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在人脈圈中占據主導地位(3)(1 / 3)

朱元璋兒時的一位好友千裏迢迢從鳳陽老家趕到南京,經過幾番周折才見到朱元璋。一見麵,這位朋友為了套近乎,便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大叫大嚷:“朱重八,你當了皇帝好威風啊,還記得我嗎?當年咱倆一起玩,你幹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子還沒熟,你就搶起來,結果把瓦罐打碎了,豆子撒了一地,你不顧那些,撿起來就吃,結果吃得太急,豆子都卡在喉嚨裏,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你忘了嗎?”這位朋友還想喋喋不休地嘮叨個沒完,朱元璋卻坐不住了,盛怒之下,找個借口就把這個人殺了。

觸犯國君是為大不敬,這位朋友的死似乎是“咎由自取”。朱元璋過於顧忌麵子,絲毫不顧帝王風範,殘忍殺害同鄉,將骨子裏的“小農意識”暴露無遺。但是細想一下,朱元璋這種做法非但不能使群臣百官發自內心地敬畏他,反而會讓人更加看穿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如果他能夠坦率地接待這位沒眼力的朋友,比如落落大方地同他一起回憶以往的糗事,再順勢感慨一下兒時的不幸遭遇,也許在場的官員還會對這位貧寒出身卻成就大業的君主心生由衷敬佩,然而,他的做法卻顯得過於小肚雞腸,實在難以讓人心服口服。如果生在如今這個人權越來越被重視的時代,朱元璋一定撐不了多久。他既沒有包容他人的氣度,也沒有直麵事實的胸襟,哪個人願意與這樣的人做朋友?又有哪個人願意為這樣的人效力?

古代戰場上,有很多做了俘虜的人因為“士可殺不可辱”這句話,寧願求速死,也不願意投降當俘虜。為了麵子而選擇死亡,用現在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觀點來看,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李清照一首膾炙人口的《夏日絕句》高度讚揚了西楚霸王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做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是仔細分析一下,項羽當年就是兩手空空從江東走出來打江山的,雖然在垓下之戰後,他落魄退回原點,可是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如果能放下“霸王”的尊嚴和威望重整旗鼓,也許可以東山再起,成就另一番霸業。可是,這涉及麵子大事的匆匆一劍,使得很多“也許”直接變為“不可能”。在感歎項羽英雄氣概的同時,後人不禁為其惋惜,與成功相比,失敗絕對是大概率事件,失敗必然伴隨著麵子的丟失,數次失敗後,很多人開始駐足不前,因為怕背負起“一事無成”的名聲,所以寧可就此止步也不會再去觸碰,正因如此,失敗才成了大概率事件,隻有少數肯拋開麵子的人達到成功。

深度決定高度

如果將一群人按照一定的標準(如喜好、職業等)劃入一個圓,那麼融入這個圈子是第一步,逐級靠近圓心是第二部,成為圓心則是最終一步。想要融入一個圈子,就必須學會摒棄一些與這個圈子相悖的理念和行為,凡事不必太較真,過於死板的人隻會處處碰壁,被排除在外。想要逐步向圓心靠近,就必須懂得“量大福也大”的道理,否則將與所處的環境格格不入。而想要成為圓心的人,除了以上兩點,還要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道理,弱化自己的個性,看淡他人的缺點,如果事事都要明察秋毫就隻能是永遠在圓心外圍打醬油。

一天,孔子和眾弟子們外出遊行。走到正中午時,大家都感覺饑渴難耐,於是孔子就讓一位徒弟去附近的酒家弄點吃的東西。徒弟來到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弟子,老師和我們趕路累了,能否給我們點食物吃?”酒家老板上下打量徒弟一番,然後說:“既然你是孔子的徒弟,我就寫個字來考考你,如果你認識的話,我這裏的東西你們隨便吃。”

酒家老板大筆一揮就寫出一個“真”字,然後示意這位徒弟識別。徒弟看了之後,心想這麼簡單的字誰都認識,於是就對老板大聲說“真”字。老板大笑道:“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冒充孔子的學生。”“這明明就是個‘真’字,你怎麼能說我念的不對呢?”徒弟非常生氣。“字是我寫的,我說它不是‘真’它就不是‘真’。”於是,就吩咐夥計們將這名徒弟趕出酒家。

孔子遠遠地就看見徒弟兩手空空地回來,問明原因之後,孔子就親自去酒家對老板說:“我是孔子,我和徒弟們外出行路累了,想向您討點東西吃,不知可否?”老板和上次一樣,說:“既然你是孔子,我就寫個字讓你來認。如果你認得,你們可以隨便吃。”於是,老板又寫了個同樣的“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笑著說:“你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