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替換“我”
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措辭的選擇和應用至關重要。之所以說老江湖要比初入人脈圈的新人們高深,是因為在長期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注意到很多容易被新人所忽視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很可能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例如,“我們”與“我”的使用。
日常生活中,這兩個詞彙的使用率非常高,在常人眼裏,這兩個詞的唯一區別就在於主語的範圍上,“我們”指複數主語,“我”則是個體,除此之外,二者沒什麼不同。但是,從聽者的角度,就不是這樣了。
“這是我的……”“讓我告訴你……”這類話很常見,常常給人一種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感覺,即“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不利於拉近彼此距離。而很多時候,如果用“我們”,那麼聽者就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一種親近感。比如,你想邀請新認識的朋友去吃飯,你既可以說“跟我一起吃頓飯吧”,也可以說“我們一起吃頓飯吧”,雖然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但是給人的感覺卻不同,特別是對於陌生人來說,一句“我們”無形之中消除了很多距離和陌生感。都說東北人熱情爽朗,而這種熱情主要體現在慣用的詞彙上,東北話中的“咱們”“咱倆”等詞彙都是促進交流,拉近距離的有力工具。例如在電視劇《鄉村愛情》中,王老七去謝廣坤家,當提到謝廣坤的兒子謝永強時,他說“咱家永強”而不是“你家永強”,僅僅一字之差,卻給人全然不一樣的感受,用“咱家”更能給人一種家人般的溫暖。
亨利·福特描述最讓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都是‘我’的人,隨時隨地隻會說‘我’的人,一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福布斯》雜誌中也曾登過一篇名為《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劑藥方》的文章,裏麵有幾點值得借鑒:“交談中最重要的5個字是‘我以你為榮!’交談中最重要的4個字是‘您怎麼看?’交談中最重要的3個字是‘麻煩您!’交談中最重要的2個字是‘謝謝!’交談中最重要的一個字是‘你!’在交談中,最不重要的一個字才是‘我’。”
在和人交談的過程中,“我”字說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感覺,這會在無形中讓對方和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交流障礙,影響他人對你的認同。會說話的人在與人交談時,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來進行談話。
在俄國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很多革命者因為對沙皇有刻骨的仇恨,所以堅決要求燒掉沙皇住過的宮殿。當局派出很多人做思想工作,革命者們都置之不理,依舊堅持燒掉宮殿。最後,列寧親自出麵做說服工作。
列寧對人們說:“要燒宮殿可以,不過在燒宮殿之前,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幾個問題行不行?”
“當然行。”
列寧問:“沙皇住的宮殿是誰造的?”
人們說:“是我們造的。”
列寧接著問:“我們造的房子,不讓沙皇住,讓我們自己的代表住行不行?”
人們都高聲回答:“可以!”
列寧又問:“那麼這宮殿我們還燒不燒呢?”
人民覺得列寧講得對,結果宮殿完整保留了。
有一個心理學家專門做了一項調查,調查的主要內容就是“我”與“我們”這兩個字給人帶來的心靈體驗。在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都對“我們”一詞情有獨鍾,對於常把“我”字掛在嘴邊的人,這些被調查者都表示“一定是自私、強勢、不好相處的人”。經常說“我”的人是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問題的,而“我們”則是站在雙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一字之差,給人的感覺卻全然不同。隻以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的人無異於孤身作戰,一份自己可以享受的盛宴無需與他人分享,但是當很多人都想分羹的時候,分享就成為必須了,這時,合作的前提就是“我們”。想有好的社會關係,想要得到陌生人的親密感,就不能不重視這最常見卻最容易決定心靈距離的詞彙。
人們往往在潛意識中認為,“我”是在推銷自己,可是“王婆”若隻知道“自賣自誇”,則很難賣出瓜,僅僅推銷“我”的人也一樣很難取得好的效果。在你喋喋不休地說“我”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別人愛不愛聽?很多人既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又有不樂意做別人自我展示的聽眾的心態。所以在你痛快地使用“我”的時候,別人可能已經厭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