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至與人等,不便攜帶,長一尺四五寸者佳。朝士於靴中置一管,長不過五六寸。 吸旱煙用的煙袋,至今在農村猶很常見。清代老式煙袋,幾年前曾在湖南石門縣九渡河鄉曾家椏村發現一根,是已使用四代人,有120年曆史以上的長煙袋(相傳製於公元1869年)。長1.2米,竹管,煙嘴與煙鍋均用黃銅澆鑄之後打磨而成,另有一煙荷包用虎掌製成,一根緊銅煙鉤(用於掏出煙鍋中灰燼),均用馬尾係住,拴在煙管上。這根老煙袋已作為我國吸煙史的實物資料被湖南常德市煙草專賣局收藏。這種長1.2米的長煙袋,今天已不多見,但古代較常見。至於如《煙譜》所說那種“長者至與人等”的長煙袋,自己不能點火,是必須要傭人來點火的,故而可能是某些富人擺闊的一種專用品。

由於這種長煙袋使用放置都不方便,故而還留下了一道很有趣的小詩,據《秋平新語》載,靜海呂氏之妻,曾有《戲詠長煙袋》詩:   (這個長煙袋,妝合擺不開。 伸時窗紙破,鉤進月光來。) 在古人所用的長煙袋中,有一類很特別的金屬煙袋,或用鐵管,或用銅管,長的可達4尺左右。這種煙袋其實是有多種用途的,行走時可作手杖(長的煙筒無論竹製藤製或金屬製,均可作為老人行路之手杖,如清人朱履中在他的《淡巴菰百詠》中就有“隻愁六十才耽愛,突倩煙筒作杖藜”之句)。遇惡犬或壞人時又可作武器防身。陳琮《煙草譜》中也曾對此有過記載: 餘少時遇一異鄉人,手持煙管,以鐵為之,其頭大如杯,裝煙盈把,吸之一二刻始盡,雲有不測即可禦侮。紀昀《如是我聞》雲:醫者胡宮山,……年八十餘,輕捷如猿猱,技擊絕倫。嚐舟行,夜遇盜,手無寸刃,惟倒持一煙筒,揮霍如風,七八人並,刺中鼻孔而仆。

據蔡家琬《煙譜》載:“有以玉為煙筒嘴者,其價可值數金,言之津津,互相稱讚,近二十餘年,其價頓賤。又有名為相思筒者,頭有樞紐,本是一枝,而分為二,可以二人同吸。噫,一小器耳,何奢巧至此!”這種奢巧的相思筒,已經失傳,如今已見不到實物了。據說還有一種用大豆製成的不著火的特殊煙筒,如今已不能詳其究竟。據《清稗類鈔?工藝類?以大豆製煙筒》條載:“首先發明大豆之用途者(可能是指在歐洲生產推銷豆腐一事),這高陽李不曾煜瀛,文正公鴻藻之子也。光、宣間,嚐以大豆製成肴饌,並製為煙筒,則以大豆中之一種元素造成,能不著火。” 在古人煙筒中,最妙的是有一種可以當作喇叭來吹的煙筒,一物二用,最為佳妙。《清稗類妙?音樂類?吹煙筒喇叭》條載: 青浦何元長好結納,挾技者群造其門。一日,有敝衣客至,自言能吹煙筒喇叭。諾之,客乃出其竹製之筒,長三尺餘,銳上豐下,兩端鑲紫銅。吸煙竟,拍擊其燼,徐徐吹之。初若新鶯目見xiàn huǎn現緩)聲,次作寒雁嘹唳聲,繼如鸞嘯,如牛鳴,咿咿啞啞,較樂工所用為動聽。易以他筒,弗能矣。 由於吸旱煙的用具是煙袋、煙筒,故而將吸一次(即裝一煙鍋煙絲,點燃吸完)稱之為吸“一袋煙”,或吸“一筒煙”。我們見到這類記載,千萬不要誤解為吸完了一口袋或一滿筒煙絲。例如清康熙年間,方爾止寫的《都下竹枝詞》中,就有“一筒煙”的說法:  (金絲煙是草中妖,天下何人喙不焦。 聞說內廷新有禁,微醺不敢側宮僚。

清晨旅舍降嬋娟,便脫紅裙上炕眠。 傍晚起來才勸酒,一回小曲一筒煙。) 吸暈煙所用的煙絲的製法及優劣,文獻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陸耀《煙譜?製造第二》: 凡種煙草,其地土肥者,可高四尺,直幹無枝,每本可收葉十餘片至二十片不等。及其未萎黃時,采曝去筋,清水、菜油拌勻,切為細縷。若其色紅黃者,並非佳品。餘親見蘇州杜切(杜切是煙草品種名,陳琮《煙草譜》:“吾鬆(指江蘇鬆江地區)稻麥、棉花之外,農家賴其利亦多種之,謂土切煙,或謂之杜切”),雜以紅土及煙草根磨為細粉和之,蓋得清水、菜油之力,色便紅潤。若色黃者,去紅土,易以薑黃耳。大抵真正閩產,製造亦佳。如衡煙縷極粗硬,味亦不美;濟寧煙粗縷,黑色,稍為可口;蘇州杜切,色俱紅黑;北方幹絲、油絲等煙,俱粗而黑。唯江南之鬆江有曰淡黃者,縷極細軟,味淡,性平和。近日蘇州亦有香絲一種,殊似淡黃而香味過之。然大都煙草不香,其有香者雜以蘭子也。故北人或徑以千葉揉碎食之,不經製造,雲此方得真味。凡煙味被風雨所傷及蟲蝕傷者,味輒不佳。若製成後經潮濕及黴鬱之氣,亦不可食。

加工製造出來的旱煙,由於顏色的特征,又被稱為“黃煙”。此外,因產地、配料等不同,而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劉廷璣《在園雜誌》卷三載:“其在外國者名發絲,在閩者名建煙,最佳者名蓋露,各因地得名,如石馬、餘塘、浦城、濟寧、幹絲油絲,有以香拌入者,名香煙;以蘭花子拌入者,名蘭花煙。至各州縣本地無名者甚多。”這時提到的“香煙”與“蘭花煙”,與會天所稱的“香煙”(即卷煙)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彝族地區)所吸的“蘭花煙”(其實是一種加工粗糙的旱煙)不同,我們不要混淆。 旱煙的吸用方式,前麵已經作過介紹,今天也還很容易見到。隻是初期吸煙時曾有過兩種今天已不再有的習俗,值得一提。

第一,當初吸煙者對煙氣中的種種刺激物有如“火氣薰灼”般的“辛烈”還不適應時,曾經有過含水吸煙法,即“先含涼水在口,然後食之,雲可解毒”(陸耀《煙譜?生產第一》)。這種方法,今天已無人再用。 第二,明末清初,煙草尚未普及之時,一些城鎮街頭曾出現過專門供路人吸煙的煙攤,過往行人欲吸煙者,按吸煙絲多少付錢。如陳琮《煙草譜》所載:“市井間設小桌子,列煙具及清水一碗,凡來食者,吸煙畢即以清水漱口,投錢桌上而去。”這種煙攤時間不長,不久就被“無不手一管、腰一囊”的習俗所取代了。

旱煙是清代吸煙中最流行的吸煙方式,據《清稗類鈔?飲食類?吸旱煙》所載: 旱煙裝於鬥,以竹木所製之管吸之。其種類甚多,約言之,有元奇、呈奇、紫玉秋等,杭州宓大昌所售者,吸時香透鼻觀,為最有名。康熙時,士大夫無不嗜吸旱煙,乃至婦人孺子,亦皆手執一管,酒食可闕也,而煙絕不可闕。賓主酬酢,先以此為敬。光緒以前,北方婦女吸者尤多,且有步行於市而口銜煙管者。 清代人喜歡吸旱煙,留下了不少吟詠旱煙的詩歌。今錄清代康熙時著名詩人與劇作家尤侗的《詠美人吸旱煙》絕句6首:  (起卷珠簾怯曉寒,侍兒吹火鏡台前。 朝雲暮雨尋常事,又化巫山一段煙。  烏絲金縷賽香荃,細口櫻桃紅欲然。 生小妝樓誰教得,前身合是步非煙。 剪結同心花可憐,玉唇含吐亦嫣然。 分明樓上吹蕭女,彩鳳聲中引緊煙。  天生小草醉嬋娟,低暈春山髻半偏。 還倩檀郎輕約住,隻愁紫玉去如煙。  半帳薰篝薄雪天,泥郎同醉伴郎眠。 殷勤寄信天台女,莫種桃花隻種煙。  彤管題殘銀管然,香奩破碎薛濤箋。 更教婢學夫人慣,伏伺雲鬟有嫋煙。) 我們在前麵談過,旱煙應當是美洲印第安人用煙管吸煙和歐洲人用煙鬥吸煙兩種吸煙方式的綜合,所以歐洲式的鬥煙在我國的市場很小,一直到近代才在城市中有少數人吸用。鬥煙用彎形木製或角製煙鬥吸食,鬥煙絲按歐洲方式製造,其中加有較多的香料和糖料,一般來講,較卷煙香味濃,吸味烈,對於部分煙癮大的煙民較為適用,我國也生產有以雲南“蒙自刀煙”為代表的鬥煙絲。不過,由於旱煙和卷煙的吸食隊伍十分龐大,鬥煙的吸用者相對較少,一直難以形成大的潮流。

【水煙】

從吸煙者的多少來看,水煙是清代僅次於旱煙的吸煙方式,隻是今天已經基本絕跡,很少能夠見到了。所謂水煙,就是要通過水來吸煙的一種吸煙方式。這種方式起源於古代的波斯(今伊朗),阿拉伯地區是最講究吸用水煙的地區(至今仍是如此)。吸旱煙時,火氣與煙氣對口腔與喉部有十分明顯的刺激作用,有的人覺得舒服,有的人就感到不大舒服。所以旱煙剛在我國流行時,不少吸煙者往往先在口中含一口清水,以減少刺激,而又能得到煙味的享受。這種方式估計也是從海外傳入的。由於有這種含水吸煙的啟發,所以很早就在旱煙袋之外發明了讓煙氣先從水中通過再進入口中,以減弱刺激的水煙袋。不過這種水煙袋的發明者不是中國人,而是阿拉伯人。16世紀後期,水煙就已流傳到東歐、俄國,以後輾轉傳入我國。 陸耀《煙譜?器具第三》說,“又或以錫盂盛水,另為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鶴頭,使煙氣從水中過,猶閩人先含涼水意,然嗜煙家不貴也。”這就是寫的水煙袋。我國開始吸水煙的確切年代已無法確切,清代人多認為在乾隆時期前後,如黃鈞宰在《金壺七墨》中的《金壺浪墨》卷一“煙草”條就說:“乾隆中,蘭州別產煙種,範銅為管,貯水而吸之,謂之水煙。”到了道光年間,就已“吃水煙者遍天下”(梁章钜《退庵隨筆》)。

清代水煙的中心產地是蘭州,吸水煙最盛的地區也是蘭州,故而清代不少文獻都認為水煙源於蘭州。其實,水煙與水煙袋都是國外傳入的,蘭州隻能說是最著名的產地而已。上述這種記載比較典型的如《食煙考》(轉引自銖庵《人物風俗製度叢談?焚香與吸煙》): 煙既行百餘年而水煙出矣,水煙者,起於甘肅蘭州。蘭州五泉山下產煙草,既製必隔水吸之,入腹而後吐,醉人尤易。其器曰壺,其煙必瓷錫器盛者,蓋濕食也。初時人畏其力猛,食者絕少,漸自秦而晉而豫而齊魯燕宋,大江以南,今且遍天下無不至矣。然五泉一區不能資天下用,他處仿造者尤多,皆不及五泉產者。 水煙袋,或稱水煙鍋、水煙筒、煙杯(因為下部盛水部分有如杯狀,故有此稱,但很少使用,如沈初《西清筆記?紀庶品》“進煙筒,曰煙杯”),我國多用銅製(阿拉伯水煙袋也多用銅製,印度人也用可可殼製,非洲人也用羚羊角製),白銅、青銅均有,也有少數用錫製。富有之家則有用銀製的,甚至有鍍金的,有在煙嘴管部分鑲嵌翡翠、瑪瑙的,而窮苦人家則用竹製。各種水煙袋的形製大致相同,隻有一種在茶館酒肆中走動為客人服務的售煙式水煙袋較為特別,不僅形製較大,而且入嘴的細管(即《煙譜》所謂的“如鶴頭”者)特長,可達兩尺以上,能伸能縮,有的還可以自由轉動。這樣長的煙嘴管,為的是便於在眾人之中將其遞到顧主的口邊。當顧主可以含到煙嘴之後,售煙者就為其點火,供顧主吸用。

水煙袋的裝煙鬥較小,吸完之後需要另裝另點,這就需要有火源。水煙所用火源都是用草紙條裹成的細管,一般稱為“紙撚”或“紙媒”,點燃之後無明火,隻有火媒,但一吹就會出明火,十分方便。吸水煙一般隻能在家中吸用,而不能在路途或野外吸用,就是因為野外有風,紙撚不易吹燃。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過去吸水煙者以婦女居多,男性時常出門,要吸旱煙才方便。《清稗類鈔?飲食類?吸水煙用紙媒》條對這種紙媒和吸水煙的方法有較詳細的描述,說清代“吸水煙者必卷紙引火,使之灼煙,俗謂之紙媒,一曰媒頭,又曰紙吹。”製作方法是用一寸多寬的長條紙,側卷搓如細筒,中通外直,“多出閨人纖手”。這種紙媒應當是與吸水煙的習俗同時出現,始見於明末,盛行於清初。書中還選錄了程子大、姚壽慈、易實甫等人聯句合作的兩首《一萼紅》詞記詠卷紙媒與吸水煙之事: 撚春纖,熱芳心半點,紅得到儂邊。藕臂初抬,蘭魂乍瞥,茜紙低嫋微煙。記擘向阿娘雙手,憑玉案搓作並頭圓。拈傍櫻唇,噓從檀口,兩意相憐。 走近碧紗櫥裏,有銀荷未上,還倩伊然。卷欲同蕉,化還如粉,未須分裂蠻箋。笑郎心較渠還熱,裹相思一寸一纏綿。卻怕尖風損焰,背過簾前。 一痕纖,費春尖幾個,卷向鏡台邊。釧響偎燈,衫紋疊袖,和玉先種秋煙。算終是成灰化粉,又底用搓到十分圓。束比蔥多,裹同蕉小,身世堪憐。 曾惹卿卿膽嚇,記檀郎狡獪,口內能然。一寸相思,幾重心事,誰耐焚著吟箋。看銷盡殘雲半霎,化香霧雙縷細如綿。最是蘭魂易冷,偏在花前。 吸水煙所用的水煙絲與旱煙不同,是將曬晾煙葉用開水濕潤之後,抽去筋脈,再噴開水,使之含水量在30%左右,再加入配料麻油(或其他食用植物油)、食鹽、香料等,待煙葉吸附之後,放在特別的木箱中壓緊成為有如大磚頭一般的煙捆,然後用專門的煙刨如刨厚木板一般刨成細絲,如《煙草譜》所形容:“刨落紛紛,形如細發。”這種細絲晾幹之後,就是可以吸用的水煙。不過,為了運銷到遠地,製水煙的作坊一般都將水煙絲再壓成肥皂大小的小方塊,幹燥後包裝外運。由於這種小塊大多用青綠色紙包著,故而清代號稱為“青條”。

我國水煙生產始於蘭州,蘭州水煙也一直是最有名的和產量最大的生產地,除蘭州水煙之外,福建的皮絲煙、陝西的青條煙、江西的西條煙也都是全國著名的水煙。 水煙的吸食不如旱煙流行,如《清稗類鈔?飲食類》的“吸水煙”條所說:“吸者以上中社會之人為多,非若吸旱煙之人人皆吸也。光緒中葉,都會商埠盛行雪茄煙與卷煙,遂鮮有吸水煙者矣。”在中小城鎮及農村中,吸水煙則比大城市要普遍一些,而且一直到50年代方逐漸喊心,60年代以後就基本絕跡,被卷煙所取代了。在清代,吸水煙者也曾留下一些描繪水煙的詩作,今錄清嘉慶年間舒鐵雲的《蘭州水煙》一詩如下:  (蘭州水煙天下無,五泉所產尤絕殊。 居民業此利三倍,耕煙絕勝耕田夫。 有時官禁不能止,賈舶捆載行江湖。 鹽官酒戶各有稅,此獨無吏來催租。 南人食煙別其味,風味乃出淡巴菰。 邇來兼得供賓客,千錢爭買青銅壺。)(貯以清水及扶寸,有聲隱隱相吸呼。 不知嗜者作何味,酸鹹之外雲模糊。 籲嗟世人溺所好,寧食無肉此不疏。 青霞一口吐深夜,那知屋底炊煙弧。 且勿呼龍耕瑤草,轉緣南畝勤春鋤。) 《清稗類鈔?飲食類?黃菊人吸水煙》條引述了清道光年間錢塘黃菊人所寫的一組吟詠吸水煙的七律,對吸水煙作了非常細致的描繪,今選錄3首如下:  (蜀青滇白出焙時,也比湘筠截幾支。 三字相需金水火,一窗留伴酒茶詩。 垂來象鼻彎真肖,篆作龍紋潤可知。 晨夕簾櫳借消遣,爐煙才破碧碧絲。  時勤拂拭發精華,冰雪玲瓏製器誇。 趨好未除炎氣息,癖耽愛結冷煙霞。 紙和蕉卷頻頻引,香作蘭燒屑屑加。 攜向春風對紅碧,年來消受霧中花。)檉幾無塵位置平,文囊細盒配逾精。 氤氳常覺彌壺穀,灌注何愁沒管城。 入手略潛加燃井法,回腸中有轉珠聲。 朝來換取泉清冽,催得蓮花舌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