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四章 道家與醫學(2 / 3)

(二)老莊道家自然無為觀對中醫攝生的影響

老莊道家自然無欲觀對《黃帝內經》的影響尤深,深刻地影響著中醫的攝生學思想。主要反映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養生之道如曰:

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誌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其中,“虛無”、“內守”、“少欲”、“樸”、“道”、“高下不相慕”都是老莊道學的無欲觀體現。王冰是一道學者,故王冰注本段采用的是老子的觀點。其曰:“《老子》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亡。’此之謂離道也”即是。又《上古天真論篇》所舉上古養生典篇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認為都是上古之人循“道”養生之典範。

老莊道學的清靜虛無思想對中國養生起到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在氣功、導引、房中方麵都滲入了老莊道學的原理。(參看本書第八十三章 《周易》與中國氣功、第八十二章 《周易》與中國達生觀)。

老莊道學在靜養生方麵是源遠流長的,並且有獨特的一麵。

養生,采取虛靜原理對人體確實是有利的,因為這種方法可以減輕消耗,增加貯備,延年益壽。但養生的宗旨不僅是單純的保存體力、延長壽命,更重要的是振奮精神,提高勞動效率,並且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工作效率,實際也等於延長了有限生命。因此,養生的原則應該是動靜結合,以動為主,生命在於運動。並且動態養生比靜態養生需要的時間短,靜態養生需要的時間太長,動態養生一天僅半小時到1小時即可見效,而靜態養生則靜坐要求達數小時之久,從現代人的生活節 奏來說,在時間效益上是不經濟的。

三、道家崇坤陰與中醫養陰觀

道家崇《易經》坤陰對中醫的養陰觀理論有很大的影響。

《易經·坤》曰:“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坤,大地。元,始也。牝,母也。即言大地為萬物化生之母,闡述了坤元在道化萬物中的作用。

《易傳·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品物鹹亨。”《易·係辭》:“坤化成物。”《易·說卦》:“坤為地、為母。”進一步闡述了坤陰在萬物造化中的元母意義。《老子》第六章 亦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牝,陰也,母性。言元陰是自然界萬物造化之元母。

故《老子》極為尊崇牝陰元母的天地互根作用,強調“守其雌”。

此外,《道德經》還尤推崇《易經》坎卦的性能,突出水的德性。如《易·說卦》曰:“坎為水……為目。”《易·坎·彖》曰:“水流而不盈。”《易·坎·象》曰:“水?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即言水性緩和,貴在長流而不息。

上述說明《道德經》對《易》坤陰柔順的推崇,對中醫養陰學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道家崇坤陰坎水對中醫學養陰學派有很大影響,《黃帝內經》即十分重視陰的作用。如《素問·陰陽離合論》曰:“陽為之正、陰為之主。”即強調指出陰為主持,陰為陽之根本。

腎為坎水,《內經》注重髒腑之陰,尤其注重腎陰,腎陰為五髒陰之根,視腎為水髒。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即強調陰與陽在人體生命機能中同樣占有重要地位。

元代大醫家朱丹溪屬著名的養陰學派,極為重視陰在人體中的重要意義。他提出的:“陽有餘陰不足論”,其主要宗旨為陰易虧而液難成,相火易耗傷陰液的元凶,故主張抑相火、保陰精。這些卓越思想與《易》、《道》的坤陰理論是分不開的。在中醫陰精理論和治療實踐中有重要指導意義。

脾胃為坤土,為五髒陰之本。

清·葉天士則注重顧護胃陰,創造了一套獨特的養胃陰方法,如甘涼濡潤。

肝為震雷之髒,性剛勁,內寓相火,最易劫奪肝陰。故顧護肝陰是中醫曆來的重要護陰手段。

肺陰為水之高源,關係到下源的盈虧。而心陰則為離火中之至陰。正如鄭欽安《醫理真傳》所言:“一點真水合於兩火之中。”而視為極珍貴之陰分。

此外,張仲景的“急下存陰”,溫病學的“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實際上全部《溫病條辨》也就是一部護陰專著)。還有在陰精理論指導下的各種養陰、育陰、護陰的治療大法及方藥都充分體現了中醫“貴陰”的原則。這些和《易》、道家的崇陰重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第二節 《道德經》的“德”與中醫學

一、《道德經》“德”的含義

德,為《道德經》的核心之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道德經》被分為《道經》及《德經》兩部,並把《德經》列為《道經》之首,可以說明老子門徒對“德”的重視程度。

《道德經》的德和《周易》的德是一致的,並作了充分的發展。

德,在《道德經》裏占有重要地位,從第三十八章 之後,德的內容便逐漸增多。

德的含義究竟是什麼?

(一)德指大自然神力的象征

細析《道德經》後可以看出,德指自然的秉力,主要為大自然賦予宇宙的力量。德,是一種自然力量,故稱為德力。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大自然神力,相當於佛學中的自然業力。

德與道的關係是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德即指大自然的神用,是一種自然能力,並非人格化的世外主宰。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即言德的體性是順應自然的。

整部《道德經》體現的即是自然二字,而“道法自然”即道通過德表現大自然的威力,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即為上德,違背大自然的威力為下德。德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的,德能蓄養萬物,正如《道德經》第五十一篇所曰:“道生之,德蓄之”,即言德為大自然的神力,萬物賴之以生存,故強調要“貴德”。如原文曰:“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