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孟左思右想,覺得事情這麼發展下去對自己非常不利。自己已經成為一個形同虛設的架子了,但是沒什麼心思的李可對此卻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是像以前一樣把小孟當做無所不談的好朋友,還在繼續插手原本不應由她過問的事情。而正是她的這種親密無間產生的各種“理所當然”讓小孟忍無可忍。
這天,又有其他部門的員工直接將材料送到李可手裏,小孟得知後,直接在辦公室裏給經理打了電話:“是這樣的經理,能不能麻煩您跟其他部門的負責人打聲招呼,以後有什麼事情可不可以直接跟我溝通,什麼事情都找我部下解決,這樣我對一切都完全不知情,這實在不利於我工作的開展,凡事都應該有個程序吧,這樣直接越過我找我的部下談事好像不太合乎情理,我也很為難。”
在場的人都明白,這話其實是說給李可聽的。其實李可原本可以避免這種尷尬的出現,與朋友保持密切聯係是件好事,但是在工作中就要照顧到對方作為領導的情緒和麵子問題,還是像以前一樣對她的事情,包括工作都橫加幹涉,必然會招致對方的不滿,因為涉及到權力和切身利益的問題,每個人都會很敏感,越是接近自己的“越權者”,內心的敵意就越大。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要遵循“刺蝟法則”,有時候原本對一個人印象很好,可是隨著交往程度的加深,就會發現這個人的缺點越來越多,而後來你會驚奇地發現,這些讓你反感的缺點正是這個人曾經最吸引你的地方。越是重要的人,就越要掌握好接觸的距離,以時刻保持美好的印象,有利於形成和諧的關係。
很多人都指責美國人過分苛求隱私,就連夫妻之間也要時刻尊重對方的隱私,這樣不利於彼此距離的拉近,其實不然,莎士比亞有句名言:“最甜的蜜糖,可以使味覺麻木,不太熱烈的愛情才能維持久遠”。交際中也是如此,適當的距離會加深彼此的好感。如果見到聯係不多的朋友就問:“在哪工作,一個月賺多少錢?”見到年輕女孩就問:“結婚沒有?有孩子沒?”見到同事就問:“昨天幹嘛去了,和你一起逛街的人是誰啊?”這樣會不可避免地觸及對方不願意提及和公開的內容,因而就會在心裏對提問者產生排斥感。
美國人有一個交際特點很值得借鑒:對陌生人往往特別熱情,大街上經常可以看見彼此熱情問候的陌生人,但是他們對熟人卻堅守一個距離的底線。他們很少邀請同事到自己家裏做客,即便是在一起工作多年,他們也堅持同事應該在公司裏相處,而家庭的空間更應該留給親朋好友。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前任領導韋爾奇曾在這方麵給人做出了極好的表率。他平時跟一些高層管理人員接觸較多,所以在休閑時間就刻意和他們拉開距離,反而對公司的其他員工非常親密。有普通員工的球賽、婚禮等活動他就盡量參加,遇到這些人他也態度可親,主動接近他們。這樣,韋爾奇在公司贏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下層職員對他的親切友好十分讚賞,同事們也很少指責他的毛病,大家相處得非常愉快。韋爾奇在任期間,公司的業績也年年攀升,這與他能夠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是分不開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慢熱型”,他們在陌生人麵前是個不苟言笑的人,而在熟悉的人麵前卻是個話癆。這樣時間一長,交際的範圍非常狹隘,永遠都是那麼幾個人的小圈子。將更多的陌生人納入你的圈子,同時與熟悉的人維持一定的交往距離,特別是對於上司,要掌握好接觸的程度,不能太遠,遠了會讓上司忽視你的存在,但也不能過於親近,這樣會搶占他的呼吸空間。有效運用“刺蝟法則”,相信你就會成為上司眼中的“紅人”。
人際中的“二八定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著名的經濟學家巴萊多推出了二八定律,這對經濟、政治、社交各個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二八定律強調的是某事物中,關鍵部分隻占整體的20%左右,然而卻對整個事物的發展和走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另外80%雖然占據整體的絕大多數,卻並不十分重要,有些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在很多時候,占據20%的少數決定了80%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