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街麵上煎餅攤很多。那麼,煎餅起源於何時何地呢?《太平廣記》上說:“北齊高祖(高歡)嚐宴近臣為樂,高祖曰:‘我與汝等作謎,可共射之;卒律葛答’。諸人皆射個得。或雲‘是NFEEF子箭’。高祖曰:‘非也’。石動筒雲:‘臣已射得’。高祖曰:‘是何物?’動筒對曰:‘是煎餅’,高祖笑曰:‘動筒射著是也’。”高歡確認自己是鮮卑人。鮮卑語稱煎餅為“卒律葛答”。《北齊書》記載:高歡率“六鎮流民”,自向東,養士繕甲”,駐紮在渤海郡。當時渤海郡治設在現今山東淄博市桓台縣西北。煎餅是當地民間傳統食品,高歡大概首次在這裏品嚐煎餅,所以想出個“卒律葛答”的謎語。漢族僚屬猜不對,而他的廚師石動筒卻一猜而中。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曾作《煎餅賦》,根據“昔惟北齊主與石動筒有‘卒律葛答’之謎”,認為煎餅“自古及今,惟齊有之”。這就是說,煎餅起源山東,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曆史。

然而,1972年在甘肅嘉峪關附近發掘出的一批魏晉時代畫像磚墓。其中有彩繪的“庖廚圖”,圖上畫著一個廚婢跪在地上烙煎餅。烙煎餅的器具,與蒲鬆齡《煎餅賦》裏所說“鏊為鼎足之形”完全相符。1980年和1981年,在河南滎陽點軍台和青台兩處仰韶文化遺址中,發掘出一種特殊的陶器,上為圓形平麵,下附三足或四足,底麵留有煙炱,發掘者認為它是“烙餅用的鐵鏊的始祖”,距今有5000多年了。 綜上所述,煎餅,起源至少有5000多年了,它的誕生地大概是黃河流域。

【燕窩的由來】

燕窩是馳名中外的美味珍饈和滋補佳品。其特點是,窩層肥厚,細嫩柔軟,色澤透明,營養豐富。燕窩源於金絲燕築的窩。唐代,我國民間曾有人用瓷器與印尼土人交換過燕窩。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嚐到了燕窩的滋味後,從外麵帶回一些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便出了名。以後,在我國四川、海南島、滇西北高原的懸崖峭壁上也采集到了燕窩。位於海南島之東的燕窩島(原名大洲島),即因盛產燕窩而得名。 金絲燕在每年初春開始築巢,第一次築巢完全是靠它喉部分泌出的大量濃稠的粘性唾液使之凝結而成。它每天吐唾,一連要吐一個多月,到後期連血也一齊吐出來了,所以在那半圓形(有如人耳狀,也有形如碗碟狀的),金色透明的燕窩中含有點點血跡。這是質量最好的燕窩,稱為“官燕”。采窩人則抓住巢剛築成的時機把窩采走。頭窩被采走後,金絲燕就立刻第二次築窩,它銜來羽毛、小草,然後用唾液再築窩。但這時唾液已沒第一次多。所以營養成份也少,故而被列入次品,稱為“毛燕”,采窩人又采走後,金絲燕仍不灰心,第三次嘔心瀝血地築窩,這時采窩人就不再采走了,以便叫金絲燕下蛋孵小燕,等母燕帶著乳燕飛離窩後才采,這叫“采老窩”。這樣,金絲燕有了後代,明年才會再來,而采窩人才有新窩可采。

【黃鱔是怎樣到新疆的】

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它還是能治多種疾病的上好良藥。黃鱔主要產在南方,新疆過去沒有黃鱔,至於它後來是怎樣傳去的,還有一段曆史故事。 1862年,沙俄乘我內憂外患,國勢衰危之機大舉侵犯新疆,迫使清政府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平方公裏的領土。不久,中亞浩罕侵略者阿古柏侵犯新疆,從喀什一直打到烏魯木齊,又得到沙俄的支持。麵對新疆的嚴重危機,清政府內部發生了“塞防”與“海防”之爭。 淮係軍閥李鴻章擁有北洋海軍,他主張“新疆不複,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提出把大量的國防經費用於海軍。湘係軍閥左宗棠此時的地盤已轉向西北,他上書清廷,指出;新疆假若“中國不圖規複”則“俄人得寸進尺”,西北邊疆“將無晏眠之日”。左宗棠的意見在客觀上符合民族的利益,因而得到國內輿論的支持。 1875年7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率軍進駐新疆。

清軍迅速摧毀了阿古柏政權,並迫使沙俄從伊犁撤軍,受到新疆各族人民“欣喜的歡迎”。 南方魚米之鄉的湘軍到新疆後,生活上頗不習慣,缺米少魚,米尚可長途運送,魚就要變質了。於是湘軍找到生命力極強的黃鱔,用木桶帶到新疆哈密,放到大沼澤中喂養,結果,黃鱔不負眾望,在新疆越繁殖越多。《新疆誌槁》記載:“哈密夙不產魚,湘軍以木桶盛魚單(鱔)數百擔,抵哈密,棄之淖爾(湖、沼澤),歲益滋,士人以為蛇,皆不食。”百擔黃鱔取之何處已不可考,從此,黃鱔便在新疆安了家。 解放後,隨著新疆的開發,地下水位下降,黃鱔分布麵積日趨縮小。不過,這個問題已引起有關專家的注意,有人建議在新疆人工飼養黃鱔,並將哈密黃鱔產地劃為自然保護區。

【中國人特別講“吃”】

世界上似乎還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講究“吃”。據說人們最願意選擇的生活方式是“中國的飲食,日本的妻子,美國的工資,法國的時裝”。還有文章說:“在海外的中國人,國語可以不說,國服可以不穿,國劇可以不聽,國片可以不看,而國食卻不可以一日或缺。”海外華僑大多靠開餐館謀生發財,有人統計,海外中國餐館有3萬多家,其中一半在美國。 從歐洲大陸到太平洋小島,從原始遺風猶存的部落民族到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好吃的東西無非是兩種:火烤的和生吃的(或許還可以加上油炸的),加工方法不甚講究。唯有中國飲食品種繁多,加工精細。翻開烹飪書籍,哪一本不列著煎、炸、烤、溜、炒、爆、氽……七八上十種烹調方法。如果再考慮到中國八大菜係,每個菜係的煎、炸、烤、溜、炒、爆、氽都有自己獨特之處。那中菜的烹飪方法就更是多到不可勝數了。 中國飲食的另一迷人之處在於簡陋的炊具做出異彩紛呈、巧奪天工的產品。特別是那雙跟它們相搭配的筷子,無非是兩根細長的竹子或木棍或象牙,可一到了中國人的手裏,便在餐桌上所向披靡,任何東西手到擒來。絕不像外國,廚房裏擺著各式各樣的刀、叉、勺、匙,可做出來的東西還得用更多的刀、叉、勺、匙才能對付。

中國的“食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水平,並不是中國人與生俱來的,而是同我國特有的曆史演進過程和文化傳統係在一起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閑階層的“高消費”增加了食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從地主到商人,從士大夫到官僚,在處理勞動者向他們提供的剩餘產品時都講究的是消費之道,剩餘產品的絕大多數不是用於再生產,而是用於消費。而且,傳統的中國農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有比西方或其它文化地區的傳統時代平均起來更高的剩餘生產,這就為“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物質基礎。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在對學生講學時就著意提倡“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傳統中國的“人文主義早熟”特征使中國人在生活中早就形成了較強的世俗化傾向,缺乏宗教的訓育而造成的強烈的世俗化傾向使中國人特別將注意力集中於“現世”的生活享受及品味,這是中國之所以形成特別發展的“食文化”的價值基礎。

傳統中國的民間文化有“人與人之間關係強態”這一特征。也就是說,中國人從古至今,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所謂的“體麵”、“人情”一直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說“關係學”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強態”的中國文化特產,那麼,它的運作在實踐上往往需要通過“食”來進行,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吃”的機會很多,“吃”的重要性也很顯著。中國“食文化”的發達有著深刻的民俗根基。因此,不難看出,“食”對中國文化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協調與整合,已不單單具有“儀式”的象征意義,而有了實際的、不可缺少的功能,這樣,“食”在中國既是一種直接的消費,而作用卻是明顯的超越消費。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及由此發展出來的各方麵的才能,特點之一是擅長於將不同的因素作“整體綜合”,這種價值及才能取向也影響到了中國“食文化”的發展。善於將不同的原料和佐料作“整體綜合”,日積月累的經驗形成了中國各地的豐富“食譜”,這樣,所謂八大菜係,或川,魯,粵,蘇各大菜幫才得以發蘊成熟,因此,單就”食”的豐蘊廣博來說,中國文化顯然要比世界上的其他文化形態更高。

【講好看與講好吃】

舊時南方人吃年飯,桌上無論如何要有一條魚,為了取“年年有餘”的吉利,有些山區得魚不易,就用木頭製成魚形,澆了汁端上桌,也仍然可以“有餘”。這種澆汁木魚可以算作隻能看不能吃的“菜”,還有一種菜,能吃,但並不好吃,主要目的是為了看,就是所謂的“著盤”。一盤菜打扮得五顏六色、花枝招展,或象形、或圖案,為的是美化桌麵,烘托氣氛。這種“看盤”古已有之,但是並不發達,像《紅樓夢》中描寫了那麼多大宴小酌,極盡奢華,卻沒有一個字講到“看盤”的。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注重實際的色彩很濃。反映到烹飪中,就是對菜肴的好吃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好看。

《七發》裏吳客對楚太子大談美食的那一段,對選料、調味和製成品的滋味甚至口感大肆鋪陳,卻幾乎沒有談到那些美味的視覺效果。當然,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完全不注意食品的外在形式。孔夫子吃肉要求割得方方正正,是重視製形;《齊民要術》裏講炙豚法(烤乳豬),要求“色同琥珀,又類真金”,是講究色彩;袁枚說的“美食傾美器”,是強調器皿的搭配。但古人所追求的食品視覺美,大體是為了促進人的食欲,宗旨還在於吃。 最近幾年烹飪界的風氣似乎大為改觀,特別是高檔飲食係統,廚師們紛紛推出大批的“觀賞菜”。簡單一點的,在涼盤中拚擺出龍飛鳳舞,有如浮雕;繁瑣複雜的,一盤菜裏山水亭台無所不備,酷似冒著熱氣的盆景。幸好這些“觀賞菜”主要還是用來拍照片、搞評比,真正席麵上倒還不多見,否則一桌宴席,冷葷是“百鳥朝鳳”,熱菜是“西山晴雪”、“盧溝曉月”,最後甜點再來一道糖塑美人頭,或者洋派一點,說不定是具“米洛的維納斯”,那才真會讓食者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如果想看美展,大家自然會去美術館,現在既然走進餐廳,目的當然還是在滿足口腹之欲。

大概因為近些時候都在強調烹飪是門藝術,而有些廚師對“藝術”這兩個字的意思又不太清楚,於是才走火入魔,在菜肴的外形“美”上大下功夫。其實,調和鼎鼐,均勻五味本身有極大的學問,極大的魅力,本身就是藝術。菜點如果口味獨到而又色彩鮮明、製形規整,讓人賞心悅目,已經可以算作上品。如果再弄上些花活,就是蛇足了。至於餐桌的美化,布置一點鮮花、水果要遠勝於那種中看不中吃的“看盤”。 “看盤”如果真是一幅畫,或是貝雕一類,大概一般人就不好意思掛或擺在房裏。因為真正用藝術的標準來衡量,它又嫌太淺薄,太俗氣。可見所謂觀賞菜真正觀賞起來又不夠格,廚師畢竟不是畫家或雕塑家,這方麵的修養和技藝都差得遠了。所以在菜點上玩美術,給人們帶來的並不是什麼美,不過是一股侈糜之風罷了。 中國的烹飪藝術講究“色、香、味”。這個排列順序本來是根據人們對飲食的審美程序而定的。一道菜上來,食者總是先遠觀其色,再近聞其香,最後入口才能甘其味。並不是說“色”——食品的視覺形象在飲食中地位就是第一重要的。既然是食品,恐怕最重要的還是要好吃。

【美食、美器、美味的統一】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不僅講究美食與美味,而且還注意與美器的統一。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後求美”,韓非子說“富貴至則衣食美”,都說明了古人在衣足飯飽之後,對於吃的藝術性開始講究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物表明,那些青銅器的食具,已向小巧精致的方向發展;而色彩更豔麗、造型更精美的漆器、瓷器則大有取而代之之勢。至唐代,色彩豔麗的唐三彩,已是宴會上很流行的食器。至宋代,邢瓷、白瓷、龍泉瓷、鈞州甕、青瓷等餐具,都已出現。栩栩如生的各色圖案和所盛美饌佳肴交相輝映、令人眼花繚亂,稱奇稱絕。杜甫有一首叫《麗人行》的詩,有幾句描寫道:乳白色的魚兒放在瑩徹的水晶盤上,用完餐後不忍放下精致的犀角筷,飾著小鈴的刀兒不時發出清脆的響聲。詩人把食與器的完美結合傳神地刻畫了出來。 在中國古代,對美食與美器的統一,人們有很多講究。例如,盡量做到菜肴和餐具色彩的和諧。一般講,冷菜、夏令菜用藍色或青色的盤裝;冬令菜或喜慶菜用紅色、橙色、黃色的器皿裝。又如,八珍湯要放於水晶碗裏,嫩黃色的蛋羹宜放於綠色的瓷碗。此外,名菜“貴妃雞”最好盛放於有仕女拂袖起舞圖案的海碗中,可使人浮想聯翩;糖醋魚最好放在有鯉魚跳龍門圖案的盤中,使人食欲大開。還有,美饌和食器在形態上,也最好和諧一致。如平底盤裝炒菜,深鬥盆裝整鴨,大海碗盛湯菜等。一般講,盛菜時,量的多少也要和器皿的大小相適。平底盤及湯盤中的凹凸線,是食與器結合的理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