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善用“人情”的交際藝術(3)(2 / 3)

“後來,我明白了我所犯的錯誤。我請求召開另一次會議,而在這一次會議之中,我請他們說出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我們討論每一個要點,並請他們說出最好的解決辦法。在適當的時候,我以低調的建議引導他們按照我的意思把辦法提出來。等到會議終止的時候,實際上也就等於是我把我的辦法提出來,而他們也熱烈地接受這個辦法。”

“我現在深信,如果你率直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而且還會造成很大的損害。你指責別人隻是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並且使自己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說:“必須用若無實有的方式教導別人,提醒他不知道的事情好像是他忘記的。你不可能教會一個人任何事情,你隻能幫助他自己學會這件事情。”如果你是對的,就要以正確的方式證明你的正確性,要運用表達的技巧,例如,在肯定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你的優越性也會得到他人內心禮貌性地尊重。如果對方是錯的,那麼你更要注重說話的方式,例如,你可以說:“也許是我不對吧,讓我們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裏。”這樣,你首先表明自己未必是完全正確的,這樣會消除他人的戒備心理,畢竟沒有誰願意輕易否定自己的成果,更沒有誰願意在他人毫不留情的指責中低頭認錯。

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別人所犯的錯誤時,請認真研讀下麵一段文字。這是摘自詹姆斯·哈維·羅賓森教授的《下決心的過程》中的一段話:

我們有時會在毫無抗拒或被熱情淹沒的情形下改變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說我們錯了,反而會使我們遷怒對方,更固執己見。我們會毫無根據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們的想法時,反而會使我們全心全意維護自己的想法。顯然不是那些想法對我們珍貴,而是因為我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脅……“我的”這個簡單的詞,是做人處世關係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備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水楊素的藥效或亞述王沙岡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我們願意繼續相信以往慣於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送上門的人情不要拒之門外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並在宣傳單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麵前。姑娘羞愧難當,抽泣著說,之所以冒稱是李斯特的學生完全是為了維持生計,請李斯特原諒他。李斯特要她把將要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然後指點了一番,最後他爽快地說:“大膽地上台演奏吧,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了。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後一個節目將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最後,李斯特果然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

對於冒名頂替者而言,李斯特的突然出現顯然使她萬分窘迫,但是宣傳已經發出去了,音樂會也舉辦在即,此刻如果李斯特拆穿她,對於她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而李斯特沒有這麼做,事已至此,與一個無名之輩爭奪名譽上的是非也不合適,不如做個順水人情,真收她為學生,讓她感恩戴德。

難免會有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侵犯到你的利益,這時,不要用原則將對方逼到絕路。正如上個故事裏的姑娘,盜用他人的名聲已經令他無地自容,自覺虧欠李斯特一個大人情,可以說,李斯特在不經意間使自己的人情賬多了一份巨大的進賬,這時候助她一臂之力對自己而言是舉手之勞的小事,然而於對方而言卻是感懷於心的大事。於人於己,是互利雙贏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劉秀與朱鮪原來都是更始皇帝的臣子,但是在那段時間裏,朱鮪曾參與過殺害劉秀兄長的計劃,也曾經一再建議更始皇帝收回劉秀的兵權,可以說,他把劉秀害得很慘。劉秀稱帝後,曾經親自率大軍圍攻朱鮪駐守的洛陽城,但是用了幾個月時間也沒能把洛陽攻打下來,劉秀就派了原為朱鮪部下的岑彭前去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