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善用“人情”的交際藝術(3)(1 / 3)

“曲線”應對他人的錯誤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也就是說,從一點到達另一點,采用線段是最優方案。但是在人情世故中,線段往往是最不可取的方案。因為從一個結果到另一個結果之間,往往經曆的環節越多,涉及的人也越多,互動也就越充分,這樣一件事完成之後,串聯起來就是一個由人構成圈子。

特別是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線段雖然是最直接的方案,卻也是最不利的方案。就拿出錯這件事來說吧,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會犯下或大或小的錯誤。而作為同事,有時你擔負著指出錯誤的責任,因為一個人的錯誤很可能會給整個工作帶來麻煩;作為朋友,你有義務指出他人犯下的錯誤,因為這樣才能使其避免走彎路。但是,指出錯誤的方法卻十分重要,如果你采取“線段原則”,直言不諱地指出對方的錯誤,那麼後果很難想象。在你看來,承認錯誤是件好事,但是畢竟能夠坦白地認錯的人不多,所以,如果你要某人客觀地、沒有任何情緒地當麵認錯,那麼你的想法就太可笑了。

在羅賓遜教授的《下決心的過程》一書中,他說過一段富有哲理的話:“有的時候,人會很自然地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他錯了,他就會惱火,變得固執己見。有的時候,人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隻會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維護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因為那些想法本身有多麼珍貴,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

的確如羅賓遜教授所言,“人”確實是這樣。一次,董貞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自己設計窗簾。等到賬單送來後,董貞大吃一驚:費用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

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董貞,問起窗簾的價格,董貞告訴他以後,他說:“什麼?這太過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麼會上當的呢?”

董貞吃虧了嗎?是的,他說的沒錯。可是沒有人喜歡聽別人否定自己判斷力的實話。作為一個普通人,董貞開始為自己辯護了。董貞說:“一分價錢一分貨,好貨就需要好貨的價錢,你不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質量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董貞,他沒有說什麼董貞吃虧了的話,他讚揚那些窗簾,說窗簾很漂亮,他說他要是負擔得起的話,也希望在家裏布置上這樣的窗簾;對此,董貞的反應完全變了。董貞說:“說實話,窗簾的價錢太高了,我也負擔不起。因此很後悔訂了這些窗簾。”這時,董貞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起來。

可見,如果對方能夠處理得巧妙而且友善,而不是直接指出別人的錯誤和失敗,那麼對方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把那些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人們的食道裏,誰都會反感,結果就適得其反了。

著名的心理學家高伯特曾說過,人們隻會在無足輕重的小事上才會坦然地認錯。這句話看似尋常,卻暗含不爭的事實。沒有誰願意在別人的強迫之下認錯,因此,在你指責別人的錯誤時,不要單刀直入,一針見血,那樣隻會使對方更加排斥你。

指出他人的錯誤是必要的,但是請收起充滿惡意的眼神、指責的強調和鄙夷的手勢,更不要拿他人的錯誤做笑柄,取笑他。因為你的否定等於是直接否定了對方的判斷力、智力和自尊心,這會激起對方本能地還擊你,而不是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即使他認識到了,也不會輕易順著你的方向否定自己。所以,永遠不要說:“那好,我現在就證明給你看!”這樣的話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為它直接暗含了:“我必然是比你更智慧的!”這不是一種辯護,而是一種挑戰,這樣的話一旦說出口,對方就已經在你開始之前做好迎戰的準備了。

克萊羅納州的凱瑟琳·亞爾弗瑞德是一家紡紗工廠的工程督導,她講述了她在接受訓練前後如何處理一個敏感問題的經曆:“我的職責的一部分,是設計及保持各種激勵員工的辦法和標準,好使作業員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紗線,而她們也能賺到更多的錢。在我們隻生產兩三種不同紗線的時候,我們所用的辦法效果還很不錯,但是由於最近我們擴大了產品項目和生產能力,以便同時生產十二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紗線,原來的辦法便不能給予她們合理的報酬,因此也就不能激勵她們增加生產量。我已經設計出一個新的辦法,使我們能夠根據每一個作業員在任何一段時間裏所生產出來的紗線的等級,給予她適當的報酬。”

“設計出這套新辦法之後,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決心要向廠裏的高級職員證明我的辦法是正確的。我詳細地說明他們過去用的辦法已不再適用,並指出他們目前使用的方法為什麼不能給予員工公平待遇,以及我為他們所準備的解決辦法。但是,我完全失敗了。我太急於為我的新辦法辯護,逼著他們承認目前方案的缺陷,而沒有留下餘地,讓他們能夠不失麵子地承認老辦法上的錯誤,於是我的建議也就胎死腹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