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興有功

聚會之時,卷煙乃不可或缺的助興工具。人們在交談時,難免因思索、話題轉換等而造成短暫的交談空白。吸煙可以有效地彌補此時的尷尬,使得交談氣氛和諧、自然、連貫、融洽。交談時吸煙還可避免手足無措的窘狀,自然優雅的吸煙姿態能夠增強談話時的信心。有些重於交際的女士吸煙,目的即在於此。煙草中所含植物堿刺激吸食者的神經末梢,使人在交談中保持興奮的精神狀態,良好的思考能力。

親疏有別

人際關係的親疏表現在敬煙和點煙上為客氣程度不同。朋友之間,敬煙讓一次即可,而對不熟悉的人一般須讓兩次,顯得讓者禮重,受者得體。朋友之間,互相拿出煙來,擇優而吸;不熟悉的人之間往往是換吸,價格便宜的一方還要找出借口,如家鄉的、有某某特點的等,使對方受之自然。點火多是各自點各自的。

長幼有序

當有長輩在場時,晚輩應主動敬煙。敬煙時一手持煙盒一手輕拍撕口一側,使煙支跳出,以利取用。敬煙後應主動點火。點火時一手持火一手護火以示珍重,高度盡量與對方肩部平。長輩向晚輩遞煙時,晚輩應雙手接之,並做誠惶誠恐狀。長輩先拿出火來時,要謙讓長輩先點,然後借用長輩的火自點。

場合不問

過去就大多數吸煙者來說,並無嚴格的吸煙場合禁忌,餐桌、車站、圖書館、會議室以及行走坐立均可吸煙。如今,公共場所不應吸煙,因為危害他人。有人習慣於在廁所吸煙,為的是驅逐臭味,然此舉適得其反。因習在廁所內吸煙,雖然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臭味對嗅覺的刺激,但隨著吸煙時的深呼吸,更多的汙濁空氣進入人體內,危害愈甚。

男女不分

婦女吸煙,古已有之。清阮葵生《茶餘客話》:“(煙草)初出呂宋,明季始入中國,近日無人不用,雖青閨稚女,銀管錦囊與鏡奩牙尺並陳矣。”婦女吸煙遍行南北,為數不鮮。因此,當有婦女在場時,吸煙者雖不向婦女讓煙,但應征求婦女意見。隨著戒煙運動的日益開展,大庭廣眾之下吸煙的婦女日漸減少。

利益均沾

卷煙雖是個人消費品,但吸食時卻是利益均沾,大家有份,故俗諺雲:“煙酒不分家。”朋友相聚,應主動散煙。按長幼次序敬完後,若有剩餘,應將煙盒擱於桌上,令大家自取,否則會被疑為自私和小氣;若煙支散完,即將空煙盒捏扁示意已空。然點火之具不循此法,可隨用隨藏。

待客佳品

以煙待客,古來爾然。不論主人是否吸煙,幾乎家家備有用來待客的香煙,牌子通常比日常吸用的高級一些,尤以外貿煙和雲煙居多。一支煙,既表達了主人的熱情好客之意,又不耽擱說話做事,也不會使客人自覺擔戴不起而生歉意,誠為待客之佳品。若客人自帶香煙,離去時往往不自己收起,主人應及時提醒,此時,雙方推讓,情景交融。

【人們為什麼要吸煙】

對於這個問題,在數以億計的吸煙者中,可能會有成百上千種答案: 有人說:“為了提神。” 有人說:“為了解悶。” 有人說:“為了交際應酬。” 有人說:“為了顯示自己的風度和氣派。” 有人說:“不知不覺上了癮。” 有人說:“別人都吸我就跟著吸了。” 有人說:“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在上述種種答複中,後麵幾種都是由前麵兩種派生出來的。人們所以要吸煙,主要是取其提神解悶的功效。正由於有這種功效,吸煙者愈來愈多,才會成為交際應酬的媒介,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一種消費品。

我們在上麵談過,煙草中含有一種煙堿(即尼古丁),它通過口腔和肺粘膜而滲入人的血液,刺激人的神經,使人產生興奮作用,這其中包括加強人體表麵微細管的收縮,升高血壓,加大脈搏頻率等。本來,類似這種煙堿的生物堿,在其他植物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可以對人的神經中樞產生相似的作用(當斷絕煙的來源之後,一些吸煙者會找某些樹葉野草作臨時代用品,就是這個道理)。可是由於煙草中所含的油脂等其他物質有一種特殊的芳香,特別是在燃燒以後聞起來會對人產生一種很微妙的刺激,有人甚至以“心曠神怡”來形容(有些人自己不願吸煙,因為吸煙時的“勁頭”會令人難受,但卻願意聞別人吸煙時產生的煙氣,覺得有香味,就是這個道理)。由於煙草的這一特點最先被人們感受到,使得吸煙被逐步推廣,成為全世界各國共同采用的一種消費方式。 吸煙所以能在全世界傳播,能受到一些人的讚揚,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煙草從美洲向歐洲傳播的初期,科學還不太發達,生理化學家和醫學家對吸煙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還沒有研究,人們還未明顯感覺到長期吸煙對自己身體的毒害時,曾發現了吸煙的一些殺蟲、滅菌、防治疾病的功效,一度把煙當作藥物。在這段時期留下的一些記載中,煙草與吸煙者的形象是頗為光彩的。

例如: 1665年,英國倫敦鼠疫猖獗,染病者、病死者為數不少。可是,在吸煙者中卻很少有人染病,大多數吸煙者安然度過了這一傳染病流行的黑暗時期。當疫情已被控製,人們在總結這次滅疫治病的種種情況時,有人發現了上述的平時不為人注意的現象,知道吸煙會有一定的殺菌作用。於是倫敦當局規定,學校中的男女學生必須在教室中抽煙,違者受罰。目的當然很明顯,是要利用煙草的殺菌作用來防禦病疫。 大約100年以後,德國曾經出現過一次霍亂流行,一次傷寒流行。很多工廠都有一些工人相互傳染而得病,可兩次都發現卷煙廠中的工人很少受傳染,有一家大型雪茄廠,隻有8人得病。人們由此愈發相信,煙草有一定的防疫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科學家迪柏馬洪作過一次關於流行性腦膜炎在軍隊中傳播與預防的調查。其中一項結果是:未被汙染的士兵中有94%是吸煙的,已被傳染的士兵中有75%是不吸煙或隻是偶爾吸煙的。這說明,吸煙對流行性腦炎也有一定的抑製作用。 在煙草傳入我國的初期,人們也通過類似情況認識到煙草可以預防某些疾病的種種功效。例如明代末年的名醫張介賓就認為,煙草這種東西在我國過去從來未曾見過,更沒有人會吸用。據他所追尋到的最初情況,是由於明代有一次派軍隊到雲南作戰,到達了一處瘴氣漫野的叢林地帶,不久軍隊中就有不少人害病,惟獨隻有一營官兵全都沒有害病。一問原因,原來這營官兵不知從哪裏學會了吸煙,由此人們才知吸煙可以防止疾病流行。這一消息很快傳開,周圍人都學著吸煙,愈傳愈廣。致使西南地區幾乎不分老幼都吸煙,以至到了一天也不能丟開的地步(《景嶽全書?本草?隰草部》)。

上述這類認識,是助長煙草在全世界傳播的重要原因。今天已經清楚,煙草確實有殺蟲防疫的作用。可是,在殺蟲的同時,也在慢性“殺人”。所以,今天的吸煙者中可能已找不到有誰是以殺蟲防疫為目的了,因為早有更安全更有效的殺蟲防疫的辦法供人選擇了。 無論是今天以興奮提神為目的,還是古人以防疫為目的,隻要經常吸煙,就會上癮。有了癮,就丟不掉,一吸到底,在吞雲吐霧中生活幾十年。想戒煙,卻又深感痛苦。這煙癮是從何而來?據科學家研究,原來是這樣的:當人吸煙時,在尼古丁、煙焦油等物質迅速、強烈的刺激下(這種速度很快,抽煙後10秒鍾就可到達大腦),人體會產生一種自身宿氨酸肽,也就是自身的嗎啡激素,故而能出現一種興奮感。經常吸煙者體內會長期保持一定的嗎啡激素,如果停止吸煙,嗎啡激素的含量指數降得太低,人就會感到煩燥不安,精神緊張,甚至有恐慌感,這就是“煙癮”來了,必須吸煙增加自身嗎啡激素的含量,才能得到平衡,使感覺恢複正常。這就是“過癮”。如果要戒煙,就需要用自身的毅力或借助外界的幫助,使自己逐步適應降低自身嗎啡激素的生理感受,回到正常人的生活狀態。

上述的這種煙癮,是以生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的。由於在生理上可能出現的某些刺激和興奮的作用,對人們的心理因素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故而人們所以要吸煙。又往往還包含著若幹心理的因素。根據心理學家與行為科學家的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當人的某些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當人在生活中遇到種種煩惱時,往往會在行為上尋找發泄的方式,吸煙造成的短暫的興奮,就是相當容易實現的心理發泄的方式之一,是取得心理上的片刻補償的方式之一。其次,吸煙者往往在疲勞時、閑暇時、聊天時(這也是處在一種疲勞的時刻)、入廁時(可以驅臭)抽煙,很容易形成習慣,以後每到這種場合,就得吸煙。並不是每一次吸煙都是為了發泄或補償,而是對過去吸煙的一種交替反映,成為一種習慣。另外,由於吸煙者的增多,吸煙逐漸成為社會上一種共同行為,所以在公眾場合,看到別人吸煙,自己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也跟著吸起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心理的滿足。 在吸煙對人體有害的嚴重性未被人們普遍理解的地方(我國就是如此),贈人以煙成為一種對對方表示尊重、友好的行為。而且,如果與其他方式相比,還是一種方便、省時、省錢的表示方法,故而很自然地成為人們之間交際應酬、聯絡感情、表示友善的一種方式。早在清乾隆年間,陸耀在《煙譜?好尚第四》中就已記載:當時已是“酒食可闕也,而煙絕不可闕。賓主酬酢(cù醋),先以此物為敬。”以後此風愈演愈烈,以至今天已給卷煙加上了“和氣草”、“先行官”、“潤滑劑”之類的別號。

【多種方式的吸煙與吃煙】

吸煙,就是將煙點燃之後用口將煙吸入。還會有多種方式嗎?有,因為人們所吸的煙有不同的加工製作方法,故而吸入方法也完全不同。下麵我們逐一介紹。 紙卷煙,又稱為卷煙、香煙、紙煙、煙卷,是目前全世界最普遍的製成煙。是以煙葉切成的細絲為主要原料,再加上少量配料(如甘油、蜂蜜、甘草、糖料等)與香料(如天燃香精棗子酊、香草油、合成香料乙酸、乙酯等,一般來講,愈高檔的卷煙加香料愈少),用機器卷製而成。紙卷煙若按其主要原料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烤煙型(基本上都是烤煙)、混合型(烤煙為主,摻用白肋煙、香料煙)、曬煙型(以曬晾煙和香料煙為主料)三種。近年來,又出現了加入中草藥的藥物型卷煙和加入特殊風味香料(如薄荷、玫瑰、可可之類)的香料型卷煙。我國生產的紙卷煙絕大多數都是烤煙型。 葉卷煙,即用煙葉為外皮而卷製的,包括雪茄煙、南方農村的“葉子煙”。葉卷煙的原料不是烤煙而是曬晾煙,主要又是曬紅煙。雖卷煙很少加入香料,其吸味與香氣來自煙葉本身。需要說明的是,雪茄的傳統製法都是全部用煙葉卷製而成。但近年來不少機製雪茄已采用新的製作方法,以特製的棕褐色盤紙代替包葉,內芯也不是螺旋狀卷成的煙葉束,而是煙絲。但由於它的原料與特色都與煙葉卷製的手工雪茄相似,所以仍然叫雪茄,而且已逐漸占了雪茄市場的很大比例。

鬥煙,即將煙放在短煙鬥中燃吸。鬥煙的常用原料是曬煙,再加上其他配料、香料與糖料,加工出的原成品有絲狀、片狀、粒狀三種,但絕大多數是絲狀,所以鬥煙一般又稱為鬥煙絲。鬥煙絲要求有芬芳的香氣、適當的氣味和良好的燃燒性。根據用料與氣味的不同,鬥煙又可分為混合型與烤煙型兩種。我國吸鬥煙者不多,所以鬥煙絲生產也不多,以雲南的“蒙 自刀煙”最為有名。

旱煙,是將曬幹或烤幹的煙葉經過回潮,壓片之後,切細成為煙絲,或撚碎成為碎末,裝在煙袋(或稱煙筒、煙竿)上吸用。要求這種煙絲有充足的油分和良好的氣味。旱煙在北方農村中普遍流行,旱煙袋製作也很方便。直到今天,農村中仍有不少人吸旱煙。旱煙的主要原料都是曬晾煙,如著名的東北關東煙、蘭州黃花煙之類。 水煙,是要用特製的水煙袋點燃吸用,煙氣要通過煙袋中的水方能進入口腔。所用水煙絲主要原料是曬晾煙的煙葉加上配料,壓成餅,再用煙刨刨成細絲。水煙曾在我國廣為流行,1949年以後逐漸為卷煙所取代。 鼻煙,就是將煙葉研成粉末,加上香料、藥物等輔料,裝在鼻煙壺中,一點點放置鼻中或牙上嗅用。鼻煙也可稱為吸用煙,但不燃燒,隻是通過呼吸時的吸氣,吸入腹中。鼻煙的主要原料仍是曬晾煙。四川廣漢的毛煙、灌縣的貓耳朵煙、山東兗(yǎn眼)州的曬煙,都曾是製造鼻煙的重要原料。清代民初,吸鼻煙的達官貴人不少,現在已很少有人吸用,也很少有廠家(如四川西昌鼻煙廠、北京謙益和鼻煙廠)生產。

嚼煙,這不是吸用煙,而是將煙葉切細後,拌入香料、糖料,製成小餅狀、片狀、丸狀,直接放在口中嚼用。采取這種方式,是為了在礦井、油輪等嚴禁煙火的地方保證安全,讓有煙癮者用嚼煙代替吸煙。不過這種方式現在已極少采用。目前還存在的最富特色的嚼煙,保存在某些少數民族之中。例如居住在雲南邊境山區的傈僳族、傣族、崩龍朕、佤族、景頗族、阿昌族、哈尼族、拉祜族的群眾就有嚼煙的習俗。不僅男子嚼,女子也同樣嚼(一般出嫁後開始嚼,而且很普遍)。嚼煙的原料由蘆子(或作綠子,一種辛辣而具香味的植物)、撤擠(或作沙幾,用栗樹葉、李子樹皮、檳榔根熬成的黑褐色膠狀混合物)、煙絲、熟石灰構成。嚼的時候,將這些東西分別適量放入口中,然後慢慢咀嚼,看上去有滋有味的,一會兒,口中的唾液便漸漸變成了紅色,爾後,一邊嚼一邊將紅顏色的多餘唾液吐出。嚼一口能持續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每當接待鄉朋親友,遇事聚集,男女都要互相敬送,以表達對對方的熱情和尊敬。據有關部門化驗,嚼煙的混合物中有一定的生物堿,具有鎮痛消炎的功效,對牙齒及整個口腔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另外,嚼煙分泌出來的唾液還可以治療一些蚊蟲的叮咬傷痛,如不小心,螞蟥爬到腿上,馬上吐一口爵煙的唾液在上麵,螞蟥就會自行掉落下來。嚼煙的勁很大,初嚐者十有八九會“醉”,較之酒醉厲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