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建立有價值的人脈(5)(1 / 2)

人脈投資要想恰到好處,必須要牢牢把握兩個原則:不輕易給、不吝於給。

所謂“不輕易給”,就是不輕易給對方想要的,總是要讓對方為這好處動用些腦細胞,這樣他們才能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好處,太容易到手的反而不值錢。更重要的是,不要總是不顧對方的情緒、喜好隨意饋贈,一方麵,這樣會讓對方感覺你是在接濟他,從而讓對方心生反感;另一方麵,對於重禮,常人會表現出本能的抗拒,因為那將意味著深厚友情的暗示,如果對方覺得與你尚未交往到這種程度,又怎麼能輕易接受你的厚禮,接受你成為他的密友;再者,你給的未必是對方想要的,即使是想要的也未必想從你這得來,在“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時代,沒誰願意因為一點小恩小惠而欠下大人情。

“不吝於給”就是不要吝嗇的意思。這是指應該給、必須給、不得不給時,就要毫不吝惜地給、慷慨大方地給,不怕給得多,隻怕給得少。當對方有恩於你時,當你要重用某人時,或者為情勢所迫時,你不僅要給得幹脆,還要盡量多給。

劉邦還在打天下的時候,有一次遭到圍困,他便叫韓信來救,韓信複函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以方便調兵遣將。

劉邦一看,韓信這麼做分明是“要挾”他!心中很不快,正要發作,張良在一邊看到劉邦臉色一變,就知道劉邦心中想什麼了,立刻踩他一腳。劉邦瞬間改變了主意,當下說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

於是,劉邦立刻封韓信為齊王,派人送印信,調兵前來解圍。受寵若驚的韓信果然幫助劉邦過了這一難關。

心理學家霍曼斯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在這個交換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從交往中所得到的要大於等於付出的,否則,就會使其心理不平衡。朋友之間的物質來往很常見,但是掌握好尺度最關鍵,既不要吝嗇,也不要過度投資。朋友之間的相處也講究水到渠成,經曆一些事情後,自然會發展到應有的程度,隻要在細節中表現出最好的一麵就可以了,循序漸進才能紮實基礎。

衝動是魔鬼,理智創造價值

果戈裏說過: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製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但是卻因人而異。誌同道合的人或許並不多,但誌不同道不合的人卻比比皆是,這也從側麵反映出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正因為這種差異的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更需要理智來磨合,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緒,用理智催生好的情緒,使自己至少能夠心平氣和地待人接物,而不是動不動就臉紅脖子粗,把周圍的人得罪個遍。

生活中的雜事、瑣事很容易讓人煩躁不安,所以每個人都難免會一時情緒失控,致使“擦槍走火”的情況發生。但是,善於處世的人有遏製不良情緒或將不良的情緒馬上收回來的本事。他們通常懂得控製情緒,即使遇到使自己怒不可遏的事情也會冷靜地思考解決之道,而非以某種極端的手段處理。

常常見到市井小民為了雞毛蒜皮的瑣事爭得麵紅耳赤,卻很少看見哪個成功人士大發雷霆,越是事關成敗的大事,他們越能鎮定自若,因而總會有一部分人在他們虎落平陽的時候不但沒有離開他們,反而堅守在他們身邊共度難關。這就是理智的力量!理智的人更具有價值,他們本是就是對別人有價值的人,跟從理智的人,更容易飛黃騰達。另外,理智的人更容易交道有價值的關係,因為他們的理智就是他們所創造利益的最有力支撐,跟理智的人交易,永遠不會擔心自己會受牽連。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派侯生、韓終和石生三位方士一同求“仙人不死之藥”。侯生曾是秦始皇最信任的方士,而韓終為了求得此藥曾經不穿衣服,隻看著一種名為菖蒲的植物長達3年之久,以至於身上都生了毛,即使冬天再冷他也不怕。石生和韓終自從接受了秦始皇的命令之後,二人便了無音信。侯生雖受秦始皇信任,但他深知自己也是提著腦袋過日子。為了應付秦始皇的命令,他不得不說一些連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來欺騙秦始皇,他更明白若是有朝一日他的言行被識破,等待他的就隻有死亡。於是,公元前212年,侯生與另一位方士盧生達成共識,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逃跑之前,二人還合夥散布了一些有損秦始皇的謠言,如“始皇為人,剛戾自用;滅諸侯,並天下,意得欲縱,以為自古沒人比得上自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70人,隻是備員而不用……皇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都畏罪持祿,不敢盡忠。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一天比一天驕傲,臣下則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一個人兼行兩種巫術,不靈驗的就處死,但是占卜者多達300人,都是良士,他們畏忌諱諛,不敢直言皇上的過錯。天下之事都由皇上來決斷,皇上批閱的文件用衡石來稱量,每天都有限額,不達到定額不休息,貪戀權勢到如此程度,不可以為他求仙藥。”這番言論一經傳播出去,就造成四百六十餘人的死亡,實乃曆史上一大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