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煙草的一些常識】
煙草是茄科煙草屬的一種植物,與茄子、土豆、番茄、辣椒、曼陀羅、枸杞等茄科植物是近親。目前被植物學家確認的煙草已有66個品種。但被人們栽培食用的隻有兩個品種:一個是普通煙草,又叫紅花煙草;一個是黃花煙草。此外還有一種由智利人培育出的白花煙草,綠葉白花,十分美豔,在國外隻作為觀賞花卉,故而一般都不把它列在煙草的範圍之內。我國所栽培的煙草除了北方有少量黃花煙草之外,大部分是普通煙草。在絕大多數地方,人們所食用的都是煙草的葉片,所以作為商品,也把煙草稱為煙葉。 根據我國從古至今所栽培的各種煙草的品種特性、栽培條件、調製方法、主要用途,我國的煙草主要分為以下6類: 烤煙,這是因為將摘下的煙草葉片在烤房內烘幹而得名。烤幹後顏色金黃,是製造卷煙的主要原料。烤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栽培麵積最大的煙草類型,我國目前每年有26000萬畝以上的耕地用於生產烤煙,主要產區有河南、貴州、雲南、安徽、遼寧、廣西、湖南、湖北等,其中河南烤煙產量占了全國總產量將近30%。如果按香型分,則有濃香型(以河南許昌煙為代表)、清香型(以雲南玉溪煙為代表)和中間香型(貴州煙和山東煙大多是界於濃香與清香之間的中間香型)。 曬晾煙,是因為將摘下的煙草葉片置於露天靠陽光曬晾而幹得名,真中大多數都是曬煙,用繩索係著的叫索曬煙,用竹編煙折夾著的叫折曬煙,又以曬片顏色不同分為曬紅煙與曬黃煙兩大類。我國生產的曬煙以曬紅煙為主。川西平原的什邡毛煙、新都柳煙、綿竹泉煙,廣東的鶴山煙、南雄煙,江西廣豐的紫老煙,浙江的桐鄉煙,吉林的蛟河煙(關東煙的代表)等都是曬晾煙中的名產。曬晾煙可供製作旱煙、水煙、雪茄煙、鬥煙、鼻煙,也可作為卷煙的拌料,四川的什邡毛煙、新都柳姻和廣東的鶴山煙都是生產雪茄煙的重要原料。
白肋煙,這是1949年以後才從國外引進的新種。“白肋”二字既是英語Buyley的譯音(白肋煙原產於美國),又反映了其煙葉的莖杆、葉脈呈乳白色的外形特征。白肋煙是在室外或棚內晾幹的,故而屬於曬晾煙之中的晾煙,主要產區在湖北西部和四川東部。由於白肋煙的吸收性強(超過烤煙的兩倍以上)、比重小、彈性強,可以大量吸收浸料或噴料,可以提高卷煙透氣度,對於調節卷煙的香味與吃味有重要作用,是生產混合型卷煙的重要配料,也是生產鬥煙的原料。 雪茄煙,這不是指卷製成一支一支成品的雪茄,而是指製造雪茄的原料——作為煙葉的雪茄煙。製作雪茄的原料煙葉要求很嚴,分為包葉煙、束葉煙和芯葉煙三種。其中要求最嚴的是包葉煙,要求葉片薄而輕,葉脈細,組織細密,彈力與張力強,顏色均勻而有光澤。這種包葉煙一般都要專門種植,最好是遮陰栽培,采摘後在房中晾幹,屬於晾煙中的一種。我國包葉煙的產地以四川為主,而以浙江桐鄉所產質量最好。我國生產的很多曬紅煙都可以作雪茄束葉與芯葉的原料。 香料煙,這是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一種煙葉,故而又稱為東方型煙或土耳其煙。植株小,葉片也小,但具有一種特別的芳香,是生產混合型卷煙的不可缺少的原料,也可用作鬥煙絲的配料。這種煙草我國是1949年以後才引種成功的,主產地在浙江新嵊盆地,其次有湖南雙峰、河北張家口、河南洛陽等地區。 黃花煙,黃花煙與上述5種紅花煙在植物分類上屬不同的種,所以有較大的差異。它的植株比紅花煙矮小,生長期短,耐寒力強,所以我國種植黃花煙的地區都在北方,其中著名者青蘭州黃花煙(即蘭州水煙)、東北蛤蟆煙、新疆伊犁莫合煙(又稱馬合煙)。大多加工製為鬥煙和水煙。 關於黃花煙,有一點特殊的情況。人們吸煙所采用的各種煙草,都是隻以煙草的葉片為原料。可伊犁的莫合煙獨具一格,是以煙草的莖杆為主要原料,葉片反居其次。將莖杆曬幹後搗碎力小顆粒,加輔料炒焙後,就可放在煙鬥中,或用手卷入紙條中吸食。
附帶還想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國農學家已經研究選育成功了一種新型的“藥煙”,是利用藥用植物與煙草進行遠緣雜交之後培育成功的。例如山西農業大學的藥煙育種科研組就已培育成功具有中草藥成份的人參、黃芪、金銀花、薄荷等9種“藥煙”。這些“藥煙”可以降低煙中有害物質的含量,對人體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療效,是很有前途的一種新型的煙草品種。 天下嗜煙者無數,但在嗜煙大軍中,可能很少有說得清楚:煙裏含了一些什麼?吸煙時又吸了些什麼東西進去?
說起來,可能會令人吃驚,煙草是人類所享用的各種植物中含化學物質最多一種。據國外科學家分析,煙草與燃燒後的煙氣中所含各種化合物總數為5289種,其中,單獨存在於煙草中的是1414種,單獨存於煙氣中的是2740種,二者所共有的是1135種。對於這些複雜的化學成份,我們沒有必要都了解,這裏隻介紹在吸煙過程中對吸煙者有重要影響的幾種主要成分。 糖類。這是煙草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代表物質(其他的碳水化合物有纖維素、木質素、果膠質等)。煙草中所含糖類愈少,質量愈低;含糖愈多,質量愈高。優質煙草含量20—26%之間,因為煙草中的含糖量對於煙草的彈性、味感,都有密切的關係。 油脂。又可分為若幹種。煙草的內部香味和外觀油分主要是來自所含的油脂(主要是芳香油、樹脂、脂肪酸脂、甘油脂等)。所以,煙葉以含油脂高者為好。 蛋白質。煙草中的蛋白質在煙葉的發酵與調製過程中,可以分解為氨基酸,也可以與糖類作用而生成其他物質,這些對煙葉的顏色、香氣、吃味都有影響。通過烘烤的烤煙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0%左右,曬晾煙則要少些。一般來講,蛋白質含量的多少與煙草的質量高低成反比,優質煙的蛋白質含量在10%以下。蛋白質在燃燒後就會產生煙焦油,這是吸煙對人體產生毒害的最主要因素,是危害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
生物堿。煙草中含有多種生物堿,主要的是煙堿與去甲基煙堿。煙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尼古丁”。提取出來的純粹的煙堿是無色的油狀液體,氣味並不強烈。但溫度升高時就會發出強烈的氣味,能刺激人的神經中樞。人們吸煙時感到一種生理反應,即常說的“勁頭”,主要就來自煙堿。含煙堿多的煙葉“勁頭”就大。烤煙的煙堿含量一般在0.5——1.5%左右,吸煙時勁頭並不大,生產卷煙時必須加上其他配料,使煙堿含量在1.3——2%左右較為適宜。曬晾煙含煙堿在4—6%左右,所以吸雪茄或一般的自卷的曬晾煙(如四川農村吸的“葉子煙”),勁頭就比吸卷煙要高。吸煙對人體有害,煙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礦物質。煙草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其中包括磷、鉀、鈣、鎂、硫、鐵、鋁、矽、氯等。吸煙時,有機物都因燃燒而揮發分解,剩下的煙灰中就有不少的礦物質。如果煙葉中含鉀高,會增強卷煙的燃燒力和陰燃持火力,並使煙灰變白,這對煙的質量大有好處,鉀、鎂、鈣還有個作用,是使燃燒後的煙灰不易散落,這對於雪茄煙特別有好處。如果發現煙灰呈片狀脫落,那就是含鎂較多的表現。還有,煙葉中含氯要求盡量要少,不應該超過1%。如果超過1%,就會影響燃燒性,減少持火力,出現黑灰,甚至熄滅。 除以上幾種物質之外,煙葉的重要物質還有色素、酶、有機酸、酚類等。 煙草的主要用途是製成各種成品煙供吸煙者吸用,可是煙草的用途並不止此,還有其他一些用途。例如:利用製煙剩下的煙莖、煙末以及低質量煙葉提取煙堿,可以作為殺蟲劑,用來殺滅農業害蟲和家畜的皮膚寄生蟲。在民間,則以煙莖浸泡液來殺滅害蟲,或將煙莖放在衣櫥、書櫃中來防止衣服與書籍生蟲。又如,將煙草中所含的豐富的蛋白質(同樣麵積農田種植的煙草可能得到的蛋白質相當於種植大豆所得蛋白質的四倍)用工業方法加以提取,則可生產出各種優質食品。
【旱煙及鬥煙】
當煙草傳入我國之後,其最主要的吸煙方式就是將煙絲裝在煙管中點燃之後吸用。如厲鶚在《天香詞?序》中所說:“煙草,……食之方法:細切如縷,灼以管而吸之,令人如醉。”當時,就隻稱為吸煙,並無“旱煙”這個名稱。如前引的《物理小識》中的“銜長管而火點吞吐之”,《寒夜叢談》中的“男女老少,無不手一管,腰一囊”,都是指的吸旱煙。
“旱煙”這個名稱是在水煙出現之後,為了區別於水煙,才有旱煙這個名稱的。在目前所見到的文獻材料中,明末、清代前期幾種主要的煙草著述,如汪師韓的《金絲錄》、陸耀的《煙譜》、陳琮的《煙草譜》等,均未見“旱煙”這個名稱。直到初刻於道光六年(公元1828年)的蔡家琬的《煙譜》,才見到“旱煙”的名稱:“近又有製為水煙者,名煙草,為旱煙以別之。”也就在道光年間,其他文獻中也才見到旱煙的名稱,如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在一道關於禁止鴉片煙的奏折《瀝陳民間煙土槍具仍宜收繳片》中,也提到煙草之事,他說:“吸旱煙者,若無煙杆,亦有不能不歇之事。”稍晚一些,著名改良主義思想家鄭觀應在他的名著《盛世危言?稅則》中也曾把旱煙和水煙並提:“查旱煙、水煙、皮絲、淨絲、黃條、青條各種,歲銷數十萬箱。” 我國所吸用的旱煙,嚴格來講,是美洲印第安人用煙管吸煙和歐洲人用煙鬥吸煙兩種方式的綜合。這種具體方式的起源史無明載,據推測是鑒於歐洲人所喜用的雕木彎曲煙鬥挖雕麻煩,而我國南方遍地皆竹,故而就利用竹管製成極為簡單的煙竿,代替了木製的煙鬥。這種煙竿,又稱為煙杆,如上引林則徐的奏折,又稱為煙管,如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四回:“程師爺拿了他的毛竹煙管、藍布煙袋去了。”又稱為煙筒,如何其偉《愛筠索詠煙筒》詩:“笑問今天下,何人可暫離。亦知無甚味,隻是苦相思。客至清淡後,愁來冷坐時。茶囊和酒袋,親狎弗如伊。”由於吸煙者與煙筒配套必須有一個裝煙絲的小口袋,故而又稱為煙袋,如《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太太把煙袋遞給那丫環”。由於煙筒之前必有一窩狀的煙鬥,故而又稱為煙鍋或煙窩,如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十六回:“偏偏那官帶來的小跟班,把煙窩掉在地下,低頭去拾。”由於可以插在腰帶上,故而又稱為“煙插”,如袁枚《續新齊諧》:“趙閑步入城隍廟,見十殿中有泥鬼掛煙插,頗似己物。”直到今天,農村抽煙者一般多稱為煙袋。這種煙袋的形製一般都是用一根長短不一的竹管(短者三寸,長者逾尺,最長者三尺左右),一端安上一個煙袋鍋,即小煙鬥(一般多用銅製,少數用竹根、樹根挖製),用以裝煙。另一端可以安上一個金屬製成的或玉石做的煙嘴,用來銜在口中。有錢人家對煙嘴十分講究,用金用銀用翡翠者均有,一般多用銅。貧窮者則不用煙嘴,將竹管直接銜在口中。另外與煙管配套,必須製作一個布帛作的小袋(也有用硬木、牛角挖製或牛皮縫製的)用來裝煙絲,以備吸用,一般稱之為煙袋荷包或煙荷包,可以係在煙管上,也可係在腰間,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五回:“這個當兒,又聽老爺叫取師老爺的煙袋荷包去”。對於這種一管一囊,吞雲吐霧的吸煙的情景,清人胡然有一道詩(見陳琮《煙草譜》,原載無題),寫得比較生動: (致此自殊方,偏宜帶火嚐。 拈裝斑竹管,撮聚紫羅囊。 堪助談諧趣,能增齒頰香。 辟寒同曲蘖,解渴勝茶湯。 有客常先饋,無風亦自揚。 晴窗雲雲愛雲逮,午榻霧蒼茫。 嫋嫋索珠箔,霏霏繞畫梁。
不煩金鴨吐,蘭麝已盈堂。) 吸煙者對旱煙袋都很講究,並根據個人的喜好及經濟能力製成許多精致的旱煙袋。如詩人張問安在《亥白集》中有《竹枝詞》一首: (淡巴菰好解愁能,幽怨傳來呂宋曾。 一種湘筠和淚色,土花斑駁上洋藤。) 張問安還有幾句自注:“煙草始於呂宋國,近洋中有藤,花紋斑駁,以製煙筒極精。”這種藤製的煙袋,當然是很別致的。陸耀《煙草歌》中的“更斫湘幹遠岸孫,白銅頭嘴裝精巧”;前引陸煊的《煙草三十韻》中的“滇銅憐閣麗,湘管逮丁男”,也都是描繪男女煙民所用的煙袋,另一詩人諸聯的《煙草歌》中有“錦囊繡鳳藏香袖,筠管鑲牙依畫樓”之句,描繪的是更為高級的女用煙袋。 清代詩人曾留下了許多首吟詠煙袋之詩。王露的《詠煙筒七律六首》寫得最好,今全錄如下:荊湘竹子蜀滇銅,巧斫精熔匠製工。 昔以虛心安冷淡,留將直節示圓融。 橫陳瑤席霞光起,倦倚蘭閨麝氣通。 酒盞茶鐺成素侶,幾番石火借微紅。)(Z〗纖質盈盈數握長,一時流播滿江鄉。 多情愛接櫻桃口,噓氣閑熏冰雪腸。 情到老來知愈辣,味從回處有餘香。 詩翁夜半吟脾澀,許爾相近依象床。 不雜薰蕕氣味清,靈犀一點最通明。 妙傳呼吸仙人訣,善遣蕭閑逸客情。 入屋儼同斑管樣,頻吹不作洞蕭聲。 嘴含味到津津處,直似流涎向曲生。 曾是虛中特達材,奚僮雙手款攜來。 模棱未免因人熟,到底何妨剩劫灰。 月夕花期時把握,旗亭幔壁也迫陪。 尋常掛齒初無礙,玉箸牙籌莫見猜。 薄霧輕雲冉冉吹,朋儕聚處每交枝。 原知通塞無常局,不信炎涼隻片時。 蠻嶺曉鞍消瘴氣,蕉窗夜檠佐文思。 淡巴菰已知名久,燃熄憑渠獨主持。 羅胸芳縷壓梅檀,夏辟炎蒸冬辟寒。 綺陌春遊隨馬策,釣磯閑坐誤魚竿。 蟠金爭繡檳榔盒,鏨錫空雕鴉片盤。 那似此君瀟灑甚,氤氳時傍五雲端。)關於煙袋的製法,優劣、用法等,陸耀在《煙譜?器具第三》有詳細的描述: 煙管亦曰煙筒,北方直謂之煙袋。其法截竹為筒,閩人取煙置近根處著火,而自梢吸之,竹氣清香。又先含水在口,故煙性雖烈而不受其毒。然火之所爍竹,老者半歲一更,稍嫩則月一再更,為用甚貴。江浙則鏤木為置煙之器,而截竹以為之管,樸實無華,田野間多用之。土大夫則用金、銀、銅、鐵之類嵌其兩頭。又或用烏木、象牙為之,管不久便裂,適不及竹。滇人象牙管內另置銅管納其中,但取不裂,然與工匠、傭夫銅鐵鑄成者無異,每得火全管管熱,火氣直達喉中,最易損人。……竹堅者可數年不斷,歲火色黑如退光漆,好事者以數金易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