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畢沅絞盡腦汁的挑釁抵不過老和尚淡定自如的應對,最終的結局就是這個學富五車的狀元郎羞愧難當、落荒而逃。他的學識成就了他的身份,然而他的自大卻出賣了他的品質。於是,越是與洞悉世事、淡然處世的老和尚接近,他的驕矜無禮就越是暴露無遺,最終隻能是揚起巴掌打自己的臉,讓旁人看笑話。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這一年,齊國又逢大旱,連續三個月沒有下雨,土地幹裂,莊稼全都死了,人們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樹皮吃草根,但富人家裏的糧食卻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絲毫不受天災的影響。
有一位地主想拿出點糧食救濟災民,但又不想做無名好人,他希望自己微博的付出能換來眾人的敬仰和感激,好讓自己聲名遠揚,於是,他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把做好的窩窩頭放在路邊,每過來一個饑民,他就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喊道:“叫花子,拿去吃吧,別忘了是我在關鍵時刻救了你的命!”每說這句話的時候,便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湧上心頭。
這一天,走過來一個瘦骨嶙峋的窮人,他的頭發亂蓬蓬的,衣衫襤褸,腳上穿著一雙破爛的草鞋,走起路來也搖搖晃晃的,看上去已經支撐不住了。地主看見他餓成這個模樣,就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窮人大聲吆喝著:“喂,要飯的,我這裏有東西,你快過來吃,吃完別忘了是我的慷慨助你撿回了一條命!”這個窮人卻好像沒聽見似的,繼續踉踉蹌蹌地往前走。地主又喊道:“喂,你聽到沒有?我這裏有吃的。”這時那個窮人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地主說:“收起你的食物吧,想必你的食物也沾染了你的虛偽自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種令人作嘔的食物!”這完全出乎地主的預料,他就這樣眼睜睜看著窮人用自尊撐起自己的身軀緩緩走出自己的視線。
職場中,這種略有成績便沾沾自喜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得到了上司的肯定獲得了小小的晉升,便心高氣傲起來,在同事中趾高氣揚,結果往往是眾叛親離,工作中處處碰壁,最終落得個“小聰明,難成大器”的下場。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比翻車。身居高位原本是件好事,可以助人更上一層樓,能夠觀瞻全局的人懂得利用既得的優勢拓展人脈圈,從而為接下來的拚搏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鼠目寸光的人卻隻顧沾沾自喜於眼前的成就,在驕傲自滿中失去寶貴的人脈資源。
放不下“麵子”,當然沒“麵子”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什麼?麵子!有人辦事一擲千金,大講排場,隻為了充個臉麵。有人不惜用盡幾個月的薪水買一個名牌手表或皮包,隻為了拿出去有麵子。麵子從某種程度上反應出一個人的身份,即身份越高,麵子越大,反之,越沒地位的人麵子越不值錢。然而,過分地在麵子問題上鑽牛角尖往往會陷自己於不利,因為麵子不僅僅是自己爭取的,更是別人給予的,隻有當你放得下自己的麵子,給足了別人麵子,別人才能給你麵子。
《水滸傳》中對武鬆上景陽岡打虎前有一段細節描寫:武鬆讀了印信榜文,方知有虎。欲待發步再回酒店裏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
這就是顧及麵子的一種想法,然而可以說武鬆不僅有足夠的勇氣和力氣,更有很大的運氣,最終將老虎打死,且一舉成名了。這個故事是雙向的,一方麵體現出武鬆大丈夫不能臨陣脫逃的胸襟;另一方麵也折射出武鬆為了麵子“逼迫”自己上山打虎。武鬆打虎的故事一直為某些崇尚武力的人士津津樂道,在他們脆弱無助的時候,這位先輩給了他們不少衝鋒陷陣的勇氣,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麵子問題的存在,也許後人就會少了一個逼迫自己不顧生命安危勇往直前的動力。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小時候放過羊,當過和尚,還討過飯。那時他有一幫窮兄弟,大家相依為命。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不少昔日的窮兄弟到南京城找他。這些人原以為朱元璋會念及舊情,給他們一官半職做,卻不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提起他以前做過什麼,認為那樣有損自己的麵子,於是都拒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