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類砂?豪侈類?和有真珠處鼻煙壺》條載,這個“大如雀卵”的用巨型珍珠挖空製成的鼻煙壺本是孫士毅(乾隆年間曾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從越南得到的,專門呈獻給乾隆帝。在孫士毅進宮時,被和糰瞧見,就向孫索要,孫答覆說此事先已上奏,必須進呈。和隻好罷手。誰知孫士毅呈獻乾隆帝之後不久,仍然被和搞到手中,並遍示朝中大臣,作為炫耀。直到嘉慶帝時和伏誅,這個珍珠鼻煙壺才又回到宮中,但其後的下落仍不得而知。 清代的鼻煙壺主要有以下幾類: 料器,即玻璃製吊,除了質地可以有多種變化之外,“更創新製曰套,套者受彩也”(趙之謙《勇盧鬧詰》)。就是在不同顏色的底色上加上不同顏色的套料,再進行精雕細刻,既有豐富的色彩,又有凸雕效果。著名的套料壺稱為“皮”,其代表為“辛家皮”、“勒家皮”、“哀家皮”。為什麼會叫“皮”。前人未釋。我估計是沿用宋人舊稱,因為宋代把“粲然成文”的五彩漆器稱為“皮”,說見宋人曾三異《因話錄》(載張宗祥整理本《說郛》卷十九)。 瓷器,一種是彩繪瓷鼻煙壺,一種是瓷胎琺琅鼻煙壺。後者的“古月軒”製品出於內府,是清代鼻煙壺精品中的精品,極為名貴。 琺琅器,這是指傳統的銅胎琺琅和少數的金銀胎琺琅,以清宮生產者最精。宮中工匠曾得到法國專門製作技師傳藝,又加以新的創造,是清代鼻煙壺中的代表性產品之一。 玉類,主要原料是和田玉(乾隆以後源源入京),其次是翡翠。潔白溫潤的寶玉是製造鼻煙壺的絕佳材料,其主要加工工藝是雕琢,不是繪畫。 石類,各種寶石都可用來製鼻煙壺,製作硯台的名貴石料如廣東肇慶的端硯石也用以製作鼻煙壺。

漆器,除少數彩繪漆鼻煙壺之外,大多是雕鏤的漆鼻煙壺,也可加上鑲嵌工藝,其基本色調多為紅色。 象牙器,產地主要在廣州,經過精細的雕刻之後,也可施上彩繪,成為不多見的彩繪牙雕鼻煙壺。 內畫玉,這是清代道光年間才出現的鼻煙壺中最具特色、如今在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類產品。主要原料是料器,也有少數水晶或接近透明的玉器。高明的工匠先用金剛沙或鐵沙在壺內搖蕩摩擦,使內壁有細膩的磨沙紋。然後屏住呼吸,用專門的微型畫筆(多為彎折形的硬筆),從細小的瓶口伸入壺中,用極細微的動作在壺內壁作畫,或寫意,或工筆,或水墨,或施彩,或花鳥,或山水,或人物,或書法,題材多樣,手法多變,極為精美。清代後期的內畫壺名家為周樂元、馬少宣、葉伸之、畢龍九、張葆田、陳坤山等人,他們的作品,至會仍享有盛名。

鼻煙壺的形製千差萬別,如《勇店閑詰》所說:“昔時造壺取便適用,式多別異,器但逾寸,且有小如指節者。嘉慶後始務寬大,浸至盈握,富家陳設有瑪瑙壺,中容二升。”不過從大量傳世品看,大多是如雞蛋大小,形狀最普遍的是葫蘆狀扁瓶,此外,圓、鍾、動物、魚簍、靈芝、荷花、知了、人形、心形、美人肩等都有,千變萬化。以上,對鼻煙壺多作了一些介紹,因為這是我國吸煙史上惟一的創造了真正的藝術品,創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的產品。是我國吸煙史上惟一對全世界產生了較好影響的一筆遺產。我國的精美的鼻煙壺作為高雅精致的工藝品早已傳向世界,世界各大博物館幾乎無不收藏與陳列我國的鼻煙壺,每年都有鼻煙壺專門展覽在各國巡回進行。在美國,於1969年在巴爾的摩成立了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還出版研究季刊。由於鼻煙壺的這種高級工藝品的特殊性質,雖然目前我國已很少有人再吸鼻煙,但鼻煙壺的生產仍在繼續進行,而且形成了京、冀、魯、粵四大流派,爭奇鬥豔。目前,鼻煙壺的生產絕大部分供出口,遠銷世界各國,僅天津工藝品進出口公司一家,每年出口鼻煙都在一萬個以上。

【雪茄煙】

在我國,各種煙葉製成品的名稱,大多是以其吸用方式的特點命名的,如上述的旱煙、水煙、鼻煙等都是,唯有雪茄是音譯。當哥倫布等人到達美洲之後,見到當地的印第安人用玉米葉子裹著煙草吸用,不知是什麼東西,因其形狀像蟬(早期雪茄的形狀,並不都是如今天所見的筆直的形狀,而有兩頭較細,中間較粗的,即有如蟬狀。我國最早生產雪茄的基地之一的四川什邡,早期生產的雪茄就是如此,形如橄欖,因四川將橄欖稱為青果,所以這種橄欖形雪茄的商標也叫“青果牌”,長期被稱為“青果牌雪茄”,應當就是印第安人的蟬狀雪茄的餘緒),就按西班牙語對蟬的稱呼cigarra,稱之為cigarro。英語的cigar就是源於西班牙語。譯為漢語,就寫成了雪茄。

所謂雪茄,就是指用煙葉卷成的煙卷,很可能在明末清初即已傳入我國。當時,呂宋出產雪茄,最早傳入我國的,很可能就是呂宋雪茄。早在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671年),印光任和張汝霖在《澳門紀略》卷下所載的海外番人“亦食煙草,紙卷如筆管狀,然火吸而食之”的“卷如筆管狀”的煙卷,就是指的雪茄。據鄭振鐸先生考證,明代福建將傳入的煙草及其製品稱之為“醺”,就是指的Cigar,因為福建漳州一帶的語言,二者讀音很相近(據《中國煙草》1984年第4期載伊洛《淡巴菰傳入的確切時間》一文轉述)。

雪茄所用的原料以曬晾煙為主,也可以配部分烤煙。雪茄煙最講究的是包在外麵的包葉,一定要用高品質的煙葉,包在裏麵的內芯則用切碎的煙絲。其加工方法有機製與手工兩種。機製雪茄的生產,全世界以古巴為最早(古巴第一家用蒸汽機推動的雪茄煙廠建於1853年),也最有名。我國很長時間均無機製雪茄生產,僅是很少量地從國外進口機製雪茄煙成品,國內吸用的人也很少,隻在都市的部分人中流行。如《清稗類砂?飲食類?吸水煙》所說:“光緒中葉,都會商埠盛行雪茄與卷煙。”真實,這裏的“盛行”二字,是有些誇大的。手工雪茄又有工廠中手工生產與家庭內手工製作兩類,全世界的雪茄,有很多都是用手工生產的。1905年,菲律賓資本家在上海開辦了我國的第一家雪茄製造廠,也是用手工生產的。1911年,菲律賓華僑梁氏三兄弟又在廣州開辦了漢昌雪茄煙廠,主要也是用手工。內地最早的雪茄煙廠建於四川什邡,時間已在1923年,曾有一些自製的木製工具,但基本上仍是手工。 除了上述的全部用煙葉卷製的雪茄煙之外,也有用紙作包皮的。這是因為用煙葉作包皮,必須將煙葉切成長條狀,以螺旋狀小心包裹,表麵質量很難保證,機製起來尤為困難。世界上絕大多數機製雪茄廠都已改用一種特製的棕褐色盤紙作包皮卷製雪茄,有的地方甚至直接稱之為紙卷雪茄。明末從菲律賓傳入我國的煙草製品中,就已有這類紙卷雪茄,如曹斯棟《稗販》卷八所說:“呂宋人食法,用紙卷如筆管狀,名幾世留,燃火吸而食之。”很明顯就是說的紙卷雪茄。

從海外傳入我國的雪茄煙一直未能流行,真正流行的是一種吸煙者自己用手卷製的全煙葉卷煙,這就是直到今天在西南各省農村仍極為普遍的“葉子煙”。其原料全用曬晾煙,不用任何機械,把煙葉按優劣分開,用手(也可用剪刀)剪為兩三寸長,劣者作包心,優者作包皮,用手一裹,裝入煙袋(與北方旱煙袋樣式、原料大體一致,隻是煙鍋較小,直徑隻有l—1.5厘米,最簡易的就隻用一竹管,一頭入口,一頭裝煙)就可吸用。嚴格講,這就是一種簡便的手工雪茄。在西南地區,特別是在四川農村,長期以來,幾乎家家都用這種方式吸煙。過去,在四川城市中吸葉子煙的人也很多,近年來已逐步減少,但仍然不時可以見到。

【“紅塔山”的由來】

雲南香煙“紅塔山”,聽說近來深受煙民們寵愛,可是那煙盒上的“紅塔山”在什麼地方?回答對者甚少。 原來在雲煙之鄉——玉溪卷煙廠附近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山上還有座灰色的寶塔,據當地文化人講,此塔還是明朝建築。這裏原來是座無名山坡,天長日久人們都稱“塔山”了。 1958年“大躍進”中,崇尚紅色的人把塔漆了,成了紅塔。但真正使紅塔揚名天下,倒是玉溪卷煙廠。那年煙廠要上個新產品,想取個響亮的名字。有人建議,就叫“紅塔山”,紅的還夠吉利的。“紅塔山”香煙一麵市,暢銷不衰。如今快成玉溪市的代名詞了。那背負紅塔的土丘,也與煙共名叫上“紅塔山”了。

【吸煙習俗起源於美洲】

如今遍布全世界的栽培煙草原產於美洲,最早栽培煙草並用於吸食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吸煙的?現在尚不很清楚。從已知的考古資料看,至少有1500年的曆史。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材料,是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州的帕倫克,在一座修建於公元432年的屬於瑪雅文化古典期的神廟中,發現了一塊浮雕,浮雕中可以明顯看到,古代的瑪雅人在宗教儀式中有人(很可能是祭司)用管狀煙鬥吸煙,而目還在噴出煙霧。從已發現最早的實物來看,在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北部的柏布羅城,曾發現過古代印第安人於公元650年前後居住的洞穴遺址,其中有寬大的煙葉實物與吸煙的煙鬥並存,煙鬥中還有吸過的煙灰。在墨西哥的馬德雷山上一個海拔1200米的山洞中,還發現過一根塞有煙草的空心草管,經用放射性測量方法測定,可知是公元700年前後的遺物。較上述遺物更晚的有關材料就更多,美國學者海曼在1962年出版了《煙草與美洲人》一書,書中以大量的文物和材料為據,全麵論證了煙草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觀點。這一觀點,已得到全世界大多數研究者的讚同。 當然,對於上述觀點並非沒有異議。在煙草起源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另外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以美國魏納爾的《美洲與美洲的發現》一書為代表。這種說法認為,煙草與很多其他食用植物一樣,是由非洲黑人在1000多年前從非洲橫渡大西洋帶到美洲去的。非洲吸煙與使用煙鬥的曆史要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千年之久。這種說法由於主要是從語言學來加證實(作者是一位語言學家),而缺乏可靠的考古材料的支持,故而長期以來也就未得到研究者的支持。不過,近年來有了一點新的進展。據1982年5月17曰《光明日報》報道的一則消息,說埃及考古學家最近在新發現的埃及古代中王國時期的法老墓中:“出土了若幹陶製的煙鬥”,“這些古墓建造於公元前22—公元前18世紀”,“這次發現的陶製煙鬥證明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抽煙的民族”。由於我們未能見到正式的研究成果或考古報告,也未見到國際學術界人士對這一報道的評論,所以這種說法隻能作為一種新說,僅供參考。 另一種說法可以以美國學者沃爾費的《香料煙》一書為代表。這種說法認為:世界上最早吸煙的應當是東亞大陸的中國人和蒙古人;因為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遷徙過去的蒙古人種。關於古代的亞洲人可能在兩三萬年之前越過當年可以通行的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論點,已得到國際上不少學者的支持。但關於煙草是由古代的亞洲人傳至美洲的說法卻僅是推測,並無有力的證據。

【吸煙禮俗】

點火有樂

婚宴之際,北方有新郎為來賓敬煙新娘點火的習俗。據胡樸安《中華風俗誌》載:“沈陽農家之歌謠:‘發挽金釵頭貼鈿,親勞玉手為裝煙,晚來薄子分明記,多少何人出拜錢。’”可知此俗由來已久,然今俗旨在取笑逗樂、增添喜慶氣氛。屆時,新郎新娘一前一後,敬煙於座中諸位。年少諧謔者或不吸氣使煙不燃,或陰吹氣使火滅或左右上下搖晃作醉不能持狀使煙火不得相接,花樣種種,考驗新娘之涵養、耐性與機智。有甚者竟費火柴一盒而煙終不得燃。

借火有講

向別人借火吸煙時的規矩。若是普通火柴,由對方手中接過,道謝,點煙歸還即可。然現今點火工具日益高檔化、複雜化,持有者輕易不願讓別人染指。故此,有人會主動為借火者點煙,此並非客氣,而是不得已權宜之舉。另外,被借火者亦可將自己正吸食的煙支遞給借火者引火。遞時以食指中指挾持煙支,大拇指抵住煙嘴一側下方,三指同時上翻,將濾嘴一側衝向對方。接火完畢歸還時亦如是法。

交際有用

由於中國煙民眾多,且卷煙價格偏高,從而使卷煙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際工具。此習古已有之,清蔡家琬《煙譜》雲:“民間酬酢,先以此物為敬。”於今,敬煙被視為是尊重對方、禮貌得體的行為。故此,大凡交際活動多由敬煙始。甚至在禁止吸煙的醫院,許多病人亦置煙於大夫桌上以示敬煙意。逢年節,向親朋好友送禮煙被認為是普通而又自然的。在某種意義上,卷煙已不再是純粹的生活消費品,而是作為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紐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