,說明農人在祈禱農耕順利的同時,亦祈禱蠶業豐收。到北宋時,勞動人民在立春日除了鞭春牛外,還以麵為皮,包以饅頭餡,做成蠶繭形狀的食品“麵繭”,用以作為蠶業豐收的瑞兆,並把這種麵繭稱為“探春繭”。顯然,“探春繭”傾注了蠶農渴望蠶業豐收的美好願望,北宋的富貴人家,為了“卜異時官品高下”,在這種麵繭中又卷進吉兆之物,便把這種麵繭稱為“探春繭”,說明麵繭也為統治階層所利用。南宋時,“探春繭”已發展為臨安(今杭州)的市食點心。除了麵皮包製的以外,還有米粉皮和菜菔皮包的探春繭。此時,人們已將“探”字略去,簡稱“春繭”。元代,羊肉是當蒙古統治者和處於優越社會地位的回民的喜食之品。出於桑農之手的“春繭”也為這些“上等人”所喜食,但其餡心卻以羊肉和羊脂為主,佐以蔥白和筍幹,用羊“浮油”炸製而成。在宋代,“春繭”本是俗稱,此時則易名“卷煎餅”。
在元、明時的幾部食譜中,均載有這種“卷煎餅”的配法及製法,例如韓奕的《易牙遺意》“卷煎餅”條雲:“餅與薄餅同。用羊肉2斤、羊脂1斤,或豬肉也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用蔥白或筍幹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五辣醋供。”不難看出,元、明時的卷煎餅,已與今日的春卷沒有多大區別。但“卷煎餅”之名始終沒有被人們接受,而“春繭”的稱謂則流傳下來了。在其流傳的過程中,由於春繭的本意逐漸為人們所遺忘,加之“繭”、”卷”二字僅一音之轉,後來,“春繭”便被人們改稱為“春卷”了。現在,春卷的原料、工藝、形製等,與古代的春繭既有傳承又有變異。春卷的餡心除通常所見的肉絲、豆芽菜或肉絲、春韭的以外,尚有甜餡的。春卷皮除麵皮以外,尚有豆腐皮和雞蛋皮,例如廣東東江風味的炸春卷,是雞蛋皮的;廣州惠如樓的春卷,則是豆腐皮的。在稱謂上,通常的春卷在福州稱為“炸春餅”,在廣州稱為“煎薄餅”或“油炸薄餅”,在太原則稱“春餅”。在食用時間上,北方和江南的春卷多在春節前後應市,福建和廣東的春卷則在清明節前後上市,這些差異,既是春卷在中國各地流傳的曆史痕跡,也是春卷在當地紮根後融進了地方色彩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