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師父將“真”字讀成“直八”,徒弟不服氣地說:“這明明是‘真’嘛,為什麼念‘直八’?”孔子見徒弟不解,就解釋道:“這是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認‘真’,還那麼較‘真’,怎能不碰壁?既然他死活不肯認‘真’,你何必為了一點小事較‘真’而耽誤討取食物的正事的?”
孔子不愧為聖賢,通往終點的途徑很多,但是最不可取的就是斤斤計較。一時的退讓並不是整個進程的退步,而是迂回的前進,生活中與自己意願相左的人和事太多,如果每回都要分出孰是孰非,那麼人隻會越交越少,路隻會越走越窄。仔細研究曆史中的風雲人物,會發現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唐太宗能夠不計較帝王的身份虛心接受“明鏡”魏征數次犯顏苦諫,因而才有了“貞觀之治”的偉績。
一位老者曾說過:“如果大街上有人罵我,我連頭都不會回,因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是誰在罵我,也懶得和這種隨口大罵的人去爭論是非。”在老者看來,時間太過寶貴,值得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根本就沒有必要為了一點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想要站在引人注目的平台上從事自己的事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其中必然涉及到種種得失問題。錙銖必較的人永遠都匍匐在最底端,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困擾,而胸懷大誌的卻善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輕鬆排解幹擾自己攀爬的難題,這也從側麵應驗了一句話:眼界決定視野,深度決定高度。
成為人脈圈內的信息樞紐
美國有句諺語:“每個人距離總統隻有6個人的距離。”即日後被證實的“六度空間理論”。意思是說,你認識一些人,然後通過他們認識的人結識另外一些人……經過幾番周折後,你的人脈圈就會將總統囊括在內。這句話是充分運用人脈資源的最佳體現:如果你想向某個人物靠近,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現有的人際網絡,通過直接、間接搭橋牽線來靠近關鍵人物。
英國的《衛報》曾經報道一篇文章:微軟的研究專員檢測了1.8億人之間的300億個電子信息,發現“六度空間理論”是有科學依據的。處於人脈鏈中,隻需要6個人,便可以同地球上任何其他人建立人際關係,換言之,隻需要6個人相互介紹,便可以同奧巴馬或貝克漢姆扯上關係。
那麼,什麼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呢?信息。有人可以足不出戶便了解企業運轉的一切動態,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信息平台,可以坐曉天下事;有人可以身處底端卻對高層人事信息了如指掌,因為他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網,從而使自己成為各色信息彙總的平台。可見,一個強大的人脈網絡是離不開強大的信息平台的。
國民黨時期著名陸軍上將、名震一時的“西北王”、蔣介石最器重的將領胡宗南就是踩著重要的信息上位的。
1924年,年輕氣盛的胡宗南報考了黃埔軍校,可是因為身材過於矮小,他被辭退了。大費周章後,他結識了廖仲愷,並成功博得了廖仲愷的賞識,最終被破格錄取。然而,進入軍校後的胡宗南始終沒有放棄對各級、各重要人物的信息的套取,他明白向組織無限靠攏是保證自己仕途的捷徑,於是,他仔細打探,終於得知校長蔣介石每天有晨跑的習慣,這讓胡宗南內心激動不已——機會來了!
第二天一大早,胡宗南就悄悄來到操場上晨跑。不一會兒,蔣介石來了,看見有人趕在了自己之前,便隨口問一句:“你是誰?”胡宗南立刻端正身姿聲音洪亮地回答:“報告校長,一期學生胡宗南!”這樣,日複一日,蔣介石每天都能聽見這個名字。後來,成績上突出的胡宗南得到了蔣介石的垂青,開始加以重用。
也許你是躍躍欲試的千裏馬,苦於沒有伯樂來相中。既然不甘於被埋沒,就要去四處打探,尋找能夠提拔自己的伯樂。不止是胸懷大誌的功臣名將善於利用信息渠道,很多精於世故的小人物也懂得信息對自己的重要性。
彼得和湯姆是一對好朋友,彼得是汽車推銷員,湯姆是保險推銷員。他們二人通過良好的溝通相互傳遞信息,實現了工作上的互利共贏。
有一次,彼得向一位相聲大師成功推銷了一輛汽車。一個星期後,這位相聲大師突然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先生您好,我是彼得的好朋友,感謝您一星期前從彼得那裏買了一輛汽車。我今天打電話是想通知您,請您明天抽時間開車回車行進行檢查。”湯姆知道,大凡這些名人都很忙,一般不會隨便接受別人的邀請。所以,湯姆想借這位相聲大師回車行的機會請他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