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步入紫禁城以後,看到封建皇帝住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用的是金銀珠玉的器具,自然不免產生聯想:皇帝吃的又是什麼?在什麼地方吃飯?怎樣吃法?從清代內務府的檔案記載,可以看出,這裏麵的名堂是多得很的。 皇帝吃飯,有專門名詞,有好幾種叫法,或叫“傳膳”,或叫“進膳”,或叫“用膳”,就是回避說“吃飯”,因為他“高貴”,所以連吃飯的叫法也就特別些了。 為了侍候皇帝吃飯,宮廷中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叫做“禦膳房”,“直接由內務府管理,設管理事物大臣若幹人,都是由皇帝特別簡派的。管理大臣下再設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等官職,具體負責皇帝吃飯的事宜。 皇帝吃飯,並沒有固定的地點,多半在他們經常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如乾隆時期的內務府檔案中記載:乾隆十二年“九月三十日辰初,萬歲爺(即乾隆皇帝)弘德殿進早膳畢。”“十月初一日未正,萬歲爺重華宮正誼明道東暖閣進晚膳。”“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萬歲爺霽紅盤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至養心殿侍候。”兩天之內變換了三個吃飯地方。

皇帝吃飯,按清代的生活習慣,分早、晚兩頓正餐。早餐一般在卯正一刻(上午六點以後),但有時推遲到辰正(上午八點以後)。晚餐在午正一刻(上午十二點以後),或推遲到未正(下午兩點以後)。兩頓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沒有固定的時間,由皇帝隨意命進。 每到吃飯的時間,皇帝命禦前侍衛開始傳膳。負責用膳的大小官員,立即命令有關的大大小小太監在用膳的場所布陳膳桌,將預備好的飯茶迅速從禦膳房抬來,按照傳膳的規定布菜。因為皇帝總是害怕有人謀害他,就是對他的近臣侍衛以及管理用膳的機構也不放心,所以飯菜來了,他並不馬上就吃,而是先看看每道菜盤上放的一塊小銀牌變不變色,據說隻要飯菜中下有毒藥,銀牌就能反映出來。看了銀牌之後,他仍不放心,還要叫隨侍的太監先把每樣飯菜嚐上一點,叫“嚐膳”。如果飯菜裏下了毒藥,太監嚐了會先毒死,就輪不到他死了。可見一做了皇帝,他就把一切人都看成是自己的敵人,無形中也就把他自己牢牢地圈起來了。 此外,凡是遇到直班奏事引見的日子,照例文武臣僚各於皇帝吃飯的時候進呈牌子。要求皇帝引見和奏事。宗室王公用紅頭牌子;文職副都禦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用綠頭牌子;外官來京者文職按察使以上,武職副都統、總兵以上,用一般牌子。皇帝看過這些牌子之後,再決定是否引見和準奏。因為這些牌子是在皇帝吃飯時進呈的,所以也叫“膳牌”。

上麵是皇帝吃飯前的一些程序。那皇帝吃的是些什麼呢? 禦膳房煮飯做菜用的水,是從北京西郊玉泉山專門運來的泉水,據說這裏的水“最輕清”。吃的米是黃、白、紫三色老米。京西玉泉山、豐澤園和湯泉等地,有專人培植這種稻米,此外,還有全國各地進貢的上色好米,人們常稱之為“貢米”。羊肉取之於宮中慶豐司。膳房不用牛肉,隻用牛奶,也由慶豐司供應。其他雞、鴨、魚、豬肉及時鮮蔬菜,都是在市場上買的。各種山珍海味,奇瓜異果,和各地方著名幹菜等,則由全國各地呈貢而來。這些都是事先儲存準備好了的。 皇帝每一頓飯又都吃些什麼?這可以從每天每餐的膳單上看出來。膳單上麵詳細注明早、晚用膳的時間、用何膳桌擺膳,在何地用膳,以及飯菜的品名,按日交與禦膳房承做。有時膳單上還指名何人做何菜,各種菜飯用何餐具盛送,《養古齋叢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膳房恭備禦膳,某物品及某物為何人烹調,逐日開單具稿,呈內務府大臣畫行。”

在清代內務府檔案中,保留著清代皇帝的大批膳單,為我們今天了解封建皇帝用膳的品類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裏僅舉乾隆一餐的膳單,即可得知一斑。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進晚膳,膳單內容是:“萬歲爺(按即乾隆皇帝)重華官正誼明道東暖閣進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擺。燕窩雞絲香蕈絲、火熏絲白菜絲平安果一品,紅潮水碗。續八鮮一品,燕窩鴨子火熏片月官子白菜雞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張安官做。肥雞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琺琅碗。月考祭神糕一品,銀盤。酥油豆麵一品,銀碗。蜂蜜一品,紫龍碟。拉拉一品,二號金碗,內有豆泥,琺琅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蘿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捧壽銅胎琺琅碟。匙筋手布安畢進呈。隨送粳米膳進一碗,照常琺琅碗、金碗蓋。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蘿卜湯一品,野雞湯一品。”乾隆帝這頓平常的晚膳,用了各式菜湯二十餘品,餐具用珍貴的金、銀、琺琅、瓷等碗盤碟匙,而且幾種名菜都要特命名師承做。就在同一天的霽紅盤酒膳一桌中,十五品菜,其中有四品就是著名廚役張安官承做的。但是在乾隆皇帝用膳時,感到四品菜不像張的手藝,馬上命令小太監傳旨,令廚沒張安官再親自做菜一品呈上,於此可見皇帝口味之高,要求之嚴。一餐膳食幾十種,皇帝一人吃得下嗎?當然不會。

按照清代製度的規定,皇帝和後妃以及宮內人役都有一定的份例。在皇帝的份例中,僅膳食一項,每日用白銀五十兩,不管皇帝用膳與否,用多少,飯菜都是按照每日膳單呈送的,皇帝每次用膳畢,往往將吃不完甚至動也不曾動過的豐盛飯菜賜予他的臣下。宮內的妃嬪、皇子、公主及禦前、內務府、軍機處、南書房入值大臣等,經常得到皇帝的賞賜。在皇帝權威高於一切的封建社會中,文武臣僚們能得到皇帝賞賜的一碗菜,就感到無上榮幸了。 這裏談及的,還僅僅是清代皇帝平日吃飯時的情況,遇到年節,國有大典,以及婚喪喜慶等等舉行大型筵宴時,其排場之大,耗費之多,那就更可想而知了。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裏寫的一副對聯說:“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前一句話說的倒是實情,後一句話就完全是自欺欺人了。單就皇帝的一頓飯來說,就不知耗費了全國人民多少血汗,豈不是天下奉他一人嗎!

【煙文化】

煙文化是人類重要的消費文化之一。煙草,原產美洲,部分原產澳洲,其曆史在2000年以上,但作為一種栽培作物,其曆史才僅有四個多世紀。煙草伴隨著歐洲探險家對美洲新大陸,發現而出現,並隨著航海業的發展而蔓延,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裏迅速傳遍了世界五大洲。煙草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朝末年,當時著名的醫生張介賓在其著作《景嶽全書》中首次記述了煙草傳入中國的情況:“此物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皆種植之矣。”據考,傳入的途徑有三。一是由南洋登陸廣東;二是由日本、菲律賓傳入福建;三是由朝鮮陸路至東北。煙草傳入之初,是作為一種藥材被人認識和利用的,但不久,就作為一種嗜好品傳遍南北。明王肱枕《蚓庵瑣語》道:“予兒時尚不知煙為何物,崇禎末,三尺兒童莫不吃煙矣。”中國人口眾多,煙製品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就為煙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煙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和煙草及煙草製品有關的文化現象。其中心有二,一是煙品文化,一是吸食文化。煙品,即和煙草製品有關的諸如煙具、煙杆等物品。煙品文化主要表現為對煙品的鑒賞和收藏。如煙具本是為方便吸食煙草製品而製作的實用器具,但隨著煙草製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它便帶有了日漸濃厚的文化色彩。

所以,有些鼻煙壺甚至脫離了實用性,僅僅作為工藝美術品而存世。精美絕倫的煙荷包,作為男女間情事的信物,從式樣、質地、圖紋、縫製諸方麵包含了多少文化的含義。煙草製品有“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的妙用,如此佳品,豈忍獨親,所以諺道:“煙酒不分家。”清人著《煙譜》一書亦載:“民間酬酢,先以此物為敬。”可見,煙草製品作為人際交往的工具古來已然。吸食文化主要表現為伴隨吸食過程的禮儀、習俗等。煙文化,在我國仍是一個新興的文化課題,正日漸引起社會各界的興趣和關注。

【煙標】

卷煙之商標圖文。煙標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我國目前卷煙的注冊商標有2000餘種,其設計形式、內容異彩紛呈。設計形式講求寓意,如以體現民族莊嚴與崇高精神的華表為圖的噝華牌商標,以代表婚姻幸福美滿的“喜喜”字為圖的紅雙喜牌商標。煙標內容廣泛,凡動物植物、山水名勝、曆史事件、人物古董等等無所不包。僅以“龍”字為名的即有龍煙(哈爾濱)、雙龍(曲靖)、金龍(襄樊)、雲龍(徐州)、九龍(洛陽)、威龍(湛江)、翠龍(菏澤)、巨龍(商丘)、賽龍(曲靖)、玉龍(下關)等40餘種。

【煙稅與專賣】

煙草專賣與專稅事。清代煙草附入百貨或雜貨內抽厘。甲午戰爭後,國庫日空,遂開征煙酒專稅並製定專率。1901年,直隸總督奏請光緒帝“煙酒二項為民間嗜好所需,無關養生本計,重征尚無妨礙”,1903年,光緒旨定直隸征煙酒稅八十萬兩以充軍用。其後,各地仿此行之,但種類雜亂,稅率相差大,機構不健全。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北洋政府公布《販賣煙酒特許牌照稅條例》,規定:年征批發商40元,專業零售商16元,推販4元。此為煙酒專賣的前曲。次年五月,繼而公布《全國煙酒公賣暫行簡章》,設置公賣局,將平均稅率由過去的15%提高到20%。此為中國曆史上的首次煙草專賣。1942年,國民黨政府頒布《戰時煙類專賣暫行條例》,1945年廢止。1983年9月1日,國務院頒布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條例》,並製定了其他保障實施措施。

【煙趣】

對煙親花腰彝族婚俗。秋收之後,青年男女盛裝相聚,對歌聯姻。對歌時,男方輸了則買銀器裝飾品送與女方;女方輸了則買香煙送與男方。當地人稱此為“對煙親”。

煙寄相思

布努瑤族婚俗。戀人分別期間,每天將兩葉同樣大小長短的煙卷成索狀,再包以幹農活時采摘的植物葉子,雨天或農閑時,則以樹葉或紙代替,以此表示一年365天,天天都在思念。雙方見麵時,除互訴衷情外,還要交換這些寄托相思之情的煙截,共同回憶相思的時光。

裝煙傳情

佤族婚俗。青年男子相約去姑娘家串門聊天,謂之“串姑娘”。屆時,青年男女邊抽煙邊交談,一旦產生愛慕之情,男青年即唱起小調,請姑娘為自己裝煙、點煙,以試對方是否有意於己,姑娘若有意,即會找借口為鍾情的男青年裝煙點火,該男青年此後夜夜來串,直至完婚。

煙杆傳情

巴馬瑤族婚俗。該族青年男女多攜帶優美的木質短煙杆,如果看中某人,就故意借對方煙杆。抽完煙,並不歸還,揣進自己口袋等對方來討,以此做約會的借口。

臘撒傳情

阿昌族婚俗。臘撤意為“換手藝”,是青年男女交往定情的獨特方式,共有相送、回禮、贈送、刹水四階段。在相送和回禮階段,煙盒是主要的傳情信物。青年男子在對歌時發現了意中人,就用遞煙的方式請對方收下自己的煙盒,此為相送。女方接受煙盒後即回以香煙和披巾,此二物以紙包裹,彩線紮束,若係活扣示意心有愛慕,係死扣則表示未懷戀心。

煙袋定情

白褲瑤(瑤族之一)婚約。該族青年男女的交往方式謂“玩表”,幾十人乃至上百人麵麵相聚,輕聲細語唱“細話歌”。女方看中男方即帶其回家過夜。男方若不中意女方,次夜即不再來;女方若不中意男方,則在送走男方的路上插一條金竹,以示斷絕關係。經過了解,女方認為可以結婚了,即送男方一支繡煙袋,男方亦同意,即回贈銀手鐲。

煙盒定情

德昂族婚俗。青年男子相約去姑娘家中對歌。對歌時,若姑娘確定了意中人,即當眾將男青年的煙盒置於自己麵前,向大家示意自己的選擇。其他人見此,遂很快地走開以免相擾。

火塘傳煙

哈尼族婚俗。媒人受男方之托,夜至女方家,同女方父母圍火塘而坐,雙方均不得作聲。媒人將煙傳與女方父母及在場諸位,如此者二,留下一支新飯籮而去。次日,女方父母將飯籮送歸男方。當夜,媒人再次攜飯籮前往,重複傳煙。若第三日女方不再送回飯籮,即視為同意定親。

煙盒舞

瑤族習俗。該族嗜愛舞蹈,煙盒舞即其動作難度大,形式變化複雜之一種,因舞蹈過程中手彈煙盒作響而得名。煙盒舞主要以四弦為伴奏樂器,舞蹈形式有男女對跳和十人合跳兩種。舞蹈內容有的具有故事情節,如蝴蝶細水,仙人摔交,啞巴砍柴等舞。

吸煙避老

朝鮮族煙俗。晚輩不可當長輩麵吸煙,老人遇年青人吸煙亦主動回避以免晚輩尷尬。年青人不能向老人借火吸煙,更不可接火。向老人接火被認為是對老人的極大不恭。

點火忌三

俄羅斯族煙俗。在人家做客,吸煙須征得主人同意,並不得隨意磕煙灰、扔煙蒂。敬煙時應單獨遞一支,不可遞給對方煙盒令其自取。點火時一根火柴不能點三支煙。

傳遞儀規

蒙古族煙俗。該族視鼻煙壺為掌上明珠,互嗅對方的鼻煙壺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同輩之間,用右手互換,爾後倒出少許,以手指蘸而塗抹鼻孔,嗅後再互換回來。長輩傳給晚輩要用右手,略欠身,晚輩則須單腿跪地,雙手相接,嗅即還。晚輩向長者降遞自己的鼻煙壺,要單腿跪地,身體前傾,鞠躬,雙手呈上,長者以左手接之。若晚輩為女性,舉壺時尚要輕觸前額,以示敬意。

【以鼻煙壺色決定科舉名次】

清潘伯寅以鼻煙壺色決科舉名次事。潘伯寅為主考官,置套料紅綠二色煙壺於抽屜內,閱卷時以手探壺,得紅者中,得綠者落。兵部尚書張子清詆其輕妄,伯寅曰:“我輩久不讀書,荒疏已極。試卷皆由新翰林提出,新翰林乃初離書室者,其審慎必過於吾輩。既經賞識,人人可中,特以紅綠煙壺占其運向而已。”事見清楊鈞《草堂之靈》卷十六。

【煙草的引種】

煙草內含有多種毒性和刺激性的物質,吸煙對身體健康有害無利。煙草原產美洲,我國原來沒有這種植物,自17世紀以後才陸續傳入。傳入的途徑有南北兩條:南路由菲律賓傳到福建、廣東;北路由日本傳到朝鮮,再傳到我國的東北。據明末名醫張介賓的《景嶽全書》載:“煙草自古未聞。近自我萬曆時出於閩、廣之間,自後,吳楚地土皆種植之。”當朝鮮商人將煙草輸入沈陽時,清太祖皇太極因為這不是本地土產,下令禁止,但由於禁上不禁下,禁令無效果。崇德六年(1641年),清統治區煙草開禁。清人入關後,吸煙的習慣在華北一帶傳播開來。董潮《東皋雜鈔》說當時吸煙已習以為常,“大庭廣眾中以此為待客之具”,甚至婦女也有吸煙的。史載當時福建中部種植煙草情況說:“以百裏所產,常供數省之用”。又說,“衡煙出湖南,蒲城煙出陝西,油絲煙出北京,青煙出山西,蘭花煙出雲南,……水煙出甘肅酒泉,又名西尖。”(陳琮《煙草譜》)當時隨處可見人們口銜長管點火吸煙,自1890年卷煙傳入我國後,烤煙才在各地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