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四章 道家與醫學(1 / 3)

《黃帝內經》受《易傳》及《道德經》的雙重影響,充分汲取了其中的哲理,並創造性地和醫學相結合,使《黃帝內經》成為了融哲理與醫理為一爐的光輝巨著,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一節 《道德經》與《黃帝內經》

一、《道德經》的“道”與《黃帝內經》的“道”

老子《道德經》上篇言“道”,下篇言“德”,故《道德經》以道德為核心,道為德之源,德為道之體現。

老子的“道”,在《道德經》裏含義頗為複雜,然總歸之,即指自然界宇宙本體論的道及宇宙萬物運動規律的道。

《道德經·第一章 》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所言道,指道為萬物之母,眾妙之門(萬物之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言道為一種宇宙本體,陰陽未判之前,道為一混沌東西,即認為“道”是物質的,萬物源於道,所謂“道法自然”。本句是《道德經》最為光輝的部分,指出了宇宙萬物來源於道,道是一種物質而非什麼神靈所創。

道如何化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即進一步說明道生陰陽,陰陽再生萬物。與《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理義相同。但《道德經》的“道生一”,無論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都足以表明《道德經》在探討宇宙本體問題上還是比較深入的。

《道德經》強調道化生萬物是極為玄妙的,所謂“道者萬物之奧”(第六十二章 )。並且有一定的綱紀,即所謂“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也就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

《黃帝內經》充分發展了《道德經》“道”的唯物主義成分,遵循“道法自然”的原理,把“道”的唯物主義成分結合醫學作了出色的應用。

《黃帝內經》由於撰書時代和《易傳》及《道德經》較近,因此在學術思想上必然彼此滲透,互為影響。除受《周易》的影響外,和《道德經》的關係也較為密切。加以注《黃帝內經》的王冰是一道家,故在《黃帝內經》的撰注中引進了不少的道家思想,尤以自然之“道”及無欲之“德”為最突出。

如在道方麵: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最為顯著。如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即認為陰陽運動變化是萬物化生之母,並且認為道是一種自然規律,理應遵行,不能違背。故曰:“道者,聖人行之,愚人佩(違背)之。”以及“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在《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足見《黃帝內經》的“道”與《道德經》的“道”其理是一致的。

尤其《黃帝內經》運氣七篇對“道”應用更為精湛,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把道作為萬物運動的規律並充分認識到天道規律的深奧莫測。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曰:“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內經》運氣七篇尤其把道作為宇宙運動的規律並與之和氣化結合,用以闡述自然界氣候與物候、病候三者之間的關係,突出天道氣化對人體疾病的影響,奠定了以天道氣化為主的中醫氣化學說。

尤其《黃帝內經》把《道德經》的“德”作為天道的化用,以之解釋自然界的氣化原理,這是《黃帝內經》的再創造。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德化者,氣之祥。”即言自然界陰陽運動產生氣化,有了氣化,萬物才能產生,故德化是萬物化生的祥兆。並以“德、化、政、令、災、變”來概括天道氣化的常和變,對《道德經》的道德觀作了創造性的應用。以上通過《道德經》與《黃帝內經》的關係,更足以說明中醫學和哲學是息息相關的。

二、老莊道家與中醫攝生

(一)老莊道家陰柔觀對中醫學的影響

道家崇《易經》坤陰坎水而形成的陰靜柔順觀,對中醫攝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道德經·第十章 》:“專氣致柔”,“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下之至柔”(《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指人的行動應以坤陰母柔為準則。

《道德經》第八章 :“至虛極,守靜焉”,強調虛、靜,是道家虛靜觀的養生的準則。《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曰:“守其雌。”倡導要守陰母柔順的性能,並堅信柔弱能勝剛強的道理。如《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曰:“柔弱勝剛強。”這是道家著名的“以弱克剛”、以弱勝強的特點,也是道學的優勢。

其“弱者,道之用”(《道德經·第四十章 》),“守弱曰強”(第五十二章 ),第七十八章 :“柔勝剛,弱勝強。”皆強調弱可向強轉化的哲理。《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曰:“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牝,陰也,母也。牡,陽也,父也。言牝陰必然能勝牡陽,突出坤陰母柔的道德。

坤陰的道性是靜、柔、順、厚,如《易傳·坤·彖》曰:“坤厚載物。”《易傳·坤·彖》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易傳·坤·文言》曰:“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馴,猶順也,皆表明坤的特性為順。承天,即順應自然。

《易傳·坤·文言》又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夫坤天下之至順也”。《易·係辭》:“坤其靜。”《易·說卦》:“坤,順也。”《易·說卦》:“坤以藏之。”皆突出了坤陰的柔、靜、順、藏的道性。

在道家陰柔觀的影響下,中醫攝生尤其注重陰柔和緩,並以靜養元陰為旨,故多采用靜功以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