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生、盧生兩人知道自己一旦逃走就會死罪難逃,於是為了減少風險,兩人便分散逃走。盧生的逃亡比較順利,自從逃走後就了無音信,而侯生卻壯著膽子回來了。有人說他因為過不慣逃亡的日子,還有人說他是舍不下親人,再者就是對四百六十餘人的死亡感到內疚。然而無論什麼原因致使侯生回來,都難逃秦始皇對他的懲罰。
果然,秦始皇一聽到侯生回來的消息,就立即命人將其抓獲,準備痛罵一頓後車裂處死。秦始皇為了計劃能夠順利實行,於是精心地做了一番準備,特意選取了一個四麵臨街的地方怒斥侯生,以便讓更多的人能看得見、聽得見,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雖然秦始皇對此已經做了周密的安排,但是遠遠看見侯生走過來,還是怒不可遏地罵開了:“你個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朕信任你,你居然誹謗朕,做事如此居心不良,現在竟然還敢來見朕!”一聽此話,周圍的人都認為侯生今天活不成了。
但是侯生被押到台前後仰起頭說:“臣自知必死無疑,但是在臣臨死之前,陛下能否聽臣一言?”秦始皇說道:“你想狡辯什麼,快說!”於是,侯生說:“臣曾經聽說大禹在樹下立起一個‘誹謗之木’,想借此知道自己做錯的事情。但現如今陛下過於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整天過著荒淫無度的日子,還整日搜刮百姓,一聽到別人的指責就會惱怒萬分,常常以強權壓製下人,以致很多官員隻能欺上瞞下,因此臣才逃走的。臣並不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惋惜陛下打造的江山就要滅亡了。古代賢明的君主對於食物和衣服的追求隻要求能吃飽穿暖,所以他們才沒被上天所遺棄,沒被百姓拋棄。堯之子丹朱傲慢肆虐,且荒淫無度,所以不能修理自身,沒有繼承君位。現如今陛下你的荒淫程度超過丹朱萬倍,臣認為陛下有滅亡10次的命運,您也許一次生還的機會也沒有。”
聽完這番話,秦始皇沉默了很久,然後緩緩說道:“你怎麼不早點說呢?”侯生回答道:“陛下的心思全在欣賞自己的車馬服飾和旌旗上,並且認為自己是有才能的英明君主,總是向上侮辱五帝,向下欺淩三王,拋棄了樸素的生活作風,追逐富貴的生活。其實陛下的滅亡現象已經顯露很久了,所以臣認為說出來也沒有什麼益處,結果隻能是白白送死,所以臣直到逃亡之前也沒敢說出來,但現在臣知道自己死罪難逃,才有膽量向陛下說出這一切。這一番話雖然不能使陛下的江山不滅亡,但是至少可以讓陛下明白為何會滅亡。”
秦始皇問道:“朕還有機會改變現狀嗎?”侯生回答:“木已成舟,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所以陛下隻能坐以待斃!如果陛下想要改變這一切,您能夠像堯、禹那樣去做嗎?如果不能,那麼任何改變都是沒有絲毫意義的,並且輔佐陛下的也並非都是良臣,臣認為即使能夠改變,也不一定有用。”
秦始皇聽此話後,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然後下令將侯生放掉了,並且下令不再追究侯生的罪過。侯生以足夠的勇氣和理智加上他有預見性的頭腦終於使一代暴君秦始皇破了“進諫者殺無赦”的規矩,他不但使秦始皇對自己刮目相看,最終要的是為自己撿回一條命。
理智是一個人必備的素質,日常生活中的理智會給人踏實沉穩的感覺,關鍵時刻的理智會給人從容鎮定、能成大事的感覺。理智的人是值得依賴的,因為善於用理智平穩情緒的人處理問題講究方法得當,更容易實現目標,取得成就。誰都不願意接近動輒情緒激動、出口成“髒”、揮動拳頭的人,衝動的後果不可預見,會激發所有潛在的危機,誰會想將自己卷入無端是非之中?惹不起卻躲得起,對待衝動的人,大家往往能達成共鳴:還是離他原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