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建立有價值的人脈(4)(3 / 3)

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創業初期,曾巧妙地運用過一些心理策略。那時,年輕的富蘭克林在費城經營一家小印刷廠,也算是事業小有成就,所以,在州議會的複試選舉中,他被選為賓夕法尼亞議會下院的書記員。

就在選舉的緊要關頭,新上任的議員卻公開發表一篇反對富蘭克林當選的講演稿,文章措辭相當嚴厲,將富蘭克林貶得一無是處。麵對這種意外情況,富蘭克林和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一樣的,既氣憤又有些手足無措。

經了解,對方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上流人士,據富蘭克林判斷,此人不久之後一定能夠在眾議院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而後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富蘭克林既不想卑躬屈膝地去求他幫助,又想解決當前這個棘手的問題,於是,富蘭克林想出了另一個方法。

富蘭克林聽說對方珍藏著一本罕見而新奇的書籍,於是就給他寫信表示自己想借閱這本書,態度誠懇地請他幫這個忙,並表示幾天以後便會歸還此書。對方收到富蘭克林的信件之後,立即將書借給富蘭克林。大約過了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將書還給對方,並在書中夾了一張小紙條表示衷心的感激。

當兩人再一次在眾議院見麵時,對方與富蘭克林對話便很有禮貌了,而富蘭克林也不計前嫌,提都不提以往被攻擊的事情。從此,隻要富蘭克林需要幫助,他都會傾盡全力,之後,兩人便成了莫逆之交。

如果說起初被公開侮辱時,富蘭克林連殺了這位議員的心都有,那也是可以理解的,對於緊要關頭的絆腳石,沒有誰會不想除掉。但是富蘭克林卻沒這麼做,他沒有迅速找上門報仇,來個速戰速決,而是采取了“緩兵之計”,先給對方一個好印象,讓對方在鄙夷自己的講演實力的同時也能看到自己為人禮讓、謙恭的一麵,使對方出於內疚和心虛停止對他的攻擊。進而在見麵時表現出足夠的大度,讓對方覺得他是個有內涵、有氣魄的人,從此甘心為他效命。與人打交道最忌諱“一口價”交易,不能輕易將一個人定性為好人或壞人,然後決定與之交往或斷交,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不僅人脈的建立過程要循序漸進,人脈的維係也講究細水長流,這樣締結的人脈才能高效穩妥。

有個女孩家境優越,因此從小便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不過,盡管自己出身於富裕的家庭,她從來不會看不起那些家境一般或貧苦的同學,她對每個人都熱情慷慨。在上大學的時候,她跟同學交往時不拘小節,再涉及金錢的問題上更是非常大度,很少計較。然而奇怪的是,越是這樣,同學們與她的距離反而越遠。

原來,她有一個習慣,就是常常給人“好處”,比如把自己買回來又不喜歡的新衣服送給別人。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她每次都會說:“這是新的,我都沒穿過,就是不喜歡了,這衣服很貴的。”還有就是經常請同學去消費水平非常高的地方吃飯,因為她認為這樣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收攏人心:同學們從她這得到了別人不能給予的好處,特別是那些家境貧寒的同學,她可以輕而易舉地使他們穿最貴的、吃最好的,體驗富人的生活,這樣周圍的人自然就會向她靠攏,可是結果卻讓她困頓不已。

其實,這個女孩不自恃家境優越積極與普通同學打成一片是好事,隻是她的做法太過極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麼堂而皇之地收買人心讓周邊的同學不卻步都難。因為如果不接受她的饋贈,怕她會覺得自己瞧不起她,而接受了又沒有能力回贈,等於欠了人家一大筆人情,將來若是她有什麼棘手的事要自己幫忙又不好推脫。另外,這個女孩實在是太大方了,在她身邊就要時時刻刻享受她的恩賜,這樣就會給自己戴上一個趨炎附勢的帽子。所以,時間一久,大家都開始害怕與她接觸。另外,從這個女孩的角度來講,靠一味地饋贈換來的交情摻雜太多利益因素,不能稱之為實實在在的交情。在交往中,一定要把握好物質投資的界限,盡量不要沾染太多的物質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