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的,沒有讚美的人生會少了很多色彩。可是,之所以一些領導對巴結奉承的話感到反感,是因為他們聽慣了這些表麵迎合的虛偽的讚美,他們能深刻感受到這種讚美隻是拍馬的需要,而不是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肯定,因此不但不會高興,反而會非常反感,難道自己就沒有什麼地方值得大家稱讚嗎?或者自己最驕傲的優點都不足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嗎?正如拿破侖,他不是不喜歡讚美之詞,隻是他喜歡聽那些能真實反映自己優點的稱讚。
然而,往往有一些令拍馬者難堪的情況,比如領導寫了一幅字,很高興地拿給你看,而精於書法的你一看便知領導的深淺,這時候,你該怎麼辦?或者領導攜太太一起赴宴,輪到你敬酒,可是這位太太不論在學識、外貌、還是身材上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而別人都或多或少地挑著可以稱讚的地方對其太太表示過欣賞了,你既不能與人重複,又不能不加讚美,更不能說些一聽便知違背事實的話,這時你又該怎麼辦?有時候,作為陪襯出現在一定場合的你出於禮貌不得不履行拍馬的指責,但是如果情況真的不適合拍馬,而你又擔負重任,你該怎麼處理呢?
對此,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為我們上了最好的一課。
當時殷商國王帝乙(紂王的父親)一心要攻占周國,那時整個商朝下轄有諸侯國一千八百多個,周國自己的力量頂多抵得上5個小諸侯國的勢力,周國與商朝的力量對比懸殊。西伯侯姬昌深知自己不堪一擊,於是便想出了“奉承拍馬”以保全自己的謀略。
商朝先皇文丁去世後,留下了一個女兒名叫亮麗公主。這位公主名字好聽,其實是個醜女,她是現任國王帝乙的大妹妹,已經過了20歲還嫁不出去,按照當時的習慣,女孩13歲就可以出嫁。西伯侯姬昌得知此事後便派出自己的心腹敬宜生帶許多聘禮到殷都去,對商君帝乙大肆“奉承拍馬”一番,公開宣稱西伯侯姬昌欲娶亮麗公主為妃子。敬宜生按照姬昌的吩咐,對帝乙說:“父死,長兄為父,乃是她的福氣所在。君王定當為她做主,答應她與西伯侯的婚事,以保亮麗公主一生福壽綿長,以使西伯侯的周國永遠忠於殷商。”
與此同時,敬宜生還對亮麗公主本人也發動了“奉承拍馬”的煽情說合。因亮麗本是醜女,敬宜生不能吹捧她如何的國色天香,而是說她嫁給西伯侯定能帶給商、周兩國以無窮福祉。他對亮麗公主說:“化幹戈為玉帛的最好途徑莫過於連理和親。公主嫁到我周國西岐去,必將使整個西部地區臣服上國商朝,永修姻親和睦。”
不僅如此,敬宜生還對商朝的文武大臣們展開了“奉承拍馬”的淩厲攻勢,他對大臣們說:“諸位都是上國君王的臣子,定然知道上國的鞏固安寧即是諸位的前途命運所在,必將促成西伯侯與亮麗公主的和美聯姻。”
周文王姬昌演繹《周易》的文辭當中寫有“帝乙歸妹”的話,說的就是下麵的事情。姬昌自從娶了帝乙的妹妹亮麗公主之後,使商朝在帝乙統治下的二十來年之內沒有發動過對周國的戰爭,姬昌贏得了積聚力量的大好時機。姬昌在這裏所使用的“拍馬”功夫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好話、套話、吉利話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而虛偽的奉承更會招致不滿。如果姬昌讓敬宜生誇讚亮麗公主驚為天人,豔壓群芳,那麼肯定會使遲遲嫁不出去的亮麗主感到非常尷尬,但是他卻避開了亮麗公主的容貌,從她將會立的功勞入手,讓她內心頓生優越感。
既要別出心裁又要繞開忌諱,既要讓對方覺得真實又要讓其感到舒適,讓對方找不到半點虛假的地方,同時幫助對方“發現”自己的優點,發自內心地感激你,馬屁要拍得無可挑剔,這才是真正合格的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